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础知识:同义词(一)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文言里有很多的同义词。说是“同义”,其实它们常常并不相等,或者含义有细微差别,或者用法有所不同。例如:“躬”和“身”同义,但“躬”专指人身,“身”不但指人身、树身,还可以说“修身、洁身”,用于抽象意义。

又如:“购”和“买”意义相近,但“买”的对象是一般货物,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诗》);“购”字不同,“购”的古义是“悬赏征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穷饿无聊,追又急”,这是悬赏以购人头。如果把“追购”解作“追赶购买”,就很不准确。尽量多地掌握一些常用词,对于阅读文言文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弄清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些词。还有一些词,意义虽不相同,但是相关。

例如“稼”和“穑(se)”,“稼”是耕种,“穑”是收割,“不稼不穑”《诗经·魏风·伐檀》),是说不耕种也不收割。意义相关的词也容易混淆,因而也需要辨析。下边每一组的几个词,意义都是相同、相近或相关的:

1.言、语、告、谓、日、云

这一组词都表示“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言”是主动地跟别人说话,如“广故数欲亡”《史记·陈涉起义》),是吴广主动地对人说要逃走。

“语”是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你根据什么断定燕王可以依靠)?’臣曰”,“语”是“臣”回答其舍人蔺相如的问话。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贫者于富者曰”,是贫僧告诉富僧一件事。在“告诉”的意义上,“语”也可以说成“告”。

不过,如果是对上,则用“告”不用“语”。《列子·愚公移山》:“惧其不已也,之于帝”,“告之于帝”不得说“语之于帝”。

“云、曰”用法大体一致,“谓”的用法与“云、曰”不同:“云、曰”后边有引语的,“云、曰”紧挨引语;“谓”和现代汉语的“教导、告诉”这些词差不多,它后边通常是双宾语一一个宾语指人(近宾语),一个宾语是“谓”的具体内容(远宾语)。

例如,“太后明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是“谓”的近宾语,冒号以下是远宾语。因为“谓”不和引语直接相接,所以两个宾语之间常加“曰”字,构成“谓……曰”的格式,如“秦王唐雎曰”(《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谓……曰”相当于现代的“告诉(教导)……说”。

2.凌、攻、征、伐、侵、袭

“凌”是侵犯。“余阵兮”(《楚辞·国殇》),是说敌人侵犯我方阵地。“攻”是军事进攻的泛称,如“秦急之”(《战国策》)。

“征、伐、侵、袭”也都是军事进攻,但各有其特点:“征”特指上(天子)

或“有道”者,对下(诸侯)或“无道”者进行讨伐。《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四方”,是说曹操假借天子的名义征伐异己。

“伐”不限于上对下,也不限于什么“有道、无道”,但它是正式战争,战争的发动者要有借口,要公开宣战,如“齐,大破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侵”不需要任何借口,不宣而战。《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的齐侯“侵蔡”,就是这样的一次战争。“袭”即偷袭。《吕氏春秋·察今》说的:荆人夜间渡水“宋”,就是楚国人采取秘密军事行动,偷袭。

3.士、卒、徒、兵、甲、介

上古作战,“士”在战车上边,“卒”是步兵,区分很严格。“徒”本义是步行,引申为步兵,如“帅以往”。“兵”本义是兵器,后来指执掌兵器的士兵、军队,如“齐乃出”。“甲”是战士穿的护身服,“介”当“披甲”讲。“甲、介”引申为披甲的人,和“士、卒”成了同义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