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胃痛,胃炎,热结心下——大黄泻心汤

3治疗热痞

曹某,男,30岁,工人。197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胃脘部胀闷欲呕7天,近3天加重。口渴心烦,口舌生疮,不发热恶寒,小便短赤,大便黄色稀水,热臭灼肛。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口腔炎”,用西药土霉素,复合维生素B无效,来院邀余诊治。诊视其颜面潮红,口唇舌尖可见散在绿豆大溃疡面,被复浓苔,舌质红苔黄,口气热臭,按其腹部稍膨胀,软无硬块,无压痛感,脉滑数。证属胃火炽盛,无形邪热壅聚胃脘,痞塞不畅。胃气上逆则呕,邪热下逼肠道则下利,乃热容耳。治宜泻火解毒,泻热泄瘀。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15克 黄连6克黄芩6克竹茹6克,木通6克 炒莱菔子9克炒枳壳6克 每日一剂。仿仲景法,令将三黄渍须臾去渣,余药另煎汁、兑匀、分三次服用。

5月13日复诊:患者自述服上药后诸证悉除,仅觉口干欲饮,随与益胃汤少加芩连,清其余热,复其胃津,两剂而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胃气不降,阳气痞结于上,所以面红,舌疮,厚苔,舌质红,口臭,按之自濡。脉滑数者,数为火热不降,滑为津液不降,郁为痰涎。观舌被浓苔,则知此滑之理,有很多医生,一见舌苔厚腻,即合方温胆汤去痰,就是此理。

论:温胆汤

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舌苔白腻,脉弦滑。这个方子是陈皮竹茹汤合小半夏茯苓汤的合方,都是降胃逆以行瘀浊的,不知道从哪方面论的起名为温胆汤。胆为少阳,化相火之气,火气为热,小柴胡汤之黄芩,黄芩汤,都是泻火的,怎么就成温胆了,是哪个理论依据取名为温胆的,这方子又是谁起的名字。少阳胆木,经气随胃下降,经气上逆,才会出现胆怯易惊之象,而不是胆寒,方以温胆之名,就是误导后学,此方名降胆汤,也是不对,胆降胃降,不如名降胃汤,或化痰方,或仿仲圣以药名取方名,半夏竹茹汤也行。很多医生临床辨证,见舌苔厚腻者,辨证为上焦痰浊,就合方温胆汤,很常用的方子,经常有人提到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使用频率高了自然有点名气。取了一个“温胆”的名字,我看不懂,总有门外汉的感觉,不是这个方子起错名字,就是我理解有误,以后会注意这个方子,看看谁起的名字。

4急性胃炎——姜春华医案

王某,男,35岁。患急性胃炎,觉中脘有烧灼感,痞闷,食欲减退,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拟清热降火。

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6克方3剂

按:急性胃炎,辨证为脾胃湿热,所以用泻心汤泻脾胃之湿热。本方有清热降火作用,故患者服后,中脘立即感觉舒适,症状显著改善。《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急性胃炎,痞闷,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为胃气不降,阳气痞结而生上热。阳痞结于上,必生上热,三黄泻其上阳,痞结之热。

5胃脘痛——张从善医案

景某某,女,66岁,1985年10月24日初诊。主因吃花生引起胃脘疼痛,嗳气频作,大便干结,伴全身乏力,咳嗽,舌苔黄,脉沉缓。证属食滞胃脘,郁而化火,治宜清热泻火,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方:

大黄3克,黄连3克,黄芩3克。日一剂,沸水渍5分钟,去渣顿服。

10月30日复诊:自述初诊取药后,感药少量轻,心甚疑之,既服4剂,气降腑通,肠润痛止,始信药证相投。[河北中医1986,(4):37]

按语:本案不唯热壅,亦挟除滞,故其证不瘩而痛,又大便干结,所幸方中有大黄一味,可去有形之实邪,邪气盛者,宜水煎服。《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条医案,我也没有看懂,只能凭经验积累,来学习治此胃痛。大便干结,舌苔黄,黄为土色,脉沉而缓,缓为土象,辨为胃热,三黄泻胃降逆。《四圣》舌病: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三黄汤,泻其燥土,以降胃逆。

胃为阳腑,寒则不降,所以降胃,有生姜,吴茱萸,干姜等药。反之胃为阳腑,阳腑不降,则生瘀热,又是大黄,栀子,茵陈等药。胃为阳腑,寒热错杂,有温胃寒,也有泄胃热。所以比较难辨。

6邪热结聚于心下

一男子年三十余。患热病三十日许不愈,背恶寒殊甚,皮肤燥热,不欲饮食,腹内濡(软),唯心下满,按之不鞭,予大黄黄连泻心汤,汗大出,诸证顿退,十五六日而愈。(《古方便览》)《经方研习》

7胃胀——刑锡波医案

王某,男,39岁,平素体质健壮,因饮食不节,胃脘胀闷甚剧,心下烦热,气短头眩,不思食物,大便日益不行,腹部按之濡软,重按有轻度压痛,舌苔黄腻,脉象滑而无力。脉证合参,此乃饮食不节,损伤胃气,食热滞于胃而发生痞满,因拟加味大黄泻心汤与之。

生大黄10克川黄连8克广郁金8克 枳壳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生姜3克服药后诸泻二次,胃脘膨满顿减,气息舒畅。连服三剂,痞满消失,知饥能食,后以和胃消食之剂,调理而愈。

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清热解毒降逆之剂,凡热邪上逆,胃肠蓄热所引起的各种疾患,如能运用适宜都有立竿见影之效。余常用此方治疗心热上冲之吐血、奇恒痢热蓄塞闭,烦躁谵语等证,以此方加减治之都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

论:本条医案,还是不是脾虚,或误下之来,而是饮食不节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不降,上填清阳之位,即为心下烦热,胃脘胀闷甚剧,肺气不降,所以气短,阳气升浮而失根,所以头眩,皆因胃气不和。泻心汤,泻胃热以降逆。本方即有大黄泻胃热,也有生姜温胃寒,寒热并用,就这么治胃。还有半夏之降逆,还有陈皮之荡痰,还有郁金之开瘀。

胃气不降,会有结胸,会有栀子火烦胸窒,会有热结之痞。胃气不降之因,则多种不样,人虚实不同,病则会有火热心烦,痞结与痰涎之偏。

结胸病,脉滑,腹硬痛拒按。此病脉滑,心下不痛,按之濡软。腹诊以排除结胸,还有桃核承气汤少腹弦急,还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而濡软,还有《金匮》腹满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大柴胡汤主之。都是腹诊,以辨虚实。本案脉滑,腹软者,没有燥屎结硬之义,就是痞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