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文化自信
中医需要文化自信
当看到生命的“阴平阳秘”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能适应今天的空气,罕见病层出不穷,不孕不育医院如雨后春笋,流产成为普遍,怀孕就吃药保胎,生产就要剖腹,我不禁要问:人能够持续发展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疾病高发、中年殒命,与文化对多维联系的自然客观的漠视、尊重人的基本精神的缺失密切相关。在生存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能才是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
除了物质利益,人们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感到不满。我们的交通工具已经从独木舟变成帆船、变成汽船、变成飞机,再变成航天飞机,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该前往的目的地。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人类简史》)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被扣上了落后、腐朽、不科学等等帽子。中医是当前还在现实中发挥文化作用的中华传统文化,但这样的作用日渐式微,文化危机积重难返。
中医存亡危机,不仅来自外部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来自内部理论的异化。不少“中医”学者、“中医”权威,把中医理论看成是一种陈旧的、僵化的东西,为了在市场上分一杯经济的羹,拼命西化-中药分子化、证候标准化,主张“千人一方”,群体化、精准化,“废医存药”大行其道,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本质十分热门。今天的中国人好像都是笨蛋,没有西方文化的支撑,自己的文化不是文化,没有西医理论的认可,自己的医学就不是医学。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宝、什么是草,全都要西方文化、形态医学说了算。
物质文化是神、经济效益是圣,不少学中医、教中医、研究中医的人,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鼓吹标准规范,缺乏把人当人的文化精神,没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客观态度,对中医学的客观基础-日月宇宙、地域气候、社会氛围和个体禀赋,视而不见,对生命与外部环境的“和”、“平”、“顺”、“适”等规律,假装糊涂,没有了中医理论的认同,没有了辨证论治的实践。中医没有中医的文化气节,没有中医的文化自信,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讲人要自重,有自尊心、自信心,才会有威信,别人才信服。中医同样如此,要有文化气节,有文化自信,别人怎么看、怎么贬都无所谓,关键是要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自尊,没有文化自信,自己否定自己,党和国家的政策再好,再加劲扶持,中医也不能成器,“学则不固”。经典理论成为选修,西医理论成为必修,文化气节都丢了,中医怎么复兴,怎么强得起来。中医的主体是中医药大学和各级中医医院、中医研究机构,体现中医学术的是中医药的各种杂志报刊,它们是中医的代表,决定中医的前途,他们的文化立场、文化气节、自尊自信极为重要。
因为科学,中医失去了自信、自尊。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开始于物质世界本源的思考。物质是宇宙普遍的,但生命等于物质吗?等于的话,为何太阳、月亮没有生命?不等于的话,用物质文化来认识生命规律正确吗?解剖医学是死人医学,实验理论是物质理论,而人是自然的人、是活人,没有这起码的分别,不可能认识中医学的人性医学特征。中医认为,人不止形态,还有生命,生命不等于形态,而是与天地、社会相因相应的气化活动过程,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有五藏生命体系的分别,有“阴平阳秘”的统一。活着的人和死去的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事物,这是人性医学和非人性医学的分水岭。
中医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医学,是多维联系的人性医学,把人看成是与自然宇宙、社会人文等外界环境因应协调性的生命体,看成是内在五藏气血生克制化、升降出入动态平衡的生命体,不止有形,更重要的是有神、有气,既存在阴阳的共性,又存在生命的个性。中医极需从思维深处,从人文的高度,认识自己的生命真理,在文化上立起来,在临床中行起来,营造适宜辨证论治的文化环境,适宜中医理论的学术环境,让中医教育、中医学术、中医临床从西化的泥沼中走出来。不自尊,不自信,政策再好,振兴中医喊得再响,没用。
原刊于:上海中医药报2017年8月18日第11版,题为:多维联系的人性医学(七)。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