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的孩子,出问题概率高得多?为何孩子教育"输在起跑线上"?
最近,《今日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
心理学家Suniya S. Luthar的文章。
Suniya的研究对象是出身于“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宽裕”的上中产家庭孩子。
研究人员本来认为,与来自“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
他们酗酒和滥用药物的比率会更低,然而事实正好相反,
“上中产家庭的孩子出问题的概率居然要高得多”。
“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上中产家庭的孩子都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严重心理问题的趋势。”上中产家庭的孩子
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原来,和贫困家庭的父母相比,上中产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帮孩子做完所有的日常家务。
普通家庭的孩子们呢?父母忙于生计,没法细致入微地照顾他们,这给了他们更多学习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
而事实上,与“赢在起跑线上”相比,必要的生活技能更加重要。
按时赴约,保管好自己的书包,懂得如何做饭……
这些技能的重要程度完全不比钢琴课、写作业、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程度低。
那么,为什么不做家务会让孩子失去获得成功的能力,
甚至罹患心理疾病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
学习生存技能,能让孩子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发生。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关于“自我效能”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掌控意识”。
“掌控意识”是指:相信自己拥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以及应付特定情况。
一个一直需要别人搀扶的人,永远没有机会获得“掌控意识”。
更可怕的是,一旦“依赖”成为习惯,孩子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人们感觉自己对所处的情况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们索性会把自己彻底“关掉”,不再做出任何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发现,在好事情无法控制的时候,
比如说,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他的父母就毫无理由地夸奖他,
再比如说,什么都不用做,好吃的好玩的就自动到手……
那么“习得性无助”同样会在孩子身上发生。根据塞里格曼的理论,
明白“我的行动有意义,我能控制结果”,这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无法体会“行动”与“结果”之间的重要联系的孩子,
会变得被动、抑郁,甚至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向孩子传授生活技能,
可以尝试以下“四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我们帮你做;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你做;
第四步,你自己完全独立完成。
心理学家警告说:
不要帮你的孩子完成
那些他已经可以做的,
或是几乎可以自己做的事。
关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应该学会的生活技巧,
2012年,
美国教育专家Lindsay Hutton
提出了“儿童生活技巧分类”——
2到3岁:简单家务
在三岁的时候,
你的孩子应该学会:
帮忙收拾自己的玩具;
自己穿衣服(你可以稍微帮忙);
脱完衣服以后把衣服放在规定地方;
吃完饭清理盘子;
饭前帮忙摆桌子;
在父母的帮助下刷牙洗脸;
4到5岁:重要姓名、数字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
安全技巧最为重要。
他需要知道:
自己的全名、地址和电话号码;
如何打紧急电话;
他还应该知道:
简单的清扫家务,
比如擦桌子;
喂养宠物;
认清货币的面值,
了解使用货币的最基本方法;
无需大人帮忙刷牙、梳头、洗脸;
把自己脱下来的衣服收好,
把脏衣服放在固定洗衣区;
选择自己想穿的衣服。
6到7岁:基本烹饪技能
这个年龄的孩子,
要开始学习“饮食大计”了——
搅拌食物,用钝刀切割食物;
做简单食品,比如三明治;
帮助把买回来的食品收起来;
洗碗;
使用简单的家用电器;
用过卫生间以后简单清洁;
独立铺床;
独立洗澡。
8到9岁:保管个人物品
到了这个年纪,
你的孩子应该学会——
折叠衣物;
学习简单的缝纫技巧;
照顾好自己的“室外玩具”,
比如自行车和滑板;
不用提醒就能整理好个人卫生;
正确使用扫把;
阅读食谱,准备简单的餐点;
帮忙列出购物清单;
会数钱和找钱;
会处理手机信息;
帮忙整理后院,比如浇水除草;
倒垃圾。
10到13岁:获得独立性
10岁的时候,
孩子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了:
独自呆在家中;
自己去商店购物;
自己换床单;
使用洗衣机和烘干机;
准备稍微复杂些的食物;
使用烤箱;
阅读标签;
烫自己的衣服;
使用简单的工具;
给草坪割草;
帮助照顾弟妹或者邻居的孩子。
14到18岁:学会更多技能
掌握难度更高的家务技能。比如:
清理吸尘器的盒子,
清洁炉灶,疏通下水道;
给汽车加油,给轮胎充气或者更换轮胎;
阅读药物使用说明;
参加面试,获得工作;
烹饪。
18岁以上:准备独立生活
孩子需要学会如何独立生活。
学会预约医生;
了解简单的财务知识,
学会管理银行账户,
学会开支票、付账单
和使用信用卡;
掌握简单的合同知识,
知道如何租赁公寓和汽车;
掌握简单的汽车修理知识,
比如如何更换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