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沈阳古城几条街名考
沈阳路
沈阳路共分3段,领48个居民里,长1.1公里,宽12米,是市内历史最悠久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这条路是后金天聪五年(1361年)清太宗皇太极在明朝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扩修沈阳城时修建的。
沈阳路初系皇宫、王府和六部公署所在地。东段路南有敬谨王府(俗称金王府),路北有庄王府和成亲王府(今沈河区城建局机关西北处),西南角有吏、户、礼3部的公署,坐东朝西,自北至南并列。西段东段路北有肃亲王府和饶余郡王府。路南有工、刑、兵部的公署,坐西朝东,由南向北齐坐。中段路北建有皇宫(即今沈阳故官),东端文德坊(即东华门)、西端武功坊(即西华门),骑路而立。今各王府、六部公署不复存在,唯皇宫经国家拨款几经修葺,保护完善尚存,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天街
通天街有两条,一条在城内,北起军署街(名废,即今沈河区沈阳路二段宫前里南缘),南至南城墙内,长约300米,宽5-7米;另一条在城外大南街与小南街之间,北起南城墙外的音徽半街(今大南街一段音徽东里和小南街一段音徽西里之间),南迄柴草市南端,即今沈河区小南街三段通天南里附近,长约800米,宽5-8米。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将原“条”状胡同更为现在的“块”状里时,两条街的两侧门牌均划归里内,通天街名即废。
此街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指挥闵忠依元代沈阳路旧城修筑砖城、四门和城内十字街时始筑,初为土路,系城内和南门(保安门)外的南北向主街。北起北门(安定门,明末改称镇边门,清代俗称九门),南经南门抵南廓,全长约2200米,宽6.7米,当时街名无从考查。
1627年前后建皇宫东院和东、西辕门时被占(今故宫中院东墙外东院西侧即是),截成两段。北段即尔后之红墙胡同和广生堂胡同;南段长1100米,始称通天街,意为通往皇帝(天子)之居处。1631年清太宗皇太极增拓改修沈阳城,变四门为八门,更十字街为井字街堵塞南门,另于左右辟大南(德胜)、小南(天佑)两门,此通天街又被截成两条至今。通天街已有600年历史,是沈阳最早的街。
萃生里
位于沈河区沈阳路三段的萃生里,因里东原有萃升书院而得名,据史料记载,萃升书院原在小南门里,奉天府府丞公署东,已废,乾隆初元,盛京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学宫(儒学之宫一一文庙,今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校)右边(即今萃生里东)建立义学,不久就改称沈阳书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欧阳谨揭将萃升书院的牌子安在沈阳书院大门,并志说:“此前辈任蘅皋先生奕玺所额也。康熙已亥(1719年)阅今四十四年,即修其堂,存此以不忘于初创云。”从此,萃升书院之名又显昭著、而沈阳书院之名且渐衰微。萃升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校士馆,聘请清朝广宁举人辽东三オ子之一刘春为主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书院遂为义和团驻地;义和团失败后,遭沙俄军队之毁,自此之后,历为府尹、知府、提学等公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天教育会设此,几经修葺,尽复旧观。尔后,教育会移出,民国十七年(1928年)招生设学,聘请国内名流学士讲授经史文学,仍名为萃升书院。门前称书院胡同。
1957年沈阳市进行街道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书院胡同、景祐宫胡同、高丽馆胡同、东横街的一部分,改称为萃生(升谐音)里。
笙诗里
位于沈河区小南街三段的笙诗里,里东在清代有条笙诗胡同,是以《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佚诗而命名。这六篇诗文虽佚,但序义尚在,于是在《仪礼・燕礼》中都用作笙奏的乐谱。据《仪礼・乡饮酒》记载,歌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诗经小雅篇名),笙奏《南陔》、《白华》、《华黍》;歌唱《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诗经小雅篇名),笙奏《由庚》、《崇丘》、《由仪》。或以为歌与笙同时合作,相依为节,有如现在的“伴奏”,旋律优美,娓娓动听,故称“笙诗”,也称“六笙诗”,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笙诗胡同、德清当胡同、板井东胡同、张耳包胡同的一部分改称笙诗里。
文化里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一段的文化里,是以里内原有一所贫儿学校普及文化而得名。
贫儿学校系1919年由阎宝航等人始创,以普及沈阳贫儿文化为宗旨的免费教育事业。1923年迁此,在原双泉浴室西侧,建青砖木结构2层小楼1幢12间,门房瓦房6间,又在辉宗寺旧址建瓦房9间,始称贫儿学校总校,校前一带称文化里。
“九・一八”事变后,贫儿学校停办,校址今为教育界职工住宅。
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大南街、大南西小什字街、大南西顺城街的一部分和原文化里合称文化里。
龙凤里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三段的龙风里,是以里内的龙凤寺得名。龙凤寺原名极乐庵,建于清初,又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相传康熙皇帝东巡时偕妃曾去此庵,故改名为龙凤寺。这座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的寺宇,占地1100平方米。进入山门,即是宽敞的大院,大院东、西两侧各有配房3间,北部正面是建于高台的3间大殿,台离地面高约1米,殿前沿砌有5级青石合阶,殿宇宏伟壮观。全部寺宇仍存,现皆为居民住宅。
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大南街、华岩寺胡同、官烧锅胡同的一部分改称龙凤里。
伊周里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二段的伊周里,里南清代时有条伊周胡同,是以人命名,“颂人才德”之意。
伊周是伊尹和周公的合称。伊尹,商初大臣,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ト丙、仲壬二王。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广纳人オ。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1957年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伊周胡同和杨觉寺胡同的部分改称伊周里。
丙吉里和仙居里
位于沈河区小南街一段的丙吉里和仙居里,是一组有趣的关联性地名。清代丙吉里东有条丙吉胡同,仙居里东有条仙居胡同,是以“丙吉治巫”的典故而得名。
仙居胡同清代住有几家“跳大神”的巫婆神汉,家奉“仙案”,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以迷信为业,远近闻名,故称“仙居”之地,胡同因此得名。丙吉系西汉大臣、字少卿,“本为鲁狱吏,累迁廷尉监,治巫蛊之狱”。相传他从此发迹,故有“丙吉治巫”之说,胡同以其人得名。
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丙吉胡同、画阁胡同、小南西小什字街的一部分改称丙吉里;将仙居胡同张孝廉胡同、洋楼后胡同、丙吉胡同的一部分改称仙居里。
成德里
据史料记载,位于沈河区沈阳路一段的成德里,里内原有承德县公署。最早的县公署在今成德西里市第三中学西北隅,公署院落三进,原系推宫署。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清政府在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设承德县为奉天府首县,改推宫署为县公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置奉天省,辖奉天府等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承德县建制撤销,其地归奉天府直辖,公署旧址旋设政治研究所、二十七师军医处。历二百四十余年,经94任知县,皆驻此为署。
1913年1月,改奉天府为奉天县,尔后又改称承法县、沈阳县,县署始迁于原府治,即今成德里内。
华岩里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二段的华岩里,清代里南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小道各一条,分别称后华岩寺胡同和前华岩寺胡同。1931年后,合称华岩寺胡同,是以里内的华岩寺而得名。
华岩寺系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昆卢波第十三代和尚如本创建佛殿、山门各一座,清乾隆六年(1741年)经性福募地重修,初具规模,每逢望朔,善男信女进香不绝。以后由于住持变迁,香火衰落,1931年3月又由恩明白重修,旋即被张作霖的军需处长强购改置私人花园。1956年始为居民住宅。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二道岗子九间房、华岩寺胡同的一部分改称华岩里。
祥安里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一段的祥安里,里南清代有条吉祥庵胡同,是以吉祥庵而得名。吉样庵又称南吉祥庵,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有山门、大殿、东西配房各3间。尔后,又于后院建拜经楼一座。1919年重修。清末至民国初,香火盛极一时,以后由于比丘尼变迁,庵貌减颜,渐趋冷落。庵殿房舍现为居民住宅。
1957年沈阳市街路名称和门牌整顿时,将辘撸把胡同、吉样庵胡同的一部分改称祥安里,以祥庵(谐音)得名。
作者:王正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