没有看到我的赞,请不要觉得我不关心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网上各论坛上的评论相较前两年少了许多,整个世界好像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难道是人们的素质在这两年快速提高了吗?
不是的,因为这两年出现了大量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东西,新奇玩意可谓是五花八门,扰得人们眼花缭乱。
就拿电影和短视频这两者来说吧,以前的人们要是能去电影院就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只要你去电影院,时间至少得一两个小时吧,这一大段时间你基本上是不能干其他事的。
但是,短视频火起来之后呢?去电影院的人数更少了。看一个电视、电影基本上都是1.25倍速乃至1.5倍速看,现在的大多数人哪有时间像木心先生诗中写的那样: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快自己“喜新厌旧”的速度,更或者说,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我们一天之中自己会有多少时间交给手机的资讯呢?
据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人每天的空闲时间有四、五个小时。然而,我们绝大多数都用在了刷手机上。不是学习,不是处理事情,而是漫无目的的看视频、刷朋友圈以及那些都来不及一一点开的自媒体文章。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现状,或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我们每天看大量的资讯,却误以为自己在学习,天真地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现实却是,碎片化阅读,正在吞噬我们的思考能力。
可以做这样一件事来验证,每天睡觉之前做一天的回想,重构那些信息,看看能回想起来的又有多少呢?恐怕很少吧。
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需要时间来处理信息,而一味地输入大量刺激点强的资讯,大脑一直处于兴奋期,时间长了会感到疲软,导致的结果就是大脑会停止思考。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停止学习的时候,大脑陷入退化状态,我们就会快速接近死亡。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称得上是真正停止“成长”了。
一些人在退休后,身体会快速地衰老,因为这时他已经停止了学习,大脑不转动起来,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会减弱乃至断离,那真就成了行将就木的人。
缺乏思考,人就没了灵魂。正如网上有句流行语说的“有的人20几岁就死了,到了80岁才埋。”
也就是说,大脑能不能保持学习的状态,会决定我们接下来的人生。是持续获得成长,还是快速通往死亡,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超级喜欢曾国藩,我也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他。
为什么呢?我觉得他的经历,他的遭遇,他对于人生这一场修行的理解与领悟在很多地方都能给我们以启发。
就拿他对于抽烟这件事来说吧,曾国藩从少年时候就开始抽烟,是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因为抽烟这件事,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期间也不断戒烟,什么要老师同学给自己做见证了,什么发誓打赌了,他都干过,但就没成功。
但是,有一天当他忽然反省到自己连戒烟这点小事都成不了,还想干一番事业,那且不都是痴心妄想吗。于是,在一个夕阳落下帷幕,在一个无人的傍晚,他默默地砸掉了烟筒,余生再也没有沾一点。
另外,刚到京城期间,曾国藩也会和那些富贵公子去寻花问柳,还能写出“大抵浮生如梦,姑从此处销魂”“都道我不如归去,试问卿于意云何”等句子。
要是哪个认识的人娶妻纳妾,他还会跟着去给自己找点乐子。他父亲看着儿子这个样子,气得打包回到湖南湘乡老家,然后给他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信。
信中写道:“吾儿在京,切记节欲、节劳、节饮食。”
又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曾国藩真改了。给自己重新起名,在日记本上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是的,这两点已经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没有显著的家庭背景,从一个赶考的普通生到后来成为三军统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是一生的修行者,也是永远的苦行僧。
当然,我很喜欢他。
“君子为学方能克己,克己方能成己。”
知道自己定力没有那么好,我们也不能改变外界的大环境,但可以创造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小环境。
就拿朋友圈来说吧,我反正是控制不住自己不看的,有强迫症,看到红点就想去点它,这当然也是微信设计团队运用了行为心理学。所以我选择了关掉朋友圈。
所以,如果没看到我的点赞,请不要觉得我不关心你。
我一直都在。
配图:月影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