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千金苇茎汤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千金苇茎汤
今天来跟大家聊一个临床比较常用的方,千金苇茎汤。
苇茎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的肺脏方,针对的病是“肺痈”,其论述与《金匮要略》中对于肺痈的描述大致相同。
原文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那么《金匮要略》又是怎么说的呢?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属肺痿,数实者,属肺痈。
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从《备急千金要方》和《金匮要略》中可以提取出很多适用的指征
咳嗽,微发热,心烦,胸满,胸中甲错,咯腥臭脓痰、脉数实或滑数、口燥、咳则胸痛。
成因
肺痈的成因可以有很多,但是病机不离热、痰、瘀,三者互结于肺中便成肺痈。概括起来就是人体上焦素有里实热证和痰饮,或兼有瘀血的基础,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内经》有云:“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对于脓未成或者是脓已成都可以用千金苇茎汤。
表现
脓未成表现为:寒战或高热,汗出,烦躁,咳嗽,胸满痛,出浓浊痰(黄色或黄绿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热甚灼伤津血则出现干燥症状,伴有咽干口燥、肌肤甲错等。
脓已成表现为:痰量增多,咯腥臭脓血痰,或咯血。胸满痛,烦躁,身热甚,舌红苔黄腻或舌红绛苔干,脉滑数或数实
药
物
分
析
千金苇茎汤用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这些药相对作用缓和,清热不伤正,质润祛痰不伤阴。
四味药中芦根、薏苡仁性偏寒,桃仁味苦,寒可清热肃降,味苦涌泄。虽然千金中将其归入治疗肺痈的方中,但如果病位在肠其实也同样适用,病机相同的肠痈也有不少文献证明其治疗效果明显。
芦根
现在因为市面上一般没有苇茎,所以多用芦根代替。关于二者的区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论述:
“苇与芦原系一物,其生于水边干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今药局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善发痘疹者,以其有振发之性也;其善利小便者,以其体中空且生水中自能行水也;其善止吐血衄血者,以其性凉能治血热妄行,且血亦水属(血中明水居多),其性能引水下行,自善引血下行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名医别录》芦根:味甘,寒。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而《本经逢原》言其:“善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
甘补益,能生津,此处用于热甚津亏,症状可见各式各样的燥证,唇焦口燥,肺中或胃中灼热痛,大便干结。火逆上气引发咳嗽,甚则干呕呃逆。别录提到的止小便利:水饮有余故小便利,芦根利水,水去则小便利止。肺痈为痰、火、瘀所交结,痰即为水饮,芦根利水,可去其一。所以芦根还有利尿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一种向下的作用,将上焦之热从小便引出。故后世多认为其清热利尿的作用。适用指征还有小便短赤。
薏苡仁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前面的推文提到过,薏苡仁既可淡渗利湿又可以清热,有一定清除体表废水的作用,上焦亦属表,故亦是协同芦根清热养阴利水。与肺脾功能关系密切,常用于排脓,比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因前文已有提到,此处不赘述。
桃仁
《神农本草经》桃核仁。味苦平。主淤血,血闭瘕邪,杀小虫。总的来说,桃仁味苦清里实热,性平又不伤正,同时排出肺中瘀血。
冬瓜仁
《神农本草经》瓜子:味甘平。主令人说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
《本草述钩元》甘瓜子: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痈,最为要药。
瓜瓣后世多认为是冬瓜仁。作用与薏苡仁类似,后世多认为其性微寒。中药学中提到,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湿排脓。性趋下,速降上逆之气,又能使水湿从下排出。
案
1. 肺痈(《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22卷第4期)
2005年7月30日,余祖父,77岁,发热恶寒,体温38.4℃,头痛咽痛,咳嗽咳痰,痰色白。服用感冒清、桑菊片等成药后,发热减退,但咳嗽明显加重。至8月3日,开始咳吐脓痰,痰中见血丝,并伴有烈的胸痛。笔者诊得其右关脉滑,舌红苔腻,此因风热外袭,痰热内结,内外合邪,熏蒸于肺,肺中痰热瘀血互结,已成肺痈无疑。痰瘀郁结,血败成脓,故咳吐脓血痰;瘀阻肺络,不通则痛,故胸痛剧烈。治拟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处方苇茎汤加味:芦根60g桃仁6g,薏苡仁30g,冬瓜子20g,杏仁10g,桔梗6g生甘草5g,车前子30g,白茅根50g。共共5剂,水前服。服方1剂后,胸痛即止上:3剂后,咳嗽渐止,痰色转白;5剂后痊愈
2.肠痈(《新中医》2002年7月,第34期)
张某,男,42岁,1993年8月5日初诊。慢性阑尾炎病史2年,现发作2天,因惧怕手术而求治中医。诊见:小腹右侧疼痛难忍,体温38.5℃,口渴,尿黄,舌绛、少苔,脉弦紧。证属属湿热瘀滯。治宜热祛湿,消瘀止痛。方用干金苇茎汤加味。处方:芦根20g,薏苡仁、冬瓜子各30g,桃仁、牡丹皮、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g,瓜子、金银花各15g、乳香6g,没药3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2剂病除。
原按:阑尾炎属中医学肠痈范畴,湿热为患。方中芦根清热除烦,薏鼓仁祛湿解毒,合冬瓜子、瓜葵子清热祛疾,桃仁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金银花清热解毒;与公英、紫花地了相伍解疮之毒;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全方清热祛湿,解毒消瘀止痛,故1剂痛大减,再剂病除。其后偶有不适,即以此方加减。随访3年未见复发。
3. 湿疹(《新中医》2002年7月,第34期)
李某,男,2000年10月初诊。全身及脸部布湿疹,疹色微红,奇痒难忍。曾在某医院皮肤科诊治2月未效。诊见:口干欲饮,舌红、苔少而略黄,脉弦数。证属属湿热流毒,溢于肌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处方:芦根、冬瓜子、白鲜皮、苦参各15g、土茯苓、薏苡仁各30g,防风、蝉蜕、荆芥各9g,生地黄20g,牡丹皮12g,忍冬藤25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1剂痒减,再以此方加减,连服7剂,疹尽消,皮肤渐现正常肤色。
4.肾结石疼痛(医案来源网络)
患者,男,47岁。于2015年8月9日初诊。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休息后未能缓解,遂在家属陪同下来医院就诊。刻下:腰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痛苦面容,面色黧黑,纳差,小便黄、淋漓涩痛,大便干,舌苔厚腻,脉弦实有力。因患者病情较重,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58×109/L,中性粒细胞11.28×109/L;腹部彩超:弥漫性肝病变,多考虑脂肪肝;右肾积水并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不排外中下段梗阻,餐后胆囊;生化:尿素7.6毫摩/升,肌酐153微摩尔/升,葡萄糖6.3毫摩/升,甘油三酯2.2毫摩/升。患者自诉有肾结石病史,要求门诊中药治疗。此病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邪正交争,邪气正盛而正气未衰,急宜攻腑祛邪,清热通淋;方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味。
处方:芦根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子10克,炒桃仁10克,枳实12克,厚朴20克,海金沙3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石韦10克,郁金20克,牵牛子6克,栀子10克,酒军12克(后下)。2剂,水煎服。一日1剂,一日2次。
二诊(2015年8月11日):服药2剂后复诊,病人精神状态佳,疼痛基本缓解,胃纳好转,大便仍干,肾功:尿素5.6毫摩/升,肌酐108微摩尔/升,葡萄糖6.1毫摩/升,此为邪去正安之象,为巩固疗效,继服原方5剂。服药后,家属来院告知,患者肾结石疼痛症状消失。
原按:本案属中医学“淋证”“石淋”范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隋代《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对本病的病机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将本病的病位及发病机理作了高度明确的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结石阻滞,则见小便涩痛不利,小便黄、大便干,脉弦实有力,皆为湿热之征象,综合四诊,法当急攻腑祛邪,清热通淋,而方剂以千金苇茎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则是表里同治,从整体着手的结果。
适用指征
1. (主)咳嗽,咯浓浊黄痰或腥臭脓痰,或伴有胸满,胸痛
2. (次)高热寒战,舌红或绛,苔黄腻或干,烦躁,小便赤,大便干结
3. (兼)口干咽燥,胃中、肺中灼痛,肌肤甲错
4. 肠痈,湿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