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疑云7——襄樊保卫战
在宋元战争中,有淮东、淮西、荆湖、川蜀四个主战场,战争前期以淮西和川蜀的争夺最为激烈。南宋以川蜀和淮西为重点,荆湖为支轴,建立防御体系,如川蜀有事则荆湖支援,荆湖有事则上下游同时支援。
蒙古则沿袭历代北统南的战术,一边攻击川蜀夺取上游优势,一边攻击淮西直刺南宋心脏地带,企图将战线推进至长江。但余阶建立的山城体系挽狂澜于既倒,将上游危机化解,甚至将蒙哥汗击毙。淮西战场蒙军攻城战接连受挫,忽必烈直击鄂州(今武汉)切断南宋东西联系的企图也遭失败,蒙元灭宋战略陷入了全面失败的境地。期间襄樊在双方反复易手,虽有郭侃、孟珙等人提出过经营襄樊,但均未受到重视,襄樊周围成为无人区,遭到双方遗弃。
当宋元将目光聚焦于襄樊之时,其形势已经非常不利于防守了,尤其是汉中的失守,不仅让襄樊失去了前进基地的作用,还丧失了上游屏护,东、西、北三面皆需对敌,只能靠随枣通道、荆襄道、汉江下游维持联系,而宋军机动作战能力极差,只能依靠多筑堡垒来坚守各处要点,所以孟珙才说攻襄樊不难,守襄樊难,请求朝廷调兵十万。当时南宋总兵力大约六七十万,这只是账面数量,事实上各地都存在缺编的情况,荆湖长期以来并不是主战场,缺员尤其严重,且南宋的主要防御方向在淮西——临安一线,此种情况下,朝廷自然不可能同意孟珙的提议。
孟珙
李曾伯主政荆湖期间,开始恢复襄樊的防御,但却犯下了巨大的战略失误。他投入的人财物力巨大,兵力又太少。三万兵力根本不足以防守岘山、万山、百丈山、鹿门山等重要据点,移民屯田又给了元军抄掠的机会,此举使襄樊成了南宋巨大的战略包袱,弃之可惜,守之无力。如果李曾伯只在襄阳投入少量兵力,将其作为第一道防线,继续保持无人区状态,增加元军的后勤难度,对其进行消耗,并在江陵、鄂州部署重兵保护汉江与荆襄道的通畅,不但可以在襄樊失守后防御长江,还可以伺机反击或者支援襄樊。这样宋军就可以在战略上保持灵活性,不致在襄樊失守后陷入极大的被动。
李曾伯
刘整叛变之后,提议忽必烈重点进攻襄樊,然而此议一出,立刻遭到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历代北统南的战争中,皆是主力顺江而下,下游数路分进合击,使南方顾此失彼。如果违背这个战术,南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甚至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华皎之变既是前车之鉴。就算攻下襄阳,汉江水道狭窄,不能使用大船,容易遭到封锁(后来伯颜20万大军南下,在郢州{今钟祥}面对只有5000人的张世杰却选择绕过,可见汉江并不利于水军作战),也没法取得长江制水权,元军就只能硬攻江陵、鄂州,弄不好就会步曹操、苻坚的后尘,所以刘整的建议遭到激烈反对是必然的,但忽必烈力排众议,决定支持刘整。
刘整
襄樊保卫战一开始,吕文德就先失一招,使元军得以筑堡围困襄樊。但此时元军的包围尚未收拢,从夏贵尚且可以轻松运送补给襄樊来看,此时宋军若尽全力与元军一战,未必不能打破包围圈。随着元军越来越完善的包围,尤其是鹿门山、龙尾洲、白河口被元军牢牢占据之后,水陆配合可以轻松卡死狭窄的汉江水道,而宋军不能使用大船又是逆流而上,根本无法发挥水军优势。面对这种恶劣局面,宋军的应对方式可谓极其死板,居然愚蠢地选择添油战术,将7万荆湖精锐分批送上不归之路,极大的削弱了荆湖地区的兵力,尤其是鄂州的防御能力。与此同时,宋朝采取的坚壁清野战术又不够彻底,整个襄樊保卫战阶段,被元军抄掠人口多达十万,而宋军却不敢出城与元军一战,至襄樊陷落,宋军始终没有发起陆上支援。
襄樊保卫战对荆湖地区防御力消耗极大,一年后伯颜率领20万大军南下,夏贵只有不到8万人在鄂州迎战,愚蠢的南宋继续在淮西临安维持大量兵力,不支援鄂州,导致夏贵兵力不足。夏贵的战术也极其死板,只知正面硬拼,元军绕后渡江,阳逻堡陷落后,夏贵直接全军崩溃。鄂州失陷也意味着长江防线彻底被击穿,南宋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第二次鄂州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