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掠影 - 摩洛哥(三)
旅行
日记
寻找人生最华美的奢侈,最灿烂的自由
2017.2.21
摩洛哥是我所到国家中色彩最艳丽的国度,又因为浓重的宗教色彩,给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虽然是三年前的旅行,但是因为如此与众不同,所以还是想静下心来重温一遍。
特产
离开撒哈拉沙漠开往菲斯(Fes) 的路上,我们经过一个盛产枣子的城市,满眼的枣树。据了解,最好的枣子市场零售价每公斤10欧,一棵枣树可以产25-30公斤的枣子。如果一户人家拥有10棵树,日子就过得很富裕了。在斋戒月里,摩洛哥人晚上就靠吃枣子来获得能量。
其实旅游业不是摩洛哥的主要产业,她首先是个农业国,出口沙丁鱼,阿甘油,枣子,橄榄和其他蔬菜水果。其次是矿产,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彩色水晶石。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猴林,买了花生喂这些野生的猴子。他们也知道一群人里谁最好欺负,从我儿子手里抢了两袋花生,窜到树上独享。
IFran
途中还路过摩洛哥最干净的城市-IFran, 是摩洛哥和欧洲有钱人子弟读书的大学城。道路明显宽了,绿化覆盖率多了,建筑也更欧式化。可对于从北美来的我们反而少了新鲜感。
菲斯
车马劳顿一天总算到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城市,有最大的麦地那(建于公元九世纪),我们住的民宿也在麦地那里面,离蓝门仅两分钟步行的路程。
住在沙漠的第一晚老公就不爽了,因为远离市井,没有人气,晚上没有地方洗摩洛哥浴(Hamman)。今天我们又回到充满人气的大街小巷里,顿觉如鱼得水。下图是我们房间里的阿拉伯式浴缸,习惯站着淋浴的我只能勉为其难了。
今天一路上和我们的司机聊天,他说中国人进沙漠最多住一晚就走人了,喜欢去各个城市玩,而法国人来摩洛哥就直奔沙漠呆一个星期,远离尘嚣,就在沙漠里爬爬沙丘,晚上数星星,连骆驼都不骑。恰巧今天来的路上遇上几百辆从法国摆渡过来的小车,一辆车只能装2个人。司机说是法国来的学生,每年2月会有1千多号人自驾沙漠之旅,呆上十几天,然后就回国。人与人真的不一样啊。
古都
其实摩洛哥的伯尔伯人(Berber) 在阿拉伯人进驻之前是信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后来八世纪阿拉伯人在摩洛哥建立了第一个皇城-菲斯后,才将伯尔伯人教化成穆斯林。中世纪的摩洛哥是苏丹统治,后来法国人统治时期将苏丹改成了国王。
菲斯曾是摩洛哥的古都,更是摩洛哥手工艺品的中心。今天参观了皮制品,织毯,织布,铁匠铺和陶器马赛克作坊,敬佩于在当今机器工业时代还有这样一群人在默默地坚持和传承着最原始最天然的手艺。
菲斯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所在地。有趣的是大学的创建者是突尼斯商人的女儿,这在一个男权主义的伊斯兰国家,纯属不易。现在这所大学已经改建成摩洛哥第二大清真寺,一次可以容纳25,000 同时来祷告,不过不对非穆斯林开放,我们也只能在门口窥探一下。
好在我们有幸参观了菲斯唯一一个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是一所伊斯兰学校改建的,原来为了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来学习伊斯兰教,该学校的住食和学费都是全免的。清真寺的建筑从上到下由5种建材组成-绿色瓦片,雪松木(cedar wood),石膏浮雕(stucco), 马赛克和大理石地面。据介绍,穆斯林祷告的时候都面朝麦加圣地,对于摩洛哥人来说麦加在东面,男女教徒必须分开祷告,如果地方不够大,一般男的在地下一层,女的在一楼。
菲斯的麦地那(老城)有9400条巷子,主巷有两条,支巷如迷宫般让人迷失方向。最窄的一条巷子,只容纳一个人通过,体型较大的只能绕道走。
美食
摩洛哥的主食以各式面饼为主,主要由面粉加酵母制成。甜食都是经油炸后浸在蜂蜜里,所以食物上飞满蜜蜂。
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在摩洛哥,如果一只苍蝇掉进茶杯里,穆斯林人会将苍蝇整个按入水中,然后把苍蝇倒掉,继续喝剩下的茶。原因是他们认为苍蝇两个翅膀,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把整个苍蝇都按下去,好坏综合后就不影响水的清洁度。这一点跟他们的信仰有关,我不敢苟同。
去过摩洛哥的人对她的食物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的橘子都赞不绝口。确实,这里冬天产橘子,非常甜。一杯鲜榨橙汁,菜场里买半欧元都不到,餐馆里喝也就1.5 欧,比海峡对岸的西班牙便宜很多。
下一站再见
see you at the next 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