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几种习惯句式(三)
(五)何所……、谁……者
“何所……、谁……者”是两个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
1.“何所……”等于“所……(者)何”。“所……”是“所”字结构,作主语;“何”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请问木兰你想的是什么,请问你思念的是什么?“何所思”等于“所思何”。在这个结构里(不是全句),“所思”是主语,“何”是谓语。“何所忆”等于“所忆何”。在这个结构里,“所忆”是主语,“何”是谓语。
2.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得钱为的是什么?何所营”等于“所营何”。在这个结构里,“所营”是主语,“何”是谓语。
2. “谁……者”等于“……者谁”。“……者是“者”字结构,作主语;“谁”是疑问代词,作谓语。如: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鸿门宴》)
——给您出这个主意的是谁?“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等于“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4.谁可使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以出使秦国的是谁?“谁可使者”等于“可使者谁”。

(六)何以……为、何……为、不亦……乎
这三种习惯句法都是表示反问的。
1.在“何以……为”中,“为”是动词,当“做”讲;“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词结构,作“为”的状语。所以“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以……”加动宾词组“为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要)……做什么”。如:
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
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就要做真王的,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
“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如:
3.人而已矣,奚以名为?(《列子·杨朱》)
——人就是了,要名誉做什么?
2.在“何……为”中,“为”是介词,“何”是“为”的前置宾语。这个介词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作中间词语(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状语。所以“何……为”,等于介词结构“为何”加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现在人家是宰割者,我们是被宰割者,为什么要告辞呢?“为何(为什么)”是动词“辞”的状语。
5.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现在碰上头牛,牛是禽兽,为什么还问呢?“为何”是“问”的状语。
“何……为”有时也作“曷……为”。如:
6.古之人曷引天为?(刘禹锡:《天论》)
——古人为什么要称引天命呢?“为曷”是“引”的状语。
“何……为”和“何以……为”不同:在“何以……为”中,中间词语是介词“以”的宾语,所以它总是名词性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例①、②、③的“兵、假(王)、名”;在“何……为”中,中间词语在句中作谓语,所以它总是动词性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例④、⑤、⑥的“辞、问、引天”。
3.“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不也……吗”。如:
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像这样找剑,不是胡涂吗?
8.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