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如何判断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
陈忠康先生
陈忠康六问六答
记者:最近大家认识到了“日常书写”的重要性,《兰亭序》《祭侄稿》也是在“日常书写”中产生的,您的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曾在接受访谈时说,日常书写对中国书法的发生,对中国书法基本性质的确立,极为重要,但是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日常书写的意义一直在改变,而且是渐渐地退出它核心的位置。
在今天,要让一位书家通过毛笔的日常使用,回到前人那种在任何书写中不计较得失的状态,恐怕不太可能。您如何看待日常书写呢?
陈忠康: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日常书写中,现在的现状是,钢笔字代替了毛笔字、电脑打字又代替了钢笔字,使得文化的土壤、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书法的使用性荡然无存。这一点与京剧、昆曲的发展趋势一样。
相比较而言,反而还是书法发展得最好。甚至从人数上来说,与历史的鼎盛时期相比,书法的人才数量没有减少。
这里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既然书法已经失去了使用性,那就向艺术性发展。这方面书法界有人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把书法当成一种视觉艺术。另一派的观点是,还要恢复传统的书写氛围,不然写出来的字只能是有形而无神。
▲ 陈忠康作品
在此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视觉艺术。书法是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书法很多东西是靠眼睛之外的感觉去体会的。
西方的视觉艺术,讲究的是视觉冲击。书法除了视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讲究内涵,是靠玩味、靠品味,去体会他的幽微的技巧、味道,以技含道。书法是有底蕴的,就像一个人的心电图一样。一个好的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不仅仅是写字,还要靠自身的修养、见识、格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纯视觉艺术一样的。
「竹帛」古法蝉翼纸
活动价:小三尺39元/刀
点图下单▼
传统书法也是讲章法、字法、笔法的,技术上面也是一样的,但阐释书法、解释书法的方面、词汇有所变化。以前的人谈书法,只说点、画、结构、部件,现在的人说书法,说点、线、面、节奏、时间、空间,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术语,从另外的方面完善了书法的形式理论。
因为西方在视觉心理学上,尤其是视觉图形的研究上,比中国有些方面要更科学。但是完全依赖西方视觉分析,是无法分析出书法的美来的。
就像听京剧、昆曲,不能按西方的音乐理论,如歌剧、声乐那样去欣赏、研究的,它要求的是吐字和唱腔的艺术性,否则,京剧、昆曲就变得像流行音乐一样了。
现在所谓的现代书法,也是西方理论的产物,把中国书法的标准往下降,降到了一个共通的抽象化的平台上面。这只是借用了书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事实上,这是属于艺术范畴,不是书法范畴。
▲ 陈忠康作品
书法的日常化,就是手头工夫要多。日常书写,就是要求我们要用拿毛笔的思维去想问题。现在人写书法,一种是太单一,变成一种创作模式。第二种情况是很多人提倡个性。但是事实上这个时代是最没有个性的。
现在的人追求视觉冲击力,和传统不一样的认为是个性,力求和大家不同。但是大家都不同之后,又变成了非个性。个性就变成了丑的代名词,以丑为美。审丑为美。
日常书写,历史上除了名家之外,还包括普通人的书写。我认为它更侧重于普通人的书写。比如现在考古发现的,楼兰发现的无名氏的书法,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真实书写水平都是日常书写。要确保笔不离手。
很多人所以说的日常书写则是:不要那么多功夫,归结出形式的法则,把法则弄通,就是艺术。这实际上是把书法的“玩法”简单化,把很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像现在的武术,也是这样,以前的武术是打出来的,在不断的打斗中琢磨出招术。
现在的武术是练套路,给你一本拳谱,练到最后都是舞台表演。书法也是相同的,如果靠艺术练出来的书法,是没有味道、不符合于传统的生长方式的。从这点来说,要回到传统的书写。
▲ 陈忠康作品
二
记者:有批评家认为,我们当前的书法作品千人一面,缺少个性、有风格的作品,这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您如何看?
陈忠康:这是因为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加上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的相似和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原因。
这是有矛盾的。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说,大家都是从一个模式教育出来的,但是艺术 恰恰和这个相反。艺术是需要充分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现在教育凡是有个性倾向的就先把你扼杀掉。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哪个小孩子不规矩一点,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现在很多人留学,逃离这种教学模式。以前的文化环境更容易产生奇人、怪人,现在大家基本一样,缺少个性。
▲ 陈忠康作品
以前字写得好靠个人修养、心理体验,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一种环境、一种教育模式,所以教育出来的人写的字也就差不多了。
你学《圣教序》他也学,你学《礼器碑》我也学,这有没有用呢?短期看起来效果好,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你的书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这种圈养的是快,但是没有放养的那种味道,放养的是慢点,但放养的肉更更鲜美、更有味。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呼唤各种有意识的文化人,站在不同的文化圈,去挖传统里面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各种书法的价值观、美学观。
很多人对书法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去学,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也许能改变书法的现状态。
▲ 陈忠康作品
三
记者:书法主要是学还是练?是临帖多一点呢,还是自己放开帖子练多一点?
陈忠康:这就要求“学而时习之”,“学”是“练”的过程。很多话在古代都是常识性的,是真理,就看个人能不能做到。以前很平常的知识,现代人都把它抛弃了。比如先写楷书再写行书、草书,现在有的人没有写几天楷书,就拼命地写草书。
书法最重要的就是笔法,要知道毛笔怎么用。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常识,就是“现代书法”,实际上是折腾。但要不要折腾呢,这个时代需要创新,折腾的人当中,总有一个折腾得好的。
书法除了有法,还要有性情。我们是按常规的、正统的路子走,也有人不按常规的路子走,也能走出来的。这要看个人的造化和机缘。林散之、齐白石,在50岁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们能写到什么程度,也都是没有很正规地学“二王”,但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这就是他们的性情使然。
▲ 陈忠康作品
四
记者:我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清代尚质,各领风骚,又打上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为书道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您看来,今天我们的书法审美取向是什么?我们有时说一幅书法好、耐看,可细究,我们到底看什么?
陈忠康:其实这个没有标准,很多人观点不一。这个问题很复杂,是鉴赏欣赏的问题。从简单来说,就是要多看。看得多了,脑子里有谱。哪个时代哪些字最好。哪些书法家,有哪些有名的作品,这个谱就一定要有。
对于没有这些的普通人来说,也会有自己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是凭着一种本能。主要还是看和文字的熟悉程度有关系。看东西你要先有一个准备,字怎么写美心里有个谱。外国人不懂汉字,就只能看一个形。
像心理学研究所说一样,每个人心里有一个知识框,怎么认知,怎么成长是不一样的。任何人知识的成长都是有一种储备,有的人遇到新的知识,是开放性吸收的;有的人形成知识的时间是很迟钝的;有的人是喜欢漂亮的字,被人说了之后,他会反思,他会慢慢的欣赏“丑”的字。
像温州人吃清淡的,但是慢慢也学会吃辣的。再回过头去吃清淡的又不适合了。知识欣赏也是一样的,你要有知识的准备,准备的是什么看到就是什么。
▲ 陈忠康作品
有句话说“坐无尼父,焉别颜回”,没有孔子,大家就不能发现颜回的好。你要鉴赏一个东西,你不到那个程度,修养不够,根本体会不到他的美。比如温州方介堪先生的印,不仅工整而且写意,达到了一种美的极致。但以北方人的眼光去看,就发现不了它的美。
“丑”的字也有很好的,丑也有丑得好、丑得不好之分的。我们要相信,丑的东西,也是作者本身的道理。你可以不喜欢,但是要接受。不然就会很狭隘。要真的学会看字,首先就要学会看书法史,看书法基本的风格。
▲ 陈忠康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丑为美、破坏性的美、压倒有秩序的美,都有一定的道理,丑一点的东西,确实能显示其个性的。但是真正好的东西,还是要求“美”。
传统的审美,一是正向的审美。美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发现“反美学”。有正统的美学,就有非正统的美学。有庙堂的美学,就要有山林美学去补充。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 陈忠康作品
五
记者: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有没有标准?又该如何来评判?
陈忠康:大的标准,回答也是很笼统的。但还是有一个美学的尺度。作为欣赏者来说,要看过很多东西,看古代的东西。对所欣赏的作品要大概有一个谱在那里。书法好坏的评判,先要看它的来历、出处。
从来没有作品是横空出世的,来历可以有正统、非正统之分。任何一个作品从某方面来说,都是从古人那里传承,又会有新意。既传承古人,又以新意启发后来者。所以还是要多看,知识储备够了,就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欣赏到作品的美。
欣赏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要真学会,还要做一个鉴赏家、收藏家、批评家。从笔墨来说,要看来历,要有前人的部分,还要有陌生感,即新的东西,是前无古人的。最后还要看内涵,符合不符合文化的等级。偏离了传统文化的品格,就是技术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陈忠康作品
六
记者:温州书法博士、硕士多这种现象怎么看?对温州书法有何期待?
陈忠康:这也是温州文化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好现象。从外围来说,温州人喜欢背井离乡,出去就出去,没什么大不了。越是偏的地方,越是想出去。还有就是温州人喜欢集团作战,你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文化圈也是这样。另外这也和林剑丹老师、张索老师的鼓励有关系,倡导“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虽然温州书法人才多,但书风较单一,反而是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在与温州本地的书风结合之后,吸收了温州书法的优点,取得可观的成就。
▲ 陈忠康作品
所以,我们鼓励青年书法家创新,鼓励他们通过考学,考硕士、博士,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提高书法理论修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面目、风格。这方面有很多青年书法家取得了成功,通过考试实现了“走出去”。
反过来,这些“走出去”的书法家,通过温州的书法培训班,又反哺、回馈温州,促进温州书法的发展。我也相信,温州能走出来越来越多的书法人才,成为书法的“温州现象”。
另外,已获得市场认可的书法家也要警惕,“不要做市场的奴隶”。因为市场是一把双刃剑。商品化作为艺术传播的最佳手段,它具有快速、灵活、覆盖面广等特点,它能解决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它会引导大家走向单一。
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冷静下来,避免艺术品过度商品化,要提高市场的水平,对艺术家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