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董德懋调理脾胃十法(十)
调理脾胃十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若脾阳不振,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等,以致运化无权,升降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障碍,势必百病丛生。董氏认为,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必须维持升降、纳化、燥湿平衡。因此在调理脾胃中常用益气、升陷、温中、固涩、养阴、理气、祛湿、清热、通下、消导之法,并认为脾胃病证,不宜过用呆补之品,慎用参茸之剂,以免郁滞气机。
(十)清热法清热法乃治疗温热疾病和脏腑内热常用的方法。正如《内经》所云:“治温以清,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法常用于脾胃积热、大肠湿热等证。如口舌生疮,牙痛龈肿,腹痛下利以及热痢下重等。其代表方剂有泻黄散、清胃散、黄芩汤、白头翁汤、玉女煎。此外左金丸虽为清泻肝火之剂,但在调理脾胃法中常运用于肝火犯胃、胁痛、吞酸等证。
1清热法常用方剂(1)泻黄散:主要治疗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热易饥等症。口为脾窍,唇为脾之外候,脾有伏热,故口燥唇干,口疮口臭,脾胃有热故烦热易饥。方用石膏、山栀泻脾胃之热,藿香芳香理气,防风疏散伏火,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达清泻胃热之功。
(2)清胃散:治疗胃有积热,上下牙痛,牵引头痛,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口气热臭,口干舌燥,面部发热,舌红少苔,脉滑而数。方中黄连苦寒泻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为阳明引经药,又具清热解毒之功,诸药合用而达到清胃火,凉血热之效。
(3)黄芩汤:主治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热,舌质红,脉弦数等。方中黄芩清热止利,芍药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益脾,故具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4)白头翁汤:主治热痢下重,腹痛便脓血,肛门灼热等症。方中白头翁清血分热,为热毒赤痢要药。黄连、黄柏,清热解毒,坚阴止痢。秦皮清肝热,止热利。合而用之,具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5)玉女煎:乃清胃滋阴之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痛、失血等症。
本方滋阴与清火并用,达到壮水制火之目的。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火,生地滋少阴不足,麦冬养阴清肺,与生地合用取其金水相生之意,牛膝导热下行。
(6)左金丸:肝经火旺,是由肝失条达,郁而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冲所致。症见左胁作痛,脘痞吞酸,呕吐泛恶,嘈杂嗳气,口苦,舌红,脉弦数,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降逆止呕,少佐吴萸之辛温,开郁散结、下气降逆。本方具有辛开苦降、泄肝和胃之功。董氏常用此方与旋复代赭汤合用治疗胃脘痞闷,两胁胀痛,气逆不畅,嗳气吞酸等证,疗效颇为显著。
2运用清热法应注意的问题(1)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及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寒凉之品用之过早、过量,有恋邪不解,损伤脾胃之弊。
(2)清法主要针对实热而言,不要一见“炎症”一概投以清热解毒,应辨别其虚实,寒热,避免用药失误,贻误病情。
(3)热证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因此务必审证求因。《医学心悟》说:“实郁之热,以攻而用,蕴闭之热,以利而用,阴虚血燥,以补而用,风寒闭火,散而清之,伤食积热,消而清之”。
以上阐述了调理脾胃常用的十种治疗方法。临床病情往往较为复杂,如寒热并见,虚实夹杂等,不是单用一种方法所能适应,常须数法结合运用,才能全面照顾。如益气与消法并用、清法与通下合用、温中与理气合用、养阴与清热合用、祛湿与清热、祛湿与温中等。十法不能孤立对待,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情,恰当掌握,灵活应用,才能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