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愈奇病集成--内科3
49癫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50狂病 50精神失常(愁肠苦心) 50精神分裂症 51脑囊虫病 51癔病 52萎钝病 52笑症 53狂笑 53痴笑 54幻视(挂影) 54幻觉 55幻听 55惊恐症 55惊吓后遗症 56散发性脑炎 56葡萄膜大脑炎 56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57慢性脑蜘蛛膜炎并发病毒性脑炎 58脑外伤后综合征 58脑血栓性痴呆 58煤气中毒后痴呆 59脊髓空洞症60颈交感神经损害综合征 60角弓反张(柔痉) 61捻颈风 摇头症 62点头症 62头倾不扬 62头皮抽动 63头部发凉 63眉棱骨痛 63眉中痛
癫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病案]李某,女,69岁。近来常感乏力头晕,腰腿酸软,眠差,健忘,视物模糊昏花,有时出门不知回家。检查:眼底动脉变细;胸透:主动脉弓增宽,左心扩大;血脂、血压均有增高。患者于 1980年6月15日,突然又晕目眩,腿软难立,昏厥一时许。复苏后,动作异常,穿衣寻衣,坐床寻床。前医识作热入心胞,痰迷心窍而治未效。西医诊断为本病,服药数月,亦未轻减。刻下精神恍惚,沉默寡言,昏昏欲睡,不思饮食,小便不能自主,大便干结,畏寒肢冷,虽在夏日,厚衣裹体不知热,面色晦黯,眼圈发黑,舌质淡而晦滞,尖微红、边有齿痕,苔腻,根部无苔,脉弦无力而迟,血压20.0/12.0kPa(150/90毫米汞柱)。
[治则]补肾精,调阴阳,开心窍。
[方药]地黄20克,巴戟肉15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乌药10克,益智仁10克,淫羊藿10克,鹿角胶10克,肉苁蓉15克,附子15克,官肉桂6克,薄荷5克,生姜3克,桑螵蛸30克,大枣5枚。服6剂后神志好转,小便次数减少,虽不能自主,但能告知家属。上方稍有出入服至9月4日,神志基本正常。后以上方配成丸药(约1500克),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如同常人。(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7期)
[评析]本案又类似风痱证。方用地黄饮子,是刘河间治疗风痱证的代表方,用以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者。本案主要由于患者下元虚亏、阴阳失调,挟痰蒙蔽心窍所致。故本方再合用缩泉丸补肾缩尿,调阴阳,开心窍,故病愈。(黄宣能)
狂病
[病案]沈某,65岁。因事抑郁,突然大声疾呼,发狂怒骂,躁扰不宁,多次击毁器物,十夜不寐,数日不大便,喜欢茶及冷水。根据病者症象,乃系狂症。
[治则]下阳明之壅滞,兼养阴清热化痰。
[方药]生地12克,玄参12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2克(冲服),栀子12克,竹茹12克,橘红6克,厚朴9克,枳壳9克,法半夏9克,郁金9克,甘草3克,薄荷少许。药后解大便不多,幸已能睡,于原方加犀角3克。服后病人更安静,亦未大泻。服2剂后去大黄,芒硝,加桑枝,丝瓜络等通络之品,调理月余症状改善,狂病未作。(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本案表现痰呼,怒骂躁扰不宁,毁物、不寐、不大便,喜冷饮,为一派阳实热之象,古人云:重阳为狂,重阴为癫,妄言妄走者为狂,静而少言、沉默痴呆者癫。阳盛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毁物骂詈,不避亲疏。故以调胃承气汤为主,下阳明之实热,兼以养阴清化痰热,1剂便通,已能眠,再2剂加犀角清心营,安静如常,后去芒硝、生大黄,加入通络之品而获效。(黄宣能)
精神失常(愁肠苦心)
[病案]吴某,女,44岁,1957年4月14日初诊。神志恍惚已数日。自述孀居多年,家庭负担较重,工作中又曾发生经济差误,心情更加忧愁抑郁,遂于1957年初开始,精神恍惚,语言错乱,胸闷不舒,时时太息以为快。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慌气短,胃痛纳差,神疲嗜睡,经期不调,时有白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曾诊断为“精神病”。经多方治疗无效。有胃病,痢疾,风湿病等病史。检查:舌苔黄,脉象右沉滑细,左弦细数而弱。
[治则]开郁宣窍,泻火化痰,醒脑宁神。
[方药]川郁金9克,石菖蒲9克,胆南星0.6克,浙贝母24克,瓜蒌仁12克,白桔梗4.5克,凉半夏9克,玄明粉9克。服上方8剂,头昏减轻,心神稍觉舒适,大便已通。舌苔脉象无大变化。仍宗原方减桔梗、瓜蒌仁、半夏,加炒山栀9克,川黄连4.5克,炒黄芩9克,牡丹皮4.5克,川郁金9克,冬桑叶9克,杭菊花9克,双钩藤9克。另加补心丸8粒,每晚服1粒。服上方8剂,诸症减轻,感觉舒适,神志清楚。仍宗前法为治,另加安宫牛黄丸,每晚服1粒。服上方8剂之后,诸症悉退,唯偶有心烦现象。故仍宗前方去川黄连,加潞党参9克,佐以归脾膏,以巩固其疗效。上药共服32剂,患者完全恢复正常。(见《刁济舫临证辑要》湖南人民出版社)
[评析]《黄帝内经素问·刺法篇》曰:“心者,君主之官。”《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又曰:“忧思伤心。”肝郁不伸,克制中焦,运化失常,津液凝结成痰,痰生热,内扰肝、胆、心胞之络,故脉象滑数而细,症见精神恍惚,语言错乱等,用宣窍宁神,泻火化痰之剂取得疗效。(马荫笃)
精神分裂症
[病案]黄某,女,29岁,1981年1月26月诊。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在农村劳动时受惊后,精神失常,经精神病防治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来诊时患者面色不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缓慢,颈部旋转不灵活,同首时往往连身子一起转动,纳谷不思,大便三四日一行,喉中有痰,夜眠不宁,多梦,语言对答尚可,唯吐字缓慢,口齿一般,但不时讲:“他们要弹瞎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是被他们弹瞎的”。重重复复地讲。查其眼,完好无损,视力正常,再三向她解释,不予听从相信。月经已三个月未行。脉小弦,舌颤抖,难以伸出。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化痰。
[方药]石菖蒲12克,天竺黄9克,白金丸4.5克(吞),油当归10克,制大黄6克,红花6克,桃仁9克,广郁金9克,制香附9克。药后胃纳稍增,大便通利,粘痰消失。仍宗上法加减:石菖蒲12克,油当归10克,制大黄3克,红花8克,川芎6克,硃茯神9克,远志9克,夜交藤15克。服第二次药后精神佳,大便日行一次,偶或问语“眼睛被弹瞎”。舌不颤抖,能主动做些家务及编织绒线等。处方:石菖蒲10克,油当归10克,红花6克,川芎6克,赤芍9克,生地12克,瓜蒌仁10克,远志9克,麦冬10克,莲子芯3克。停经半年,药后来潮,除大便略干燥外,余无异常,精神愉快,再续上药数剂善后。前后治疗三个月,服药90剂。随访六年,精神正常,身体健康,一直上班工作。(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第6期)
[评析]本案除有精神病家族史外,且长期远离家乡,思念不遂。忧郁寡欢。所以其病机主要是,肝郁气滞,痰湿阻结,经血闭阻不行。治疗当以疏通豁痰,着重通心气,开心窍,解肝郁,祛痰浊,泄便,调经。用药中的,收功特效。(黄宣能)
脑囊虫病
[病案]丁某,男,42岁,1970年某月就诊。有绦虫病史。1968年发现头,颈、两臂,胸背及十肢等处有散在性如蚕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劂形之包囊结节40余个,触之坚硬,移动,伴有头痛头晕,头部麻木,头后胀闷,每月抽搐2~3次,每次5~20分钟,发作时不省人事,醒后如常,性情急躁,失眠多梦。1969年在某医院作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脑囊虫病。
[治则]杀虫止痛,活血行瘀散结。
[方药]雷丸250克,水蛭125克,干漆125克,茯苓500克,大黄125克,僵蚕180克,生桃仁180克,黄连125克,丹皮500克,橘红125克,生川乌30克,芫花30克,五灵脂浸膏200克。共研细末,加五灵脂浸膏,炼蜜为丸,每丸5克重,日服2~3次,每次1丸(重症、抽搐频作、包囊结节甚多者。每次可服2丸)。服药一年后,抽搐止,诸症基本消失。包囊结节尚摸到数个,继服药1600丸,治疗近三年,恢复正常工作,(见《吉林中医药》1981年第1期)
[评析]本方为囊虫丸。方中雷丸消积杀虫,干漆、水蛭破瘕遂瘀;丹皮、桃仁、五灵脂活血通络;黄连、橘红燥湿化痰;川乌辛散温通,破积聚;大黄推陈致新,茯苓健脾利湿,补中化饮,有标本兼顾之效。(黄宣能)
癔病
[病案]何某,女,23岁。二十天前曾生气,开始感气急,常深呼吸,肢体麻木,手足常轻微抽搐,以后不想吃饭,不愿睁眼,呼之不应,时而精神错乱,哭笑无常。检查:眼球频频转动,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舒肝理脾,泻火涤痰。
[方药]柴胡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芍5克,焦栀子10克,瓜蒌皮30克,胆南星10克,百合35克,生龙骨35克,生牡蛎35克(先煎),陈皮15克,甘草10克。10剂药后诸症消失,哭笑已止而愈。(见《辽宁中医》1977年第1期)
[评析]该病多由愤怒抑郁,不得宣泄,郁而化火,津液被熬,结为痰火;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而致本病。方用逍遥散加减,逍遥散疏肝理脾,以肃化火生痰之源,加栀子清热,瓜蒌涤痰降火,胆南星清热除痰,陈皮行气化痰,百合安心益智,龙骨镇心安神,牡蛎化痰软坚,清热除烦,全方配伍共奏疏肝理脾、清热化痰,镇心安神之功,使神志清醒,肢麻抽搐止,病愈。(李祥云)
萎钝病
[病案]许某,男,38岁。精神萎顿,动作迟钝,言语缓慢,反应不灵敏,面色灰黄不泽。该病起于1958年,由于过度劳动,乏力自汗,昏倒在地面住院。治后恢复,但长期不能劳动,经多次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诊断不明。以神经官能症论治,先后已服中药2500余剂,症未改善。查阅前医部分方底,均是养阴、补肾、益气、安神等方药,多数为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一贯煎、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自感全身乏力,头痛目眩,心悸怔肿,胸闷泛恶,失眠多梦。盗汗自汗,腰酸遗精,渴不欲饮,四肢发热,手心出汗,舌苔厚腻、边有紫点,唇色青紫,脉虚弱带涩。
[治则]理气活血,疏肝解郁。
[方药]当归9克,生地黄9克,红花9克,牛膝9克,桃仁12克,枳壳6克,赤芍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柴胡6克,炙甘草3克,石斛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5剂后,精神转佳,睡眠好转,手心发热,口渴口燥,心悸头眩依然,再以原方加减,共服20剂,病去大半。后以逍遥散加味调理而愈。(见《浙江中医药》1975年第2期)
[评析]本案起病于劳累过度,气阴两亏。若治之得当,恢复较易,奈医者药石乱投,张冠李戴,致症状复杂,久延不愈。经脉舌相参,断为瘀阻气滞后,遂投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效,后以逍遥散调理肝脾收功。萎钝病证系肝郁引起,西医所谓神经官能症,为无器质性病变之称。(吕志连)
笑症(一)
[病案]李某,男,29岁,1977年8月某日就诊,两月前去外地做木工,因缺蔬菜纯吃辣椒一个月,回家后不到半月即觉舌根部有强硬等不舒感,又过半月,突然出现笑症。迄今已四十余天,每日大笑数次,每次发作持续10~20分钟,每次发作前脐右旁似有一硬物往胸部上冲,继则胸部闷胀不舒,随即捧腹大笑不休,两侧颈脉怒张,笑罢胸部闷胀亦随之消失,之后即甚感疲劳。二便正常,胃纳尚佳,颜面呈红色,脉洪大有力。
[治则]泻火解毒祛痰。
[方药]黄芩10克,黄连6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胆南星3克。4剂药后发作次数减少,继服30余剂笑症愈。随访数年未见复发。(见《广西中医药》1981年第6期)
[评析]笑症临床罕见。患者发病前过食辛辣实热之物,热毒久郁生痰,痰热攻心为其病因。脉症相参系心经实热之故,故用黄连解毒汤泻心火之亢盛,另加丹皮、生地清热凉血,加强泻热解毒之力。患者发作前自觉脐右旁似有一硬物往胸部上冲,此乃痰实作祟之征,故方中加胆南星祛痰。全方配伍可泻火解毒,祛痰,药无虚设,方药合度,故疗效宏速。(李祥云)
笑征(二)
[病案]傅某,女,48岁。二周前头部被击伤,当即昏倒,醒后恶心,未呕吐。约过三小时许,出现难以控制的大笑,笑后头痛加重,某院经治无效。每天大笑4~5次,每次约5~10分钟,笑时意识清楚,但不能控制。伴全身发麻,心慌不寐,纳呆便秘,舌质黯红,苔少,脉沉细无力。脑电波显示:无异常。
[治则]活血疏肝,养阴益气,佐以安神。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12克,生地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丹参15克,当归6克,枳壳10克,柴胡12克,桔梗6克,玄胡索20克,郁金12克,北沙参15克,钩藤30克。服完第1剂,当晚泻下烂渣黑便,随即全身舒适大笑发作次数减少,次日发作2次。但睡差,梦多,心慌,头胀痛。服完第2剂后,沙参改太子参30克,去挑仁、红花、川芎、当归,加蒲黄10克,茜草根30克,续服数剂而愈。随访年余未发。(见《四川中医》1983年第4期)
[评析]心主血,喜伤心,大笑不止则血必瘀,气必滞,肝郁血瘀,阴亏气弱致本病。故用血府逐瘀汤加郁金,钧藤等理气解郁安神之品而愈。(吕志连)
狂笑
[病案]周某,女,76岁。1981年1月14日初诊。半年前在小便时身体偶然触及房门,遂即独自暗笑,随后狂笑不能自己。且日益加剧,尤以夜间为甚。每次笑约持续2~3分钟,发作时神识清楚。狂笑后即遗尿裤上,往往一日数易裤,甚感愁苦。曾经某医院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且治疗未效。来诊时寸关脉俱洪数,两尺沉细,舌质红、苔薄、根略黄腻。
[治则]交通心肾,豁痰通络。
[方药]黄连4.5克,安桂心4.5克(后下),制半夏9克,炒远志9克,石菖蒲9克,磁硃丸9克(包煎),茯苓15克,连翘15克,紫石英30克(先煎),礞石滚痰丸12克(包煎)。另:万氏牛黄清心丸,每服6片,一日2次,服5剂药后白天狂笑止,夜间小便时偶然发笑,遗尿亦大有改善。药症合拍,遂前意鼓进。处方:黄连4.5克,安桂心4.5克(后下),硃茯苓15克,地龙15克,丹参12克,紫石英30克(先煎),炒远志9克,石菖蒲9克,硃灯芯9克,灵磁石30克(先煎),煅龙骨30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礞石滚痰丸12克(包煎)。5剂药后狂笑止,遗尿亦瘳。再以原方加减服5剂,共服药15剂获痊愈。随访三个月,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古人云:“肾者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患者年过花甲,已知肾水虚亏,但君心独旺,心肾不交,故以交泰丸交通心肾。肾虚则开合失司,故每逢发病时遗尿。又加苔薄黄腻,是为痰湿阻滞,故以化痰开窍,宁心安神而收功。(黄宣能)
痴笑
[病案]刘某,女,59岁。1975年4月10日初诊。两月前中风,左半身瘫痪,经服小续命、大秦艽汤共月余,已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但最近一周来,阵阵痴笑不由自主,每笑得满面通红热泪盈眶而后已,日发10~30次,伴有心烦,夜寐不安,大便略干,小便黄少。脉寸关虚数,两尺弱,舌红苔少。
[治则]清心滋肾,育阴敛阳。
[方药]黄连6克,阿胶10克,白芍20克,鸡子黄1个(冲服),生地20克,当归1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竹叶5克,硃砂2克(冲服)。服3剂后,笑次减至每日3~5次,程度也轻。效不更方,继进3剂,痴笑已控,又连服12剂。至今五年未复发。(见《河北中医》1983年第3期)
[评析]《内经》云:“心……在声为笑。”又曰:“神有余则笑不休。”患者初始前服药偏于辛燥,五液暗耗,“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患者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神明被扰,发为此症、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硃砂安神丸镇静安神宁舍,更益郁金疏利,丹参活血宁心,竹叶轻宣心窍,使痴笑遂止。(黄宣能)
幻视(挂影)
[病案]徐某,女,20岁。1967年冬初诊。病之初起头晕目眩,脑转耳鸣,继则见一条黑影横在眼前,数月之后,眼前如有一条小蛇蜿蜒蠕动,以手挥之不去,捉之无物,张目闭目均能见到。病已四年。脉弦滑。
[治则]养肝阴,补肝血,化痰涤饮。
[方药]制首乌15克,杭菊花10克,冬桑叶10克,赭石粉15克,牡蛎15克,龙骨15克,女贞子15克,黑豆皮10克,苦丁茶10克,关蒺藜10克,青葙子10克,旋复花10克(包煎),决明子15克。服10剂幻视蛇影已消失,按原方10剂炒研用蜜泛丸以善后。一年后病又复发,不过仅下半夜鸡鸣时眼闭未睁能见蛇影,次日天亮,即恢复正常。上方加茯苓60克,菟丝子60克,制龟版120克,当归30克,甘草30克,共炒研末以蜜泛丸连服2料,病愈。至今八年未复发。(见《临证会要》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肝开窍于目,肝得血而能视,患者因肝血不足,肝阴亏虚,兼挟痰饮而致。上述方药相配,滋补肝肾,养肝血泻肝火,故病愈。一年后病又复发,均在半夜之后,丑时气血注于肝,厥阴为阴极阳生之经,因患者肝阴本虚,此时阴极阳生,肝阳萌动,挟痰饮上犯,故半夜之后眼闭能见到蛇影,此痰饮之故,所以再加用补肝肾之剂,病又痊愈,且未再复发。(李样云)
幻觉
[病案]李某,男,25岁。1981年8月7日诊。数天前,夜间入睡之际,朦胧中见人相伴床前,形影不离,当即惊叫,坠落床下,神识不清。此后,每近黄昏则前景重见,致目不敢合,胆惊心恐,惶惶不可终日,舌尖红、苔薄腻,脉滑细数。
[治则]先清痰热,使舍空而神归,再益精气固本。
[方药]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9克,竹茹12克,枳实9克,远志6克,天竺黄9克,胆南星3克,丹参15克,太子参15克。3剂后,幻觉消失,继服原方3剂。以后用十全大补汤化裁5剂而愈。(见《贵阳中医学学报>》1983年第2期)
[评析]此症不是多梦不寐,也不是惊恐心悸,而是入睡之际发生幻觉。此为痰热蒙心,心火上扰,心不藏神,精气两虚,情志失舍,而生幻觉,病为本虚标实,辨证为心肾两亏,痰湿阻络,心失神明所致,治疗以调益心神为本,祛痰化湿为标,标本兼治而愈。《名医类案》卷八徐之才治武城一案及吴恒德治一妇案,可以参考。(吕志连)
幻听
[病案]金某,男,34岁。1978年11月7日住院。初始以精神分裂症伴有明显幻听入院,经氯丙嗪、二氟拉嗪,奋乃静、胰岛素休克等治疗,精种症状基本消失,但幻听仍存在。
[治则]摄纳浮阳,镇心聪耳。
[方药]磁硃丸每次6克,每日2次。一个多月后幻听减轻,有时消失,后改为每次10克,每晚1次。又一个月后幻听完全消失。(见《上海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
[评析]耳之所以能听,有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输。肾主藏精,开窍于耳。精神病患者往往肾精不足,则精气不能上行营养于耳,两耳失养,故耳为之苦鸣,且精神病患者多有积忧化火,心火上炎,雍塞清窍,故耳若有闻,不能自主。肾阴不足,心火上炎,心肾不交,神失守舍,乃致幻听。故采用《千金方》中的磁硃丸,其中磁石入肾,能益阴潜阳,镇摄安神,硃砂入心,安神定志,使邪火不致上炎,神曲化谷健脾。三药合奏摄纳浮阳,镇心聪耳之功。(黄宣能)
惊恐症
[病案]唐某,女,40岁。1979年10月某晚9时后独行回家,万籁俱寂,忽闻怪声,似乌非鹜,出自田塍,由远而近,匝地而过,顿时惊恐万状。此后神志恍惚,寝食俱废,一闻声息,即倏然惊恐。如是匝月,形态神色,日渐不支。曾至某县医院治疗,疑为“精神分裂症”,给以冬眠灵等镇静剂,未见效果。患者自诉见人闻声,即感恐惧,头昏目眩,心烦意乱,腹胀背楚,莫可名状,其家属中均无类似病史和精神病史,检查:血压18.4/10.6kPa(138/80毫米汞柱),心率80次/分,心肺正常,神清颈软,无病理性反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2~3。大便常规:蛔虫卵(+)。肝功能在正常范围。苔薄质淡,脉两寸濡涩,右关略洪,尺脉浮大,重按无力。
[治则]芳香开窍,宁心安神。
[方药]一、至宝丹日服1粒。二、白术炭9克,云茯苓12克,炒远志9克,石菖蒲9克,煅龙齿30克,制半夏15克,焦枳实9克,天竺黄15克,青礞石30克(先煎),细黄连3克,安桂心4.5克(后下),西党参9克,炙甘草6克。5剂后,精神渐振,惊恐忧思大减,胃纳较增,睡眠好转。处方:西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9克,白茯苓12克,炒枳实9克,石菖蒲9克,炒远志9克,制半夏9克,上广皮9克,熟附块9克,细黄连3克,安桂心4.5克(后下),煅龙齿30克,炙甘草6克。续服5剂,诸恙均减,神态正常,心肾之水火已调,脾胃之升降合拍。原方再进5剂,以臻全功。随访二年,情况良好。(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4期)
[评析]本例主要因心肾水火失调,脾胃升降受阻所致,故首用至宝丹取其芳香透窍,镇惊宁神。防其“大惊率恐,痴癫僵仆”之变。又以六君子健脾理气,温胆汤镇静和中,远志、天竺黄、青礞石化痰定志,细黄连配附块、安桂心、黄芪,以交泰心肾,平衡水火,重用半夏者,取其通阳之速,菖蒲合龙齿,其芳香化浊、镇摄潜阳,一开一合,有相得益彰之妙。(马荫笃)
散发性脑炎
[病案]贾某,男,成年。患散发性脑炎,去大脑强直,脑电图意见,中毒性弥漫性病变。曾三度出现呼吸衰竭,肢体僵硬,每日抽搐2~3次,每次约持续二十分钟至二小时,自汗,泪出,口噤,进食靠鼻饲,小便靠导尿。深度昏迷已四十余日。曾在某市医院治疗一个月,无明显好转。特来求诊。
[治则]搜风祛痰开窍。
[方药]茯苓15克,竹沥15克,半夏8克,陈皮5克,甘草5克,防风10,黄芩10克,麝香0.5克。服后20分钟,用鹅羽探吐,一次吐痰涎二大碗(约1000毫升),未及二小时,即能言语,神识顿清,抽搐即止,肢体僵硬相继著减。(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6期)
[评析]吐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起源于《内经》,金元时代名医张子和最为欣赏。认为治病祛邪,倡吐、汗、下三法。本病诊为风痰壅塞闭阻清窍,以致内不解,外不和,诸症俱作。初始屡用他法治疗无效,后改用搜风祛痰开窍,并施探吐面获愈。如此急症、重症、顽疾倘不加探引,怎能使沉疴立起?可见张子和言不虚发,吐法之重要。(黄宣能)
葡萄膜大脑炎
[病案]罗某,女,41岁。1978年3月13日初诊。上年3月20日患本病,长期依赖激素,球后注射地塞米松数十次以上。现脱发,耳鸣,脸胖肿,视物不清,神情有气无力,苔白边青,脉细弦。予清热解毒,养阴化湿,外点开瞳丹(曼陀罗、制炉甘石、冰片、麝香配制成)、新福林、阿托品。激素一停,眼病反跳,视力仅光感,头肿目痛,先以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菊花、水牛角,玄明粉(冲)、生大黄(后入),病重时(十天)加鹿角粉(吞)、羚羊角粉(另吞)。历时数十天才解危,视力转为0.1,每天大小便数次,肿痛渐除。4月19日来诊,诉大患虽挫,小波时掀。苔薄尖红,脉细,以后又数次来门诊治疗。
[治则]祛邪扶正。
[方药]桂枝6克,麻黄6克,生石膏12克,生甘草6克,黄芪12克,陈皮6克,炒白术9克,银花9克,益母草9克。服10剂,病邪日轻,视力升至0.4。仍宗前法: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黄芪9克,陈皮6克,银花9克,连翘9克,金乔麦根9克,甘露肖毒丹9克。约服二月余,至8月18日,双眼视力1.0。随访至1980年6月,视力稳定达1.2,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6期)
[评析]本病又称为色素膜一脑膜炎综合征,现毒炽热甚,深伏眼及全部膜层,激素一停,眼病反跳。数十天来用麻杏石甘汤、玄明粉、生大黄等出入,清导邪浊,加鹿角、羚羊温凉并施,阴阳兼顾,纠正激素停用后内分泌紊之反跳,终使危解。邪去则,正安,目明发长,形容亦恢复正常。(黄宣能)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
[病案]阎某,女,19岁。 1978年12月2日就诊。同事发现患者近二天来情况不正常,食欲猛增,由原来每天8两增至2斤,食后即吐。一周后自觉两腿无力,记忆力减退,嗜笑,言不对题,尿失禁。曾于1977年12月31日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腰穿:测得脑积液压力230毫米水柱(正常值为80~180),脑电图:高度弥漫性异常脑电图,两半球基本电活动为d波,以右侧额部明显,曾用地塞米松、强的松、辅酶A等静滴及对症治疗后,症情好转出院。十个月后出现多思多疑,神识模糊,行为怪异,烦躁不安,经常外出狂奔。精神科会诊为,病毒性脑炎后伴发精神症状,服用谷氨酸,健脑片、地巴唑、氯丙嗪等未效。刻下头痛头晕,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多怒喜吵,持续低热,时欲呕吐,便结数日一行,舌尖红,苔黄腻。
[治则]清肝泻火,涤痰开窍。
[方药]龙胆草10克,生山栀10克,黄芩10克,生大黄10克(后入),制胆星10克,黄连3克,远志10克,郁金10克,石菖蒲30克,山羊角30克,礞石滚痰丸15克(包煎),脾约麻仁丸12克(包煎)。服7剂后,诸恙递减,大便已通,尚有头痛,苔转薄黄,舌尖略红,脉弦细。予原方去龙胆草、制胆星、黄芩,加首乌10克,牛黄清心丸1粒(吞服)。连服14剂后自觉诸症好转,时有脾气急躁,手有拘挛感,头晕嗜睡。此为精气不足,肾阴亏损所致。遂予培补气阴为主,佐以清心:大生地10克,淮山药10克,女贞子10克,枸杞子10克,炙远志10克,制胆星10克,脾约麻仁丸10克,首乌15克,首乌藤30克,山羊角30克,灵磁石30克,牛黄清心丸1粒 (吞服)。又服7剂,予原方去山羊角,灵磁石、制胆星,脾约麻仁丸,牛黄清心丸,加肉苁蓉10克,白蒺藜10克,石菖蒲15克以补肾益髓巩固之。继服7剂,病情日益稳定,即改用六味地黄丸,1980年7月随访,患者已停药一年余,除略有头晕、记忆力稍差外,余皆如常。脑电图复查:与1978年1月相比已明显好转。(见《上海中医杂志》1981年第10期)
[评析]本病属中医“狂症”范畴。张景岳等前贤指出:“凡狂病多因于火……以致肝胆气逆,木火合邪,故治者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所以该病一开始就用大黄、山栀、黄连,牛黄清心丸之类清心通腑,同时配合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并以礞石滚痰丸,石菖蒲、制胆星之类豁痰开窍。由于用药得当,症情渐趋好转,后又在处方中减少潜降化痰之品,增加补肾益髓之剂,最后以补肾药调理善后,使病人恢复健康。(黄宣能)
慢性脑蜘蛛膜炎并发病毒性脑炎
[病案]于某,男,34岁。1962年4月3月入院。六年前因发烧、头痛、复视曾二次诊于某医院,发现左半身感觉减退,脑脊液有变化,诊断为慢性脑蜘蛛膜炎。治后头痛时轻时重,时伴呕吐,反复发作。至1961年11月23日,又因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颅压升高而第三次住院,入院后三天曾昏迷,小便失禁,虽经大量青霉素(共1640万单位)及其他辅助治疗,头痛不减,于1962年1月10日自动出院,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蜘蛛膜炎后遗症。此后病情逐渐加重。此次入院检查:发育营养尚好,神清,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苔白,脉沉弦。血压14·6/11.4kPa(110/86毫米汞柱),其余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口角左歪,舌颤,左上下肢肌张力减低,肌肉稍萎缩,腹壁及提反射左侧减低,郎勃格氏征阳性,无其他病理反射。
[治则]清热解毒,熄风通络。
[方药]连翘15克,银花15克,生石膏30克,荷叶30克,辛夷4.5克,赤芍6克,菊花12克,灭花粉12克,生山药15克,钩藤9克,生甘草3克,局方至宝丹1粒。2剂后,头痛头胀续减,加全蝎6克,生石膏改为45克。左半身发麻发痛及灼热如蚁走感逐日明显,去全蝎,钩藤后,麻痛减轻。5月4日加白芷9克,蜈蚣1条。守法服至7月16日出院。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神经系统检查:除正中线以左半身皮肤痛觉仍有过敏外,余无异常。脑脊液检查正常。追访十个月,情况良好。(见《中医杂志》1963年第7期)
[评析]慢性脑蜘蛛膜炎目前无特殊疗法。本案系毒热内蕴,肝胃热盛,引动内风,经络失和。故方中重用清阳明胃热之生石膏,配以花粉和山药,同时荷叶入肺肝,治肝热生风的头痛,加全蝎、钩藤、蜈蚣熄风通络;佐以银花,连翘解毒,故内蕴毒热得解,肝胃之热得清。治疗四个月诸症悉除,半身轻瘫得以渐复,化验及体征亦恢复正常。(吕志连)
脑外伤后综合征
[病案]李某,女,23岁。1973年春就诊。1972年被电影机砸伤头部而引起脑外伤后综合征。曾在许多地方用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对治疗已缺乏信心。刻下头痛重,头晕目眩,项强不能自如转动,心急心烦,沉默寡言,目瞪神呆,恶心时吐,脘闷多痰,月经不调,有块色暗,低烧,复视,斜视,不能独立行走。舌黯有瘀斑,苔白而老,脉沉滑无力。
[治则]疏肝降逆,活血化瘀,祛痰开窍。
[方药]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2克,甘草6克,菖蒲15克,远志15克,尾连30克,青礞石30克,水蛭30克,虻虫12克,桃仁15克,大黄9克。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服到50剂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见《新医药杂志》1977年第9期)
[评析]由于突然的头外伤,使精神产生高度的惊恐,从而引起人体气机的紊,特别是肝疏泄功能的失调,可以导致气滞血瘀和痰湿内阻的生成,久则出现瘀血症状和水湿潴留症状。所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痰利湿,可以缓解或消除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或蛛网膜下腔点状瘀血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祖国医学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仍然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别是调节肝的功能尤其重要。(马荫笃)
脑血栓性痴呆
[病案]耿某,女,32岁。脑血栓形成一年来,神志失常,时而呢喃妄语,饮食不知饥饱,不辨香臭,污秽,时而瞪目直视流涎,左侧痉挛性瘫痪,舌苔黄白厚腻,脉沉滑数。前医以补阳还五汤迭进而无效,且症情日渐加重。
[治则]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开郁。
[方药]桃仁9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木通10克,赤芍10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苏子30克,甘草15克。连服10剂后,稍知饥饱,呢喃妄语减少,20剂后饥饱全知,并偶而能与客人对话,走路亦稍稳健。(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癫狂梦醒汤出自《医林改错》,有云:“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所述病态与本案症情表现相似。本案为痰火郁结,蒙蔽心窍,气滞血瘀,气血失和之证。诊断为脑血栓形成,后而致痴呆症,故治疗用癫狂梦醒汤而获效。(黄宣能)
煤气中毒后痴呆
[病案]刘某,男,30岁。煤气中毒后半年来,一直痴呆少语,走路东倒西歪,或自言自语,饥饱不知,不予喝水吃饭,从不说饥渴,若喂基水饭时,虽吃至呕吐,但也不停止吞咽,四肢伸屈不灵,时而瞪目直视,二便有时不知,舌质红苔净,脉细数。
[治则]开窍化浊,活血清热。
[方药]当归9克,连翘9克,丹参30克,桑枝30兑,乳香6克,没药6克,至宝丹早,晚各服1丸。服药十天后痴呆稍有改善,有时能知饥饱。服药至一个月后,饥饱、口渴已完全知晓,停服至宝丹,又续服原方二月,诸症消失而愈。(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本案因煤气中毒后导致肢体伸屈不灵,神志痴呆,反应迟钝,且见舌红无苔,脉细数。正为瘀血阻滞经络,痰热秽浊扰于心神所致。故以活血化瘀,祛癖通络之活络效灵丹,含芳香化浊,祛邪辟秽,通心神之至宝丹而获效。(黄宣能)
脊髓空洞症(一)
[病案]吉某,女,37岁。1971年7月10日初诊。患病三年,上肢肌肉萎缩无力,下肢走路摇摆,曾去北京、上海等医院确诊为脊髓空洞症,谓已由胸髓扩延,损及椎体囊及后索,治疗无效。现体形消瘦,全身无力,右上肢肌肉萎缩,手肌疼痛、温觉消失,左上肢感觉障碍,但较轻,胸背肌肉萎缩,腰脊酸痛不能久坐,两下肢软无力,走路左右倾斜,腱反射消失,颜面晄白,舌淡滑润,脉沉弱。
[治则]大补肝肾,填精益髓。
[方药]熟地40克,山药35克,狗脊25克,川断20克,肉苁蓉25克,鹿角胶15克,枸杞子20克,川牛膝20克,菟丝子20克,锁阳20克,桑寄生20克,咐子10克。15剂后全身感觉较前有力,腰脊酸痛略有好转。前方加山萸肉20克,继用5剂,腰脊酸痛明显好转,脉象有力。但口舌干燥,乃药偏于湿热之故,前方去附子加重滋阴之剂:熟地40克,山药25克,狗脊25克,川断20克,肉苁蓉25克,鹿角胶15克,枸杞子20克,牛膝10克,菟丝子20克,芙冬20克,知母15克,桑寄生20克。如此略作加减服18剂,左下肢感觉已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明显好转,全身有力,走路正常。拟丸方如:熟地50克,山药40克,茯苓25克,苁蓉40克,巴戟肉50克,枸杞子25克,鹿角胶30克,菟丝子50克,石斛25克,牛膝25克,川断25克,附子25克,桑寄生25克,女贞子25克,锁阳25克。研面炼蜜为丸,每丸15克,早晚各服1丸。服丸药3料,恢复正常。(见《老中医医案》,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本案属肝肾亏损之“痿证”。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软弱无力,肌肉萎缩。故脊髓破坏形成空洞,必以补肝肾、益精髓治之。以后出现口干口燥,又治以滋阴清热。配制丸药,并加附子,乃取阴阳互根,阳生阴长之义。(吕志连)
脊髓空洞症(二)
[病案]齐某,男,39岁。1961年患肺结核,经治而愈。1972年起发现两手小鱼际肌肉萎缩,无不适。以后逐渐加重,大鱼际肌、骨间肌也渐见萎缩,手震颤不已,面部自汗,两足痿弱,步履艰难,每当转弯时突然跌倒,某院诊为脊髓空洞症。经治二月无效,转中医诊治。精神不振,面浮无华,形体消瘦,两手不能握物,手足颤抖,面及后背麻木不仁,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和血祛风,补气益精,温经通络。
[方药]丹参15克,地龙15克,乌蛇15克,党参15克,廑虫10克,川芎10克,全蝎10克,鸡血藤25克,血竭5克,甘草5克,蜈蚣1条。5剂后,症情无改变,反汗出涔涔,气短心悸,舌淡红,脉细无力。此正气至虚之征,重用增补气血,于前方加当归15克,黄芪25克,党参20克。服23剂,症状大有好转,脉转弦,但面部自汗,肢体颤动,乏力。拟黄芪50克,丹参25克,人参15克,陈皮15克,天竺黄15克,钩藤15克,制胆星9克,僵蚕9克,血竭6克,鸡血藤12克,地龙12克。以此前后加减50剂后,自汗止,肌肉萎缩逐渐恢复正常,但舌质仍淡,尺脉犹弱。予补气益精,红参7.5克,红花7.5克,女贞子25克,金樱子25克,地龙25克,枸杞子25克,山萸肉20克,乌蛇15克,制胆星15克,炙甘草15克,僵蚕15克,共服百余剂,感觉障碍区缩小,尚有头晕,手足不温而麻木,舌质紫黯,系脾肾阳虚,不能达于四肢,改投温经散寒通络:黄芪50克,红参7.5克,川乌7.5克,桂枝25克,地龙25克,当归25克,茯苓25克,陈皮15克,苍术15克,丝瓜络15克,红花10克,肉桂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蝉蜕20克。前后共服500余剂,两手握力基本正常,生活自理,可行走五六里路,转弯无跌倒现象,面、背部温感基本恢复,肢体偶有轻微震颤,肌肉萎缩逐渐恢复正常。十年后随访,已经工作。(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本病是慢性进行性脊髓疾病,自本病发现以来,尚无理想治法。本案先于和血祛风,以后有步骤地逐期治疗,最后以温经散寒通络而基本恢复,随访十年未发。治程虽长,服药虽多,现能达此疗效,已是满意。(吕志连)
颈交感神经损害综合征
[病案]朱某,男,42岁。1973年2月7日就诊。1962年10月胸透发现左肺尖浸润型结核,1967年6月拍片复查,左肺第一肋间见5.5*4厘米之透光区,1~2肋间还见有条状阴影,气管偏左。经中西医系统治疗,1971年2月复查,空洞基本愈合。1972年5月间开始出现左眼裂变小,面肌痉挛,逐渐发展至牙关紧闭,影响饮食和语言,1973年2月21日住某医院。经会诊,诊断为“肺尖结核所致颈交感神经损害综合征”。曾用西药效果不明显。目前患者左眼裂缩小,眼球下陷,瞳孔缩小,出汗少量面肌痉挛,口角歪斜,牙关紧闭,咳嗽,痰黄稠难咯,口气臭,口渴,食欲差,大便秘结,尿黄,舌尖色深红,舌苔因嘴张不开而看不到,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通络舒筋。
[方药]丝瓜络30克,苡仁24克,冬瓜仁18克,芦根15克,浙贝12克,茯苓9克,白芍9克,桃仁6克,半夏4.5克,风化硝4.5克(另冲)。服2剂,大便通畅,面肌痉挛跳动减轻,嘴能张开一点。口臭喷人,又服3剂,面肌痉挛停止,嘴能张开1厘米,左眼亦能睁开一点,大便保持每天一次,苔薄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拟上方去茯苓,半夏加养阴之品,3剂后两眼裂等大,口形端正,嘴已能张开,但感觉张口很吃力,语音不甚清晰,食欲好转,二便正常。此为痰热胶结日久,肺胃津液耗伤,筋脉失养。处方生石膏48克,桑枝24克,苡仁15克,北沙参15克,火麻仁12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阿胶9克,杏仁9克,枇杷叶9克,甘草9克,桑叶6克。每日1剂,连服15剂,嘴能自然张开,但语音仍不清晰,肺胃津伤而湿热未清。予甘露饮加减:玄参24克,苡仁24克,生地15克,石斛15克,芦根15克,麦冬12克,枇杷叶9克,黄芩9克,甘草3克。服6剂,并嘱每日早起做张口运动,语音逐渐转清,五官端正,获得临床治愈,恢复工作,随访二年未复发。(见《新医药杂志》1977年第2期)
[评析]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称“霍纳(Horner)氏综合征”。脊髓颈7胸1节段灰质侧角交感神经细胞群及其所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任何一处受损均可小现此综合征。中药治疗此症,目前文献尚少见报道。本案肺胃痰热壅盛,随经流注入络,筋脉失养而致痉挛拘急。故治以清热化痰,通络舒筋之法。千金苇茎汤善清肺胃痰热,指迷茯苓丸用于痰热流络而致筋脉挛急疼痛之症,加浙贝、丝瓜络、白芍以增强化痰通络舒筋的作用。服后得大便畅通,邪热有出路,诺症随即渐咸。后因舌苔薄黄腻、舌质红,乃痰热稍退而阴伤,故去茯苓,半夏之燥,加清养肺胃津液之品。服后舌苔转薄黄,遗留张口无力,语音不清,仍以肺胃阳虚为主,故拟清燥救肺汤加减。最后以甘露饮加咸,养阴兼清热化湿,并结合做张口运动,遂获临床治愈。(马萌笃)
角弓反张(柔痉)
[病案]张某,男,26岁。1989年8月26日就诊。患者8月11日口舌生疮,伴发热,身痛,微恶寒,服止痛片后汗出较多而症未缓解,反出现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四肢拘挛,曾去他院就诊,疑为“破伤风”,给抗生素及治破伤风的药物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日益加重。半月来出现壮热,恶寒,口噤不开,口舌咬破,角弓反张,面色紫红,烦躁不安,双目上翻,腹胀出冷汗,大便六日不解,测体温38.5℃,舌质红、苔黄厚燥,脉洪数。
[治则]泻热通便。
[方药]生大黄12克(后下),厚朴10克,枳实10克,芒硝10克(冲服)。1剂药后大便通畅,颈软,角弓反张已止,2剂药后四肢已屈伸自如。以后又服养阴调理药: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葛根12克,牡蛎20克,甘草10克。服3剂药病愈。随访一切如常。(见《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第1期)
[评析]患者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口噤不开,此为“痉病”。《金匮要略》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痛,面红目赤,独头摇动,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本患者始因口舌生疮伤阴,复因服止痛片,邪未去阴更伤,致使热结阳明胃经,胃津被伤,进而大便不通,内热更甚,故症状亦越发加重,因病已半月余,应急下存阴,先用大承气汤治之,泻热通便,待症状缓解,再服用天花粉、石斛等药滋养律液,以善其后,阴液复,筋脉得养,则病愈。(李祥云)
捻颈风
[病案]张某,女,49岁。初病发热身痛,旋即风痰上涌,颈项强直,不能转侧,面青神迷,口噤不开,舌不能伸,脉沉细而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痰。
[方药]附片30克,麻绒6克,细辛3克,制南星9克,全蝎6克,雄黄6克,生姜汁2匙,僵蚕6克,炒半夏9克。2剂后,热退神清,口可微开,舌可半伸,唯面色尚青,身犹困重,颈项仍不能转侧,舌苔白腻,脉弦紧。此太阳经气机闭塞,寒湿阻滞,改以:炙小白附子30克,天麻9克,茯苓15克,玉竹9克,法半夏9克,川芎6克,防风9克,白芷6克,羌活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个。服2剂,口能开七八,舌能伸出,脉转缓和。热退痰少,神清,宜扶心肺之阳,以化未净之痰:生姜15克,桂枝9克。续服3剂,口全开,舌伸自如,仅头部微痛,是上逆之浊阴未净,用四逆汤加味:黑附片6克,筠姜12克,桂枝9克,细辛2克,甘草6克。服2剂巳愈。(见《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云南人民出版社)
[评析]捻颈风系感受外邪后,风痰上涌,颈项强直,如有人捻,口噤不开,舌不能伸等症状而言。本案属虚寒阴症,系太阳经脉为寒邪所滞。因太阳与少阴表里,寒邪入于阴分,正邪相搏,浊阴上逆,蒙蔽清窍。故先以温经散寒,继以活络祛风,终以温扶阳气而愈。(吕志连)
摇头症
[病案]范某,女,49岁。1973年6月21日诊。有高血压史,昨晚突感眩晕。随之摇头,四肢抖动,时轻时重,入睡后能平静,醒后复原。不能持物,不能行走,说话声颤,眩晕心悸,耳鸣目胀。舌黯红,苔薄黄,诊脉不清。
[治则]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药]生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地20克,生白芍15克,柏子仁15克,铁锈水煎服。3剂后四肢已不抖动,能持物,行走,语言正常,唯头摇仍然,舌质稍红苔薄,脉弦大,血压23.9/13.3kPa(180/100毫米汞柱)。前方加蝉蜕15克,续服3剂,诸症悉除,血压18.6/12.0kPa(140/90毫米汞柱)。因属阴虚体质,嘱服知柏地黄丸二个月。三年后随访,除血压稍高外,震颤、摇头之症未复发。(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4期)
[评析]本症由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阳偏亢,阳盛化风所致。肝风内动,故取张锡纯之建瓴汤镇肝熄风,育阴潜阳,另加蝉蜕定惊解痉,药症合拍而取效。(吕志连)
点头症
[病案]李某,女,57岁。1988年2月24日诊,两日前被车撞伤后,自觉头晕昏蒙,麻木疼痛,且伴有不随意的点头运动,手指颤动,卧床方止,胸闷心悸,纳差神疲,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则]活血化瘀,潜阳镇逆。
[方药]当归12克,丹参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刺蒺藜15克,钩藤30克,天麻10克,石决明12克,三七5克,硃茯神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枸杞子20克。3剂后病症减轻。上方化裁继服,十天后点头消失,其他症状亦明显好转。守原意调治二月,一切正常。(见《江西中医药》1990年第2期)
[评析]本例机体受伤致瘀当成常理,然大脑无直接暴力罹害,却点头频频,晕痛麻木。因头为诸阳之会,震荡惊恐皆可导致阳亢风动,气血逆乱清灵。故治宜活血化瘀、潜阳镇逆,数剂见效,调治两月痊愈。(吕志连)
头倾不扬
[病案]安某,女,68岁。1968年7月9日诊。头低垂,不能上扬已半年,不论坐、行走,头皆沉重,倾于胸前,无力昂首,伴头项强急、麻木。经某院拍片排除颈椎疾患。屡服疏风解肌、活血行瘀、舒筋通络等中药,并针灸,按摩而罔效。形体丰腴,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辛温开郁,除湿通络。
[方药]薏仁30克,苍术10克,防己10克,蚕砂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川芎6克,附片12克,当归尾10克。5剂后,颈项諸症减轻,头可上扬,但不能持久,继服上方15剂,症状消失。再以上方去蚕砂、桂枝、附片,服5剂以巩周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评析]本病例证属着痹。因湿邪侵袭太阳经脉,阳气不布,气血被阻,筋脉失养,湿邪外侵肌表,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所致。因无表证,故不同于桂枝汤症和葛根汤症。薏苡仁汤源于《类证治裁》,故以该方湿除络通则愈。(吕志连)
头皮抽动
[病案]郑某,男,18岁,1977年6月3日诊。近四月来因迎考,劳心思虑,起居失常,渐致头晕失眠,记忆力差。一周前因头皮抽动,针刺百会、头维、太阳穴后,抽动停止,次日又作。从前额双眉以上至风池穴及双耳,随呼吸而上下抽动,情志抑郁,心中烦闷,舌淡、苔薄黄,脉细弦。针以上穴位,留30分钟,起针后又抽动。改配用中药治之。
[治则]养血宁心,平肝熄风。
[方药]当归10克,丹参15克,茯神10克,枣仁15克,白芍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生石膏15克。煎服1剂,并于内关、百会、头维埋针,24小时后起针,头皮未见抽动,睡眠较好,心烦亦减。上方续服5剂,诸症消失。随访三年未复发。(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2期)
[评析]本案为思虑太过,心营暗耗,阴血亦虚,肝风内动。头为诸阳之会,风性向上,故致头皮抽动,失眠心烦。方中以丹参、当归养血补心,枣仁、茯神宁心安神,白芍养营柔肝,天麻、钩藤、生石膏平肝熄风。脾血足则心神得养,风熄则抽动可平。(吕志连)
头部发凉
[病案]邓某,女,43岁。1976年7月5日初诊。初始因病孩死后嗳气频频,烦躁易怒,倦怠懒言,失眠多梦,继则感头部发凉,常用头巾厚厚缠裹稍舒。近日来全身亦觉发冷,以至密闭门窗不敢外出,虽时值盛夏仍厚衣(绒衣)在身,气短微汗,善太,息。食欲不振,舌胖嫩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升阳举陷,行气解郁。
[方药]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苏梗10克,盐附子20克(先煎),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5克。服2剂,头巾摘除,身穿单衣,头已不凉,胃寒止,汗已止,精神转佳。上方盐附子改为制附片6克,再服2剂病愈。尚有嗳气,故改服逍遥散3剂,以理善后。以后随访,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评析]头部发冷临床少见,属中医“脑冷”、“脑风”的范畴。头为诸阳之会,诸阳气皆能上聚于头,全赖脾气之升举。督脉为一身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依赖肾之温煦,脾之濡养而功能正常。今患者头冷,系督脉虚寒,清阳不升之故。患者起因是孩子病死,忧思气郁,致脾虚肝郁,气机升降失司,所以治宜升阳举陷、行气解郁,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等。附子、党参,黄芪并且重用,以期气足,阳气振奋,督脉得以温煦,气机升降自如,故头冷得除。医者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三例头冷患者。(李祥云)
眉棱骨痛
[病案]郑某,女,32岁。1965年1月26日诊。左侧眉棱骨经常抽痛,晨起更剧,屡服中西药未效。舌净,脉弦。
[治则]搜风清热。
[方药]羌活3克,生甘草3克,防风2.4克,黄芩4.5克,生石膏15克,天虫3.6克,苦丁茶9克,荷叶边1圈,蝎尾1.5克(吞)。服3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66年第5期)
[评析]此症多为风邪上扰,郁久化热所致。方用李东垣之选奇汤,药用羌活、防风散风,黄芩,甘草清热,立意颇惬病情。明·龚廷贤、清·张璐玉等皆宗之。本案即以此方加味而效。(吕志连)
眉中痛
[病案]金某,女,31岁。1980年11月18日就诊。眉中痛已数月,阵发性加剧。发时心烦,头面烘热,中满纳呆,吞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细。
[治则]泻肝调胃。
[方药]龙胆草6克,制大黄6克,川芎6克,当归6克,香附6克,广木香6克,炒栀子9克,羌活5克,防风5克,神曲4克,海螵蛸12克,红藤15克。3剂后痛减,发作次少,时间亦短。续服5剂,痛除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6期)
[评析]本病机理乃肝经郁火上攻,横逆犯胃所致。故用泻青丸治肝,加香附、木香、神曲调气开郁,红藤、海螵蛸清火散结治胃,肝胃同治,故见其效。(吕志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