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韧带组织与太极松、劲的关系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1 —— 松,何以松
太极入门最难的应该是松了,关于如何才能松我问过好几个师兄弟,得到的回答基本是站无极桩体会松,多打拳架到时自然会松。这种方法是没有错的,但总感觉出效果比较慢。要是对“松”有更明确的理解,那么设计一套针对性的训练一定能更快的出效果。
愚以为,“松”就是让束缚骨头关节的一切弹性组织(以下将其统称为筋)变得更加松弹,这样骨缝之间的间隙自然也会变大,关节活动也会更大,如此气血必然更加通畅,人体柔韧性自然也更加出色,于是养身的目的自然就到了。而要让筋更松弹,朴素地讲也就是要让筋变得更长。
骨盆的韧带
于是,要松就是要拉筋,但这个筋是要拉腰胯这一人体大中极的筋,这里的筋最强韧,人体终极的力量就来自于骨盆的转动和骨盆与脊柱结合处的开合。此外,腰胯上连接大龙脊柱,下连接大腿,是枢纽,于是把这里的筋拉伸了,骨盆能松弹强筋的旋转、开合了,那直接解决了一摊子的问题。
骨盆和脊柱的连接
怎么拉筋更有效?单式,并且愚以为“搂膝拗步”比较有效。单式怎么练?这个不能像练拳架一样一个连着一个的打,中定时间要尽可能的长,以至于更接近站静力桩。为什么要这样练?道理出奇的简单:把一根橡皮筋拉伸收缩,拉伸收缩,这个效果一般,要想效果好就得拉伸后绷它一段时间。当然,中定的长度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循序渐进地加长。
脊柱上的韧带
做“搂膝拗步”怎么就是在拉筋?这是实践的心得。国庆前我在练反式的拳架,师父说效果还是练单式好,于是我就尝试练单式。练的过程中感觉味道太淡,突然想到一句话(忘了出处)“老杨家以前中定时间必须要5个呼吸”,于是我就把这个加到单式练习中去了。这一下感觉味道一下重了很多,大腿侧边靠近膝盖处热乎乎的,用手一摸还能感觉到突突突的跳。
在大剧院大平台上从一边打到另一边,收功时感觉两条腿非常松,手上意气也很强,但发现两个小臂似乎略有点僵,有点不舒服?思忖…,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搂膝拗步”是在拉筋呀,并且体会到筋牵连交织,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2—— 劲,何为劲
太极不尚拙力,讲内劲,于是网上对劲呀力呀都讲的晕晕乎乎,且很多都是从它们的特性来表述的。介绍一个事物如果可以我们最好直接从正面去解释,否则总是飘忽的。我认为拙力是指方向、大小变化单调的力,主要指肱二头肌这类的局部肌肉力,既然不尚的是“拙”力,那么内劲应该是另一种有灵性的力,这个力应该是指源自腰胯大筋的整体力,是直接受心意调配,忽隐忽现变化莫测的力。
身体关节都是圆活的,通过旋转可以把相应的筋绷紧或放松。强韧的筋可以蕴蓄巨大的弹性势能,小如弹弓用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就能把石子疾速地弹射出去,古时的强弓也是利用了弹性势能。起重机的钢索牵拉,这里的钢索显然更像是筋而不是肌肉。
至于“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极柔软讲的是把身体“松开”,骨架松开,以筋牵连,筋越长越有弹性自然就表现的越柔,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锻炼筋,让筋更强韧且富有弹性。越松,关节运动的幅度可以越大,于是对筋的牵扯可以更强劲,这好比“冲程”变长了,加速的距离远了,最后携带的能量自然会更充分。
用筋来解释劲的特性也很自然,比如师父常说的和师爷初次试手的事情,一个堋劲,可以托起万吨轮船,也可以瞬间让万吨轮船沉到江底。强韧的筋类似绳索(只是绳索太强韧以至几乎感觉不到拉伸),在绷紧的时候可以蕴藏巨大的能力,稍一松懈那个能量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其中的绷紧和松懈需要的变化是极其细微的,于是可以瞬间转换。
拳架的绵绵不断,通过筋的牵动自然可以做到绵绵不断,用心意练拳,心意是否就能直接控制筋?这个我不清楚,但感觉是这样。
师爷提过,单鞭这个单式也可以单独拿出来当桩功练,但有些人就站个一两分钟就站不下去了,甚至以为这和绵绵不断相违背,那是因为没有理解绵绵不断的真意。我觉得绵绵不断应该就是指意识控制着筋,筋上贯上了意识,那么就是没有断,不能机械的认为必须是缓慢地在运行。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