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521—540)

常熟记忆 今天

作者简介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瓦砾斋笔记(521—540)

周公太

521、北心桥位于唐市镇河西村尤泾,始建年月不详。清光绪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跨尤泾之桥,有山塘嘴桥、北新桥。在东唐市又有中新桥、南新桥。”此桥为三孔拱型,东西走向,基础用青石,桥面以花岗石构筑,拱圈采用分节纵联并列式砌置法,全长达51米,气势甚宏壮。明柱上原有楹联,“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涂没。1984年市文物普查中发现桥拱板上镌刻有“信士刘福观、张氏、陆丹明、彭钱氏、瞿永成、陶管成等助金建造”等题记数行,无落款年月。据其形制,约为清代中期所建,系常熟境内今仅存三座三孔拱桥之一。

522、2001年10月,经沪上朱子鹤先生绍介,余随钱浚馆长赴苏州桃花坞大街拜谒八八高龄之王哲言老先生。王老原为上海雷允上会计师,上海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社员、著有《槐荫层晖庐藏印选》,平生喜爱收藏赵古泥印。建国前后,其以节俭所余在沪苏虞一带广为搜罗赵印,共得200余方,既真且精。初谈,王老并无转让之意,仅持少量让余等鉴赏。后经多次探望恳谈,提出常熟作为赵石故乡,而所藏其印寥寥,实为不敬,王老终于同意将藏品割爱一半。后分五次征集携归,总计102方。此批印章年代跨度自清代光绪至赵石逝世之年,史料价值无可估量,其中象牙印6方,铜印1方,仅燕谷老人张鸿用印即达7方。皆经余之手接收入库。

523、余曾见清光绪四年(1878)署花隐山人者手录虞山72景观,其中有虞山大18景、虞山小18景、虞山续18景、虞山18古迹之称。其大18景为:城东双塔、慧日增辉、书台积雪、星坛七桧、西城楼阁、殿桥落照、吾谷枫林、维摩旭日、湖田烟雨、剑门奇石、地藏沸水、湖桥串月、福港观潮、三峰松翠、寻坡瀑布、兴福晚钟、普山新绿、桃源流水。小18景为:子游贤墓、小三台石、破龙血涧、辛风镇穴、石上生梅、雅集逍遥、蜈蟆戏虎、壁上金灯、白鸽奇峰、美女献花、天然图画、老小石洞、地藏空谷、韦陀甲石、联珠醴泉、齐女古冢、尚湖秋月、玉蟹名泉。续18景为:三元荫河、丹井飞鸽、中峰晚翠、游文净泉、罗汉肚脐、龙殿祈雨、普福新茶、长寿仙桥、自然石屋、洞天福地、烟墩藏军、白龙湾港、八仙坐石、五常鸣涧、天龙飞泉。18古迹为:张旭砚池、贤墓硃泥、让国高䠱、王初平石、大石山房、小武当山、九里山塘、涧茗凤尾、普山福山、竹径通幽、吴王鹿苑、宝岩环翠、天主圣山、东西校场、报慈观梅、北郭风泉、落星奇石、睢阳名泉。

524、皆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遭火厄,无独有偶,余近阅李葆恂《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方知黄之《秋山无尽图》卷亦曾遇火灾。此画见载于《支那名画宝鉴》、《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唯是录所记最详。据所引明清各家题跋,《秋山无尽图》卷系黄公望于元至正四年七十六岁时作,一致推为黄生平最豪纵淋漓烂漫之作,先后经沈石田、项墨林、钱谦益、张玉川等收藏,清同治间为嗜书画之陕西巡抚冯展云购得。冯同时收有黄画绢本一卷,与此拱为双璧。一日庋库失火,冯氏号于市上曰:有能出此二卷者,酬百金。一少年应声突火,挟数卷出,其中《秋山无尽图》卷焚成一长条,层层皆透,经厂肆重裱后,呈下半无笔墨,如群峰刺天,参差历落,惟上半妙处尚存。二幅国宝同遭火焚,所幸未付劫灰,可谓奇迹。

525、《苏州府志》、《海虞画苑略》、《明画录》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收录有瞿杲者。载为常熟五渠人,字炳旸、自号醉渔,性坦率,嗜酒落魄,画花鸟有名于时,尤工芦雁。常执帚于名画家林良门下,得窥其法,以故萧闲淡荡入于高品云。近读明万历间江阴人李诩著《戒庵老人漫笔》,则所言其之事迹甚详。《重修常昭合志》载:“后瞿杲隐居于龟山”,实则其晚年往来于江阴贡学静家,常留龟山下,而非寄籍于江阴。《瞿氏族谱》列其为清康熙时人,然戒庵老人尤亲眼见到学静园厅壁上,有瞿杲醉中所画水墨图数幅,笔墨淋漓可爱。戒庵老人与林良均生活在明弘治至万历年间,因此,瞿痴不可能是清代人。唯惜瞿画至今未见有传世者,则当为吾邑艺林之憾事。

526、1994年6月3日,虞山北麓钱家山弄西侧出土明代嘉靖间国子监祭酒陈寰墓志铭一方。为青石质,作长条形,横90厘米,纵31厘米,刻成于嘉靖28年(1549)。首行序《亡弟原大圹志铭》,末尾三行分别落款为:都御史致仕八十翁兄察抆泪撰、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长洲文征明书、吴鼒刻。全文为小楷书写,计1323字,其中有40字磨泐不清,余皆清晰。按墓主陈寰,常熟人,《苏州府志》、《常熟县志》均有传。据载,其字原大,号琴溪,正德六年(1511)进士,登第后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嘉靖初预修《武宗实录》,以荐为经筵讲官,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官至国子监祭酒。志称,其与桂萼同年,官翰林时,曾力斥萼议大礼之非,坐是移南京,旋告归。著有《琴溪集》。

527、据唐《幽闲鼓吹》、北宋《新唐书》、《吴郡图经续记》等记述,张旭初任常熟县尉,其到职不久即有一位老翁前来告状,张见事小便草拟其一张判决书,殊料仅隔数日,此人又来求判,遂问其何故小题大做,屡次骚扰官府,老翁却拱手云因见到上次判决书之书法笔迹精妙,欲多获得以充实家中收藏。张旭大为惊奇,从交谈中获悉老翁藏有很多其先父遗墨,遂请全部取来观赏。一见之下不禁脱口而出曰“天下奇笔也!”自此,张旭便从老翁先父遗墨中获得了运笔之妙法,书艺大进。

528、清《虞邑先民传略》、《柳南随笔》等载,康熙十八年(1679)状元归允肃自幼博览群籍,研习书道。其为人凝重,不苟言笑,务求实学,夺魁后主持日讲院,被称颂为“真讲官”。但亦卒于盛年,书法流传稀见。曾见其书轴一幅,系绢本,行书七律诗一首。末署“丁卯菊月喜晤朗翁老年台先生并以为贺,祈教正,琴川弟归允肃”及钤“归允肃印”和“惺厓”两朱文印。共八十二字。纵观该轴,运笔结字得势,刚柔相济,从容出笔而饱含风骨洒落,筋力老健之气。当出于二王,再入赵董而以赵体为主。按落款丁卯年(1687),应系去世前二年所作。其书法见载有故宫博物院藏行书册页、南京博物院藏行书册页及河北省博物馆藏行书卷等数种。

529、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杨柳谷,清,江苏常熟人。柳桥弟,画如其兄。按《韬养斋笔记》有杨念伯,字柳谷,以字行。善画柳,设色参以西法,尤觉生动,山水清超绝俗,尤擅摹古。当为一人,附识备考”。又引《海上墨林》曰:杨柳桥,清,以字行。江苏常熟人。工画细柳,青溪碧山,自成一派。杨裕晖,字少谷,后以字行。柳谷子,善画,能继家法,稍逊乃翁。所记杨氏兄弟及子辈均善画,且以画柳闻名。按:近年来,国内外拍场屡有嘉道间杨柳谷作品上拍并价格不俗。唯余甚为不解者,其画之落款,所见皆自署吴门或春申,而邑中所辑艺术家史料如庞士龙《常熟书画史汇传》、翁瘦苍《常熟近代书画录》等则又均不载其名。

530、张之容(1902-1981),任教于中学。擅榜书,以颜体为基础,喜摩翁同龢书法。自三十年代后期起即以书写匾额、店招出名。曾见花亦明兄出示所藏张于1944年3月重订《之容书例》为:匾额、市招及卷册题额同,半尺内每字银半两,一尺内一两,尺外一两半,尺半二两,二尺外三两,二尺半外不书。堂轴,整张四尺四两,五尺五两,余类推,立轴酌减。楹联,四尺二两,五尺二两半,余类推。裱就者不书,珊瑚、冷金笺加倍。屏条,阔度以整张对开为限,二尺二两,三尺二两半,四尺三两,余类推。扇面、册页,每件一两。银照市价,墨费加二,惠润动笔,约期取件。

531、广嗣桥位于城区小东门外莲墩浜上,始建于明,初名莲墩浜桥,又名联登桥,退戌戊桥,后改广嗣桥。明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小东门外有莲墩浜桥”。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载:“退戌戊桥,即广嗣桥”。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刘沅撰、周炳基书《重建广嗣桥记》曰:“邑人薛苞九独力捐建是桥,即联登桥也”。民国初,桥面倾圮。八年,由邑人募资修缮,复广嗣桥名。建国后,1988年曾大修。今存桥为单孔拱型,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砌筑,全长25.6米。拱枕石上镌“广嗣桥”额,明柱上镌楹联两副,东联曰:“百尺长虹横雪痕,半轮皎月锁寒烟”,西联曰:“西挹吴山朝气爽,东延沧海暮澜回”。

532、《清朝野史大观》载,广东昌化县之正赋不到二千两,而中有浮粮六百余两。“盖自前明成化时山不圮城,附郭膏腴,悉就沦没。遂有此无征之额”,民间累困达百年之久,至明末崇祯朝始得豁免。而本朝定鼎,以明季赋重,悉照万历年间旧额,于是各地欢欣,而昌化则独有向偶之叹。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常熟陶元淳任昌化知县,屡向大吏申请免除,并撰《浮粮考》一册,但迄不得上闻,直至临终犹以为憾。后其子雍正八年进士陶正靖于乾隆二年(1737)以翰林院编修擢升监察御史,首疏即请豁昌化浮粮,得旨俞允,遂克成父志。为后世所称道。

533、清乾隆言如泗《常昭合志》载,石梅西北有唐状元陆器墓。称陆器为唐代名臣陆宣公之曾孙,开成五年状元。邑西河阳山存其读书台遗迹,邓琳《虞乡志略》收录有明邹武“陆状元读书台诗”。迄民国早期,此墓历经兵燹,封兆犹存,惟年久失修,坟堆渐圮,仅余甃石。后又被辟为兵营马场,邑人亟恐临近肆侵将夷为平地,遂有邑中耆老杨同建、缪镐、姚宗堂、金鹤筹等于1929年4月联名函请县政府设法保护,并要求速报省政府依照内政部所颁条例命令保存,庶几无蚕食之虞。后果获省令,勒石加固。解放后,1957年8月常熟石梅唐陆器墓曾被省人委公布为第二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534、仲雍墓下之清权祠,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同治十三年,裔孙周涛重建。光绪二十二年曾修。1929年正月,后裔周曾原、周朴、周大辅、周国桢再修,并悬匾额三块,楹联二副,以示崇敬。其匾额所镌文字分别为:同啟荆蛮、逸并夷齐、嗣伯君吴。楹联文字为一:清权月旦定宣尼,葱郁松楸近接齐峰言垄;孝友天真继伯氏,葺修祠墓敢忘祖德宗功。二:友让溯高风,南国题坊馀故迹;缮修瞻光泽,崇祠拥篲愧多愆。按:此匾及联句撰写者周大辅系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

535、归学成(?—1919),字述甫。晚清古钱币收藏家,居东胜桥。家饶富,有租田数百亩,房屋数十间。其性嗜酒,以种花、集古钱为乐事,所藏古钱极多。据著名古泉家丁福宝所见有宋代圣宋通宝、重和通宝珍品等。当代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1985年撰《补说日本三大钱谱北宋钱》专论中亦曾提到其与前辈张季量“向观虞山归氏藏钱,盘中阿堵,何止千百,内不乏佳品。其中最使人触目者是一面为篆文直读“圣宋通宝”背文“当五”二字者”。据传此钱除一枚早年流落美国外,国内绝无仅有。然马老所述见到此钱为40年前事而归学成时已故世,则所见必为在其子乃谷(字谷荪)处。乃谷亦喜藏钱,解放前曾执事于交通银行。归氏之藏钱,今不知流落何方。

536、历史上梅李向有编纂地方小志之风尚。其中清黄炳宸《梅李文献小志稿》、王宗城《梅李补志》、王冈《新续梅李小志》及《梅李文献三志稿》,系祖孙三代所编,可谓竭尽全力,殊为不易。黄炳宸,字步云,一作谱云,号南陔老人。昭文梅李人,道光十九年诸生。著有《南陔草庐诗草》、《诗余偶存》、《唐诗约选》、《宋诗约选》、《国朝诗选》、《仰之山房诗草》。王宗城,字莱峰,炳宸子。光绪五年(1879)举人,官沛县训导,兼主歌风书院。著有《莱峰居士文集》、《海棠仙馆诗稿》、《皖游吟》。王冈,字鉴人,宗城子。光绪十六年(1890)诸生。曾任梅李乡董。按:王宗城、王冈父子犹力行善事,曾于光绪二十五年捐田二十亩并募捐田九十余亩在梅李乐善堂内创办保婴局,收养遗弃婴孩。

537、1978年冬,浙江嘉兴地区七县联合开挖长山河排涝工程,平湖县民工于古镇澉浦段距地表约2.4米深处,挖出九方宋代铜铸官印。按年代有北宋一方,南宋八方,皆系军印,系解放后国内集中出土宋代官印之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其中一方印文为“殿前司平江府许浦驻扎水军第一将印”,极为珍贵。该印正方形,直钮,边长5.5厘米,通高4.8厘米。印台两侧分别刻“开禧元年”、“文思院铸”二行铭文。按:许浦镇位于常熟县沿江,为南宋时控江扼海之水上门户,自绍兴年间起即为朝廷驻扎水军重地。据《宋史》、《吴郡志》等载,许浦水军寨原属沿江按抚司,乾道三年改隶殿前司,五年又改为御前水军,开禧元年(1205),再隶殿前司。《宋史》称,开禧二年知平江府沈作宾奏请恢复旧制节制许浦水军,诏可。按:从该印,则可知开禧元年许浦水军即已受平江府节制。

538、曾炳章(1851—1917),字士浒,号章庵。曾彬文次子。光绪元年诸生,五年例贡成均。考取国史馆誊录,议叙盐大使,改捐知县,分发河南,历署辉县、林县、荣泽、永城等县。后以河工案保以直隶州知州、授奉政大夫等。辛亥革命后,仍任洛阳县知事,获六等嘉禾章。曾氏素喜收藏文物、古玩、碑帖,尤爱藏钱,量多品高。1905年,筑陇海铁路,乡民挖出大量古钱币,其所得甚多。在洛阳任上,曾整修龙门石窟,拓有“龙门五十种”。著《春霭堂藏钱》四卷、《春霭堂藏吉金文字》二卷、《秦汉瓦当文字》四卷、《伊阙石刻目》八卷、《洛阳龙门造像》一卷等。

539、香花桥位于虞山锦峰拂水岩之上,今藏海寺山门前,与长寿桥相邻。清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拂水岩上有拂水禅院,门外有石桥跨山涧”,即指此桥。民国《藏海寺志》载:“香花桥,光绪辛卯三月寺主道机募建。”今存其桥为单孔拱型,南北走向,用花岗石筑,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造型灵巧珑秀。全长8.5米,矢高1.6米,二边设16踏步。明柱上镌有楹联两副,东联曰:“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西联曰:“虹腰高卧泉石奔腾,雁齿横排云烟出没”。二联对杖工整,用词绝妙。

540、早期佛教宣扬行善积德,以图报应,故邑中历来崇尚孝义,并以此闻名。商末仲雍让国避位,邑人捧为高风亮节。据唐代碑版记载,旧二十四孝中的三国孟宗和东汉黄香均与常熟有关,浒浦及梅李有笋村和黄香墓。宋《琴川志》载,唐龚景才五世同居邑之小山,以孝义称,麟德元年(707)由户部奏请旌表门闾,左右各建一丈二尺高台,为当时殊荣。宋乾道间,唐市人周容事母极孝,平时好义,急人之难,父病割肉作羹以进,邑人德之。其殁后,邑中建专庙祀之称周孝子庙,影响甚大,曾报请朝廷敕赐“灵惠”庙额,以示嘉惠。

唐市北新桥

广嗣桥

香花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