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史:最低调的吴王密建吴国
五代十国史:最低调的吴王密建吴国
关键词:淮南战乱、吴王建吴国
前因
唐朝末期,各地藩镇势力越来越不受中央控制。淮南节度使高骈被杀后,引发淮南地区的混战。
▲高骈(821年-887年9月24日 )
后果
吴国在建立后逐渐被徐温为代表的徐家所控制,最终于937年,徐知诰杀死图谋反抗的历阳郡公杨濛,迫使杨溥禅让,建立南唐。
▲徐温(862年—927年11月20日)
过程始末
一、杨行密占据扬州
公元902年,时任大唐淮南节度使的杨行密占据扬州,被封为吴王。吴国由此建立,在历史上,又将吴国称作“杨吴”、“南吴”、“弘农”。
历史上出名的吴王,恐怕要数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或者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了。这里提到了吴王杨行密,虽没有上述那样出名,但同样是历史上称霸一方的英雄。而杨行密的霸业,离不开下面这三个人。
▲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控制范围
二、杨行密的恩人郑棨
首先是杨行密的恩人郑棨[qǐ]。
郑棨被誉为晚唐大才子,同时也是颇有魄力的人。坊间说,他任庐州刺史时,一纸檄文命黄巢不要侵犯他所管地界。黄巢也不知是被感动到了,还是被吓住了,竟然真的没有去侵扰。
唐昭宗羡慕郑棨的才华,打算选聘他做宰相。但他借病推辞,最终无法抗命,改任太子太傅,人们夸赞他为荣华富贵所迷惑。但他之所以这么做,很有可能是看透了当时的政局,自认没有能力力挽狂澜,更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郑棨任庐州刺史时,与杨行密相遇。杨行密当年20岁,因参加农民起义失败后被抓。杨行密身材高大,据说力拔千斤。
郑棨看到年轻的杨行密后,认为这个年轻人相貌奇特,似乎有了爱才之心,认为杨并非庸才,便解开了绳索,放他回家,劝他不要继续做贼,干一些正事。
杨行密后来参加了当地的征兵,并凭借自身的能力,迅速成为庐州地区的高级军官。他的顶头上司,即此时的庐州刺史郎幼本身软弱,竟然有些害怕杨行密,便写信给他的领导——时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称杨行密有些本事,自己愿意换个地方任刺史。
▲唐末节度使管辖范围
三、杨行密的贵人
高骈,这个杨行密的贵人出现了。
高骈也算唐朝晚期一员大将,年轻时在边疆戍边,与吐蕃和南诏人都有过交锋。个人也精通射箭,曾射“一箭双雕”。他也是一个颇有野心之人。当年黄巢入长安,唐僖宗命大家勤王,高骈佣兵十万在扬州,保留实力,割据一方。
高骈在当地听说过杨行密,也颇为看重这个人,便上奏朝廷。公元883年2月,杨行密被封为庐州刺史。就这样,曾经是农民起义军的杨行密,一转身成为国家的地方高级干部,吃上了皇粮。
▲李儇(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
然而,正是由于黄巢起义中,高骈并未勤王,导致镇压起义之后,高骈没有捞到半份油水。于是开始看破红尘,竟然信起了道教,整天骑着一个木雕的鹤,高呼自己会成仙。
高骈手下有一个将领叫毕师铎,见高骈疯了,便趁机联合其他几地的将领起兵造反,并且很顺利将扬州城内的高骈捕获。杨行密晚来一步,没能救出自己的恩公。
当然,杨行密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在如今兵荒马乱之际,割据一方是大势所趋,而扬州早就是杨行密看重的战略重镇。此次出兵扬州,即有机会拿下扬州,又可以打着报恩的名义,可谓是出师有名,且一举两得。
杨行密顺利击败毕世铎等人,攻入扬州城。而一代名将高骈,被气急败坏的毕世铎一刀杀掉了。
不过,就在杨行密拿到扬州城不久,他的一生之敌孙儒出现了。
孙儒本是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部下。秦宗权见淮南一片混乱,于是派弟弟秦宗衡和孙儒一同去攻打扬州,占领淮南。由于秦宗权此时又遭受朱温的攻击,不得不让弟弟回来支援。但孙儒并不愿意,于是他杀掉了秦宗衡,收编了军队,开始于杨行密展开多年的淮南之争。
▲秦宗权
四、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
杨行密的心一定是非常的痛。他对这个城太重视了,因此当他占领扬州后,分发赈济粮收买人心。但此时得到的扬州城是一个被毕世铎等人劫掠过的残破之地,如今又看到来势汹汹的孙儒大军,他最终只能选择放弃扬州城,领兵攻占扬州周边的其他州郡,如宣州,苏州、常州、滁州等地,将扬州三面包围,谋求再战。
同样的,对于孙儒来说,杨行密就是他称霸淮南的心头大患。双方曾多次交战,孙儒好几次几乎将杨行密逼上绝路。892年,孙儒率全军包围驻扎在宣州的杨行密。杨行密见孙儒来势汹汹,便召集手下商量对策。
其中一个谋臣叫戴友,他看到孙儒的士兵部下多为扬州人,便建议截取孙儒的粮道,然后将粮食趁虚分给扬州城内的百姓吃。这样就做了一个无本的买卖,用孙儒的粮食赚取扬州人的吆喝,扬州人必定不会与我们为敌。杨行密也听取了这个建议。
在正面战场上,杨行密也凭借着不断截取粮道,获取越来越多军心上的优势,在最终的决战中,杨行密活捉了孙儒,迈过了成就霸业路上的最难逾越的一道坎。892年,重新占领扬州的杨行密任淮南节度使。
▲淮南势力犬牙交错
结论
后来,杨行密又抵挡住朱温以及吴越钱缪的进攻,终于称霸江淮地区。在其治下,吴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农业得到恢复发展,为后代的南唐奠定经济文化基础。
【参考资料】《旧唐书·本纪第十九下·僖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