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嘭圈, 安态, 品气
嘭圈
方言读音:pěng quǎn
简明释义: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嘭,象声词。圈,颍淮农家编织的茓子。宽约尺许,长有十来米的,也有更长的。摊开来,成长长的条状。颍淮地面上的芦苇,或者荻柴,编织而成。用来盛粮食。因其透气,据说这样储存,粮食能存得久,而不霉变。
旧时颍淮农家,茓粮食是个技术活。随着圈内粮食的增多,得一盘圈一盘圈地茓起来。能茓到一人多高。但茓圈,讲究四周高低平衡,也讲究茓的方向。通常,都是顺时针茓下去。如果弄反了,或者一层一层地不平衡,粮食多了,就会“嘭圈”。瞬间,粮食籽儿能撒一地。
但颍淮人说“嘭圈”,用的通常是其引申义: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人与人之间,有个言差语错,难免的。因此干起仗来,一定是情绪占了上风。那叫头脑一热。干起来,戳戳挠挠也就算了。偏有人情绪当家,理智全无,怒发冲冠,一失手,打坏了人。这就叫“嘭圈”了。公安机关是要作为案子来办的,判刑坐牢都说不定。还得了?
其实,颍淮人说“嘭圈”,相当程度上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一般而言,他们说“嘭圈”,事情都还没“嘭圈”。这么说,意在防止“嘭圈”,不能把事情弄到“嘭圈”那一步。到了那一步,就无法收拾了。
安态
方言读音:ǎn tai
简明释义:心安之态。
闹心,堵心,烦心,心慌意乱。颍淮老辈人管这叫不“安态”。这也从反面解释了,他们说的“安态”,就是心安之态。
一个人遭受病痛折磨,必然不“安态”。不仅他一个人不“安态”,至少全家都跟着不“安态”。一户人家,“黄鼠狼单咬病鸭子”,抑或“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一家人也一定不“安态”。由此引申开去。儿孙后代不争气,不成器,年迈双亲不会“安态”;孩子上学,能否上个重点;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儿女婚事,久拖不决……这些,都会让父母在焦灼不安中煎熬。简言之,就是不“安态”。
反过来。遇到难题能顺利解决,就叫“安态”。尤其是有关儿女的事情。上小学,顺利报名;上初中,不要操心;上高中,考上名校;上大学,进了重点。这每一步之后,人家会奉承说,“这回你安态了”;自己也会长出一口气,“这回总算安态了”。等到大学毕业,考上公家单位,父母又会舒一口气,“这回安态了”。但好景不长,又面临着儿女的终身大事,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不“安态”。及至儿女顺利成家,双方父母都会如释重负,真的“安态”了。
在我看来,颍淮人的“安态”,该是他们生活乃至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清颍长淮养育的人们,并不追求人生的大富大贵。这一方水土,滋养着的无非就是“安态”。
品气
方言读音:píng qì
简明释义:稳操胜券的心态。
写了“安态”,就想起了“品气”。
颍淮人说“安态”,通常是事情结束之后的心安。而他们说的“品气”,则偏于事情尚未结束,真相尚未大白之际,有人稳坐钓鱼台,稳操胜券的那样一种心态。
老家池家岗西侧,有一块高地。小时候,夏季连阴雨,它的下方的低洼地,常常积水受涝。那里的庄稼,一定歉收的。雨季来了,下得不睁眼。在低洼地有庄稼的人家,就浇愁,往往会对多数田地都在那高地的人家说,这回你家可以“品气”了。那意思很明白,人家的地高,不会受涝,秋天一定是个好收成。言语之间,羡慕昭然。而那“品气”的人,就会咧着嘴笑,典型的“品气”神态。
由此观之,颍淮人的“品气”,可以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孩子成绩出类拔萃,且没失过手,高考之前,他的父母就能“品气”。儿女要貌有貌,且从业状况不赖,父母就可以在儿女婚事方面“品气”。办同样的事情,有些人家费劲,焦头烂额。但有的人家,因为有关系,有门路,办的过程中,他就会“品气”得多。
以我的理解,“品气”该是别样的“安态”。它们的不同可能在于,就心安来说,“品气”的程度,跟“安态”比较,要弱一些。毕竟,事情没有水落石出之前,那一颗心,多多少少要有那么一点悬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