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唐太宗时期大臣敢上谏?不仅是君主虚怀纳谏,还有丰厚奖励
李世民一直鼓励极言直谏,令百官各上封事,提出关于治理国家的意见与建议。
百官进谏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递呈的奏疏,多得直如雪片一般飞来。
在一次闲谈时,他对裴寂说:“最近很多人上疏直陈国家大事,我把他们的奏章都贴到墙壁上,每当走过时,就驻足观看,思考为政之道,往往到深夜才能入睡。你们应该兢兢业业,体会朕的心意。”
贞观二年,唐太宗反思历史,对大臣说:“圣明的君主找出自己的短处反而更加英明,昏庸的君主掩盖自己的短处反而更加愚昧。隋炀帝自以为是,护短拒谏,臣下便不敢进谏了。
从前,箕子见商纣无道,谏而被囚,假装疯癫才得以保全性命,孔子称其为仁。虞世基不敢劝谏炀帝,为的是保全自身,炀帝被杀,虞世基不是也难保自身吗?”
杜如晦听了,进一步说:“天子有诤臣,虽然有过错也不致失去天下。虞世基明知隋炀帝有过错,却闭口不言,苟且偷安;又不辞职请退,与箕子佯狂而去不同,虞世基位在宰辅,竟一言不谏,死有余辜。”
唐太宗点头称是,说:“如晦说得很有道理。君主必须有忠良之臣的辅弼,才能身安国宁。如果君主言行不当,臣下又不匡谏,苟且阿顶,事事称美,则君为昏君、臣为谀臣,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朕希望君臣上下,各尽其职,共相切磋,以成就国治民安、天下太平的大事业。各位应务尽忠谏,匡救的过失,朕决不会因直言忤逆而迁怒你们。”
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萧瑀说:“我少年时候喜爱弓箭,曾经得到几十张好弓,就以为天下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那些都不是好弓,说这些木头的心不直,所以自然脉理都会邪,弓再强硬,发箭也不能直。
听了这番话,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不精。我当年是用弓箭平定了天下,但还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坏,何况治理天下的事情,我怎么能都懂得呢?”
治世需谏诤
唐太宗非常重视谏官的作用,他任命王珪、韦挺、魏徴等人为谏议大夫,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都有谏官跟着,随时纠正过失。
唐代谏官包括左右散骑常侍四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左右柬议大夫八人,左右补阙十二人,左右拾遗十二人。他们出人朝阁,极言切谏,对唐初良好的政治风气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而立之年的李世民,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神采焕发,英武果决。他那魁伟健壮的体魄,蕴藏着十分充沛的精力。他穿着黄文绫袍,戴着乌纱帽,腰系力环带,足踏乌皮六合靴。胸脯显得厚实而坚硬,仿佛能够承受干斤重压一样。
他的肩膀特别宽,膂力强劲,五官就像是由这种膂力用铁锤打造出来的。嘴上的两撇胡髭又浓又黑又粗,翘成八字形,有人形容它可以挂弓。浓浓的眉毛根根竖起,在宽广的前额上向两边平射出去。目光明亮闪烁,赛如两团燃烧着的火,光焰灼灼热得炙人,又似剑刃一般锋利。文武官员觐见时,往往手足无措,顾忌重重,唯恐触犯龙颜。
唐太宗感到自己的威严给朝臣们带来了压力,以后凡遇人上朝奏事,必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直言。有的王公大臣对此提出了异议。
李世民解释说:“人要正衣冠,必须依靠镜子;君主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必须依靠诤臣。君主如果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臣下又不及时匡正,想不败亡是不可能的。
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难以免遭灾难。因此,臣下应犯颜直谏。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闭口不语,使他从来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很快就灭亡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你们对君主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要分析,凡有不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必须规劝。”
嘉奖鼓励谏诤
李世民还采用嘉奖的办法,鼓励臣工诤谏。元律师轻罪被重判死刑,大理少卿孙伏伽谏道:“根据律令,元律师不该处死,怎么可以滥施酷刑呢?”
“谏得好。”李世民冷静一想,觉得有理,“不错,量刑得以法律为准绳。”当即免除了元律师的死刑,并把兰陵公主的花园赏赐给孙伏伽,价值百万。
萧瑀两眼睁得大大的,上前奏道:“孙伏伽所谏不过是平常的事,奖赏太优厚啦。”
“朕即位以来,从未有过大胆的谏诤,故此特别给予重赏,以资鼓励。”
此后,李世民规定,凡是死刑,都必须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四品以上官员会同尚书省议定,杜绝冤屈滥杀。他表情庄重,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说:
“死刑关系重大,所以必须复议三次,减少差错。古代处决犯人,君王要撤除乐班,减少御膳,朕进膳时没有设音乐,但也不沾酒肉,只是没有明文规定罢了。有关衙门断案判刑,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有可原,也不敢违背律令,其中难道没有冤枉?”
“三次复议太少,”长孙无忌奏请道,“最好再增加两次,做到慎之又慎。”
“朕怕就怕受喜怒哀乐的影响,妄加赏罚。”
一阵沉默之后,魏徴说:“隋炀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桩盗窃案,于士澄搜捕窃贼,稍有疑点即严刑拷打,屈打成招扩大到两干多人,隋炀帝下令一律处新。大理寺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着查考其诉状,发现其中仅五人曾有前科,其余均是无辜平民。可是,他不敢据实奏报,最后仍是全部处决。”
“咳,岂止是杨广昏庸,”李世民感叹道,“臣工也没有尽职尽责尽忠。君臣稀里糊涂,国家怎能不灭亡?”
朝廷下达制文规定:“判死刑的囚犯,在执行前二日之内,要五次奏报;由州府执行的,刑前也要复议三次;唯独犯'十恶’中'叛逆’罪的,只复奏一次。行刑的当天,尚食局不得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寺不得奏乐。如有依律当处死而情有可原的,应专案奏报。”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弘文馆学士、立法官、司法官,共同重新议定律令,从宽减少绞刑五十条,又把断趾改为加重流刑。
兵部郎中戴胄忠贞清廉,公平正直,李世民提升他当大理少卿。戴胄多次冒犯天威,坚持维护法律的尊严,对答时如同急涌而出的泉水,顺流直下。李世民非常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