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垃圾又溢出体外了,该如何调理?

春天气温变化莫测,上个星期还是6、7℃的天气,这几天天气又暖和起来了。虽说气温是起来了,但还是多云的状态。见不到太阳,我的手脚也比别人更凉一些,而且经常汗津津的。
两周前,我的手指侧面莫名其妙起了很多小水泡,有一点痒,我猜测是汗疱疹。于是搜寻资料:手指侧面长了很多小水泡,呈小米粒样伴随瘙痒。容易在春夏之交时出现,属于湿疹样反应。看来就是汗疱疹了!
我觉得并不严重,没什么可治。这时候,小米粒样的汗疱疹却逐渐转成红色,像蚊子叮过。但我还是没有在意,到后来手上关节处慢慢由红色的“蚊子包”变成一大片红紫色,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
这是冻疮吗?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样,因为去年冬天长了冻疮,这次复发的部位是去年长过的地方。可它却不痒,而且它是在天气回暖时才彻底显出来的,我就更不能判断它是冻疮了。
于是我请教了中医老师,她说,“你过去受冻伤的这个地方等于还是有寒湿瘀积的,身体散不开就会在这个皮肤这里发生这样的反应。因为春天阳气来复,你身体的阳气不够,肌肤打不开腠理啊,就会引起这种现象。
汗疱疹的根本原因
是体内有湿
中医认为,汗疱疹和湿邪有关,它其实也是湿疹的一种。春夏之交雨水下得频繁、气温不够稳定,环境偏湿冷,身体的湿也会加剧。脾喜燥恶湿,平时饮食不节,过食寒凉肥甘厚味的孩子和大人容易损伤脾胃,寒凉、肥甘都易生湿,当脾胃的湿超出了运化能力,就常常会溢出身体,发在四肢末端,手脚的部位。更严重的,身体其他部位也会有。
西医上对于汗疱疹的治疗就是用激素类的药膏,但这并不能彻底根治。因为汗疱疹并不是单纯的皮肤疾病,它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内有湿。
如果你或者孩子经常长汗疱疹,应该可以发现,天气稍闷热一些、雨水多一些的时候就会冒出许多小水泡,又或者是观察到舌苔白厚腻的时候,手上也会出现一排零星的水泡。
我回想自己这一段时间的饮食确实比在家里吃的油腻一些,舌苔也是厚厚的一层白腻,有点食之无味的感觉。而大便是黏的,很难冲干净。
调理思路是祛湿
分析清楚之后我想到的是——祛湿。因为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不方便出门买药,所以我决定喝苍术陈皮水代茶饮。
组成:苍术3g,陈皮5g。
用法: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即可。
苍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两者合用能够很好地处理身体内中焦的湿气。
另外,还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擦洗患处。藿香正气水的组成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我们一般用它来治疗中暑,而中暑的原因不就是内伤暑湿吗?我把藿香正气水倒进水盆里,用温水兑开,然后擦洗手上患处,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冻疮的原因
是身体的阳气被冻住了
中医认为,冻疮的主要原因是有寒,寒性收引,易损伤阳气,阳气耗伤,导致气血凝滞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阳气不够充足,气不足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再遇上外界气温寒冷,等于是被冻住的状态。
气血在体内艰难行走或是寸步难行,不能到达体表驱散寒气,寒气凝聚在肌肤体表,如果没有做好防护,就会变成冻疮。
而我这次的复发应该是和倒春寒有关。有一个星期是特别冷的,而我没有做好防护,那时关节上应该是已经出现了小红点的迹象,但没有发现,只是能感觉关节处有点肿。那它为什么冷时没有爆发,反倒是气温回暖后开始出现一大片红紫现象呢?
因为倒春寒时气温寒冷,而冬天长过冻疮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愈合,这时又一次受寒,寒气又找到老地方居住了。等气温升高时,阳气想出来散发,却被冻疮挡住了发展的手脚,那他只有拼命往外钻,让冻疮赶紧全部托出体表。
汗疱疹的湿偏于热证
冻疮的湿偏于寒证
我们对比上面两个案例,按照阴阳总纲来分,这两者都属于阴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
阴邪的共同点就是易伤阳气。而湿易伤脾,寒易袭肺,肺主皮毛,所以我们常见的湿疹、手足口病也是这个原因而引起的。
不论是汗疱疹、湿疹还是手足口病,它们都是源于体内的湿。不过它们和冻疮的湿的不一样,冻疮偏于寒证,而这三者属于热证。因为饮食上的不节制、生活习惯上的不规律都易导致脾胃功能运作不正常,湿邪停在体内,久而久之化热,等到合适的时机他就会上浮于肌表,突然爆发出来,出疹之时就说明体内已经存不下这些多余的水液了。
另外,中医认为,人是一个自然的整体,整体是做圆运动的。也就是说一种疾病能出现很多种症状,大多数人都是虚虚实实兼症夹杂的。
拿汗疱疹举例,它是湿热环境下的产物,“湿”有外界的湿(比如雨水)和体内的湿(过多的水液代谢不平衡),可以表现为苔白厚腻、大便黏滞;“热”,是外界进入体内的热(比如煎烤油炸的食物),进食过多可以表现为小便黄、口臭、容易长痘等。
我们要结合整体来判断,不能以偏概全。就比如感冒,可能一开始是感受风寒而表现出来的寒象(清鼻涕、白苔),但如果寒邪待得太久就有可能有一个“寒化热”的转变(清涕变浊涕、舌红、咽痒等)。寒热的转变与时间、体质密切相关。
不论是湿热还是寒湿
目标都是祛湿
其实,不论是湿热还是寒湿,我们最终的目标都很明显,就是祛湿。那具体应该怎么做的?就是从饮食生活习惯开始注意,比如少吃寒凉的饮料、食物、洗头一定要吹干……可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知道,湿气最易停留在脾胃,所以最重要的是把脾胃养起来!那么怎样养护脾胃呢?
艾灸阴陵泉、足三里、中脘、关元
健脾祛湿
艾灸阴陵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健脾作用。
阴陵泉:它是帮助身体利水的一个穴位,艾灸此处可以让身体的废液顺利排出,达到体内水液平衡的效果。
足三里:这个穴位算是保健大穴了,平时按揉、艾灸都能起到保健效果。
中脘:在腹部,脐中上4寸。是胃之募穴,一般的脾胃疾病都能选择此穴。
关元:在腹部,脐中下3寸。是小肠的募穴,主要起到是升阳补气的作用,也是保健常用穴之一。
泡脚调动身体的气血
排出垃圾
泡脚是一个相对方便的办法。它主要是通过刺激脚上的经络,使得气血被调动起来,气血活泛了,就能帮助我们排出身体里许多废弃物。
湿热的人可以用温胆汤泡脚,它最早出自《外台秘要》,是一个很好的祛痰剂。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祛痰剂可以清热利湿呢?中医里有这样一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简单说就是,痰饮病,得用温药去化开。
痰饮是什么啊?就是身体里无法运化的水液!我们来看温胆汤的组成:茯苓、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炙甘草。原方中半夏作为君药,主的是燥湿化痰,而我们用作泡脚的话,只是想解决自己湿热体质的状态,可以将茯苓作为君药,渗湿健脾。
寒湿的人可以用生姜水或艾叶水泡脚。坚持连续泡脚一段时间,也会有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适当运动也是提升阳气的好办法,可能有些人一动就会觉得特别累,受不了跑步这类比较大幅度的运动,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做八段锦来锻炼自己的体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