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累死也教不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因为没有做好这件事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孩子,谁都想要,但却很少人知道如何才能拥有。
推娃?还是鸡娃?
其实终极目标,是实现娃“自鸡”。
自鸡娃最重要的三个字是“内驱力”。
啥是内驱力呢?
比较官方的说法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大白话就是自鸡,有一股干劲儿,自己推着自己往前走。
比如写作业,有的娃放学就迫不及待的写完了,有的娃就算你眼巴巴地盯着,他一会儿喝水,一会厕所……
当然这并不只是停留在学习层面上,内驱力足体现在方方面面:
-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努力自己扣上最上面一颗的纽扣;
- 一个四五岁的小孩,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也偏要学会轮滑;
- 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每天不用催、不用吼,按时按量的完成钢琴练习。
而缺少内驱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发动机,或没了汽油,你不推着走,他很难往前走。
心很累,不说,还没啥成效…….
所以,我也一直特别看中孩子内驱力的启发,因为这是孩子自主学习,热情不减的最强劲、最有价值的动机。
内驱力就像是一颗种子,萌发于内心,依赖于环境和水土,我们需要循序渐进的提供所需,培育这份能力。
它包含三个层次:
- 有主动去做的野心;
- 有追求做好的责任感;
- 有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的韧性;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先看看内驱力不足的娃的具体表现。
干啥事都懒懒散散的,催都催不动
——没有主动做事的野心
我为啥要干那等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比如学轮滑、练钢琴、玩烧脑桌游……躺尸它不香吗?
不得不承认,那些需要娃内驱力的,都是包含着枯燥、困难部分的。
如果娃连挑战的“愿望”都没有,那自然是懒懒散散,催也催不动了。
这个“愿望”就是野心,不管干啥事,有初始的野心,是很重要的。
都说,人一旦有了野心,眼睛会发光,即使有对未知的恐惧,即使会有失败的风险,也愿意试一试。
所以,如果孩子推一步才肯动一下,你需要做得不是催,而是挖掘他的野心~
老朋友都听过我小时候被CC姥爷启蒙数学的故事,数学也一直是我的优势。
文科班的同学们一写数学作业就头大,我一见数学卷子就两眼放光,专门喜欢攻克难题。
当时大家各路卷子,谁遇着解不出的难题我都跃跃欲试,放到现在,可以说是自鸡的典型了。
现在看,我这颗野心的种子,还是CC姥爷小时候给偷偷埋下的。
咋埋?
1、利用心理优势:激发孩子,我觉得我自己很棒!
我也说过姥爷教我加法窍门的故事吧。
问12+6等于多少?
上一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还把12分成10和2,然后2+6=8,10+8=18的时候。
CC姥爷教我,先把12装兜里,别管它,再加6,于是年仅4岁的我,拿出自己仅有的10根手指头,轻轻松松地数出6根:13、14、15、16、17、18。
等于18!答案比他们算得又快又准~
把我给骄傲的好似自己就是胡同里的数学小天才!来~再给我出10道题!
其实,姥爷利用的年龄优势,就是属于心理优势的一种,让孩子觉得,我擅长!我可以!我要挑战!
具体啥心理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家娃挖掘,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2、利用不服输:激发孩子,我凭什么不可以!
再长大一点,姥爷就开始给我出各种对战模式的竞技小难题。
我也分享过,什么3、6、9啊,模式就是俩人对战,有输有赢。
当然长大才知道,赢都是被让的,小时候不知道啊,以为自己多牛,输了3回又怎样!我还赢了2回呢!
再来,我就不信我赢不了第3回!
3、利用收获感:激发孩子,我觉得我一定可以!“
再后来,姥爷给我出的是单机模式的hard模式。
肯定超越我的水平,但是钻研钻研也能得出答案。
这个时候,自己也有了较高的期待,即便自知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
说白了,我可是胡同小天才,我不要面子啊,非得把它解出来。
看,野心,就是这么培养的。
虽然我是拿学数学举例,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如此,CC学轮滑、学自行车,我基本都是按这个套路来。
根本不用你push,沉迷在实现自己野心中的娃,能自鸡!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一件事做成啥样都无所谓,好坏跟自己没关系
——缺乏追求事情好坏的责任感
我为啥要把牙刷满2分钟、为啥要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胡乱刷两下,随便写一写,然后去玩,它不香吗?
一个缺乏责任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会显得十分消极被动,就算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做了,也是敷衍了事,没啥要求。
啥是责任心呢?
就是让孩子认为“任务/目标完成很重要”,做不到会有点不甘心,不会无所谓。
每个孩子做事,都会有潜在的收获预期,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看到这份收获预期。
那么他自己就生出了要做好的动力。
前段时间我日日跟CC纠缠刷牙这件事。
7岁了,我开始尝试让她自己刷牙,但我发现,每次都是草草了事。
每次我都唠叨:“你门牙上还有牙垢、根本没刷到牙齿的每一面…… ”
她自然是一脸不耐烦。
有一天,我终于不能忍了,为什么她刷牙好像是我的事,我为她好到头来我还落埋怨。
于是我说:
“咱俩聊聊,妈妈为什么要整天催你刷牙吧。
你现在换了好多颗恒牙了,它们要跟你一辈子的牙齿,妈妈只是希望你有一口洁白健康的牙齿。
现在你有了喜欢的小伙伴,你不希望和他们聊天,轮到你说话时,一闻,呀,满嘴口臭;一看,呀,牙齿上一层附着物吧。
记得你还说过,去年夏天,有个孩子天天不洗澡,身上特别味儿,你们几个小伙伴玩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挨着她吧。
妈妈不希望有一天,大家这样对你。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都无所谓,那我以后绝对不催你。”
CC说:“有所谓,我不希望自己变成那样。”
“如果你觉得有所谓,那你就不需要糊弄我,你不是为我。
因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你,哪怕你满嘴臭牙,浑身臭味,你都是我的孩子。只是别人,我不能保证。”
在那之后,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CC每次刷牙都超认真,还让我检查,干净了吗?
孩子只要明确了这是自己的责任,那么就会守住自己的责任,积极的去做。
这就是内驱力的力量。
外驱力只能让他做完,但是不能让他做好。因为你可以逼迫娃的身体,但是你逼迫不动他的脑子。
一碰到难题就想放弃!
——胜利感的缺乏产生了挫败感(缺乏韧性)
韧性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可以后天培养。
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是大部分孩子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父母适当干预,孩子能体验到胜利感,体验多次后就能拧成一股韧性的绳儿。
“难题”的胜利感怎么获得?
拿CC学跳绳举例,我是这么做的。
从来没有接触过跳绳的CC,一开始还觉得超简单,夸下海口,我可以跳上百个。
等真正跳的时候,要不就是绳子摇过来了,人没过去,要不就是人蹦起来了,绳子没跟上摇。
总之就是,一个也没跳了。
受到打击后,CC把绳子扔到一边,哭着说:“什么破绳子,不跳了。”
如果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放弃!
那说明孩子对自己的期待过高,结果屡屡失败,让他认为自己无法实现目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难度,来获得胜利感,培养孩子的韧性。
心理学上,对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进行了三种划分。
- 舒适区:在已经掌握的能力范围内。(按部就班,安全范围)
- 学习区:觉得有一点难,但垫垫脚尖就可以够到。(可以挑战一下自己)
- 恐慌区: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难到情绪崩溃,极力逃避)
而想放弃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困难太大,进入了恐慌区。
C妈的招式就是一个字:拆!
把难度拆开,从恐慌区转移到学习区来。
还拿跳绳来说,对于CC刚开始难度比较大。
那我们可以把任务拆成:
——先练习一侧手摇跳绳、再练习手摇同时跳、再练习两侧手摇同时跳。
——先跳一个、再跳两个、再跳三个、最后再连跳。
将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每次实现了小目标后,孩子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这种及时反馈,就能带动他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保持着旺盛的内驱力。
内驱力其实是个大课题所以也别幻想只用一块砖,就能封顶竣工了。
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
总之,缺少内驱力的孩子,就像没油的汽车,我们做的并不只是撅着屁股在后面推车,而是要帮助孩子把油驻满。
这样孩子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自鸡娃”,跑得更快、更远!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