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重温西迁记忆 弘扬求是精神——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两边两路”贵州小分队社会实践札记

8月15日,贵州小分队一行到达了遵义湄潭。先后组织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浙大小学和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语在贵州就达到了很好的印证。在之前的行程和去往湄潭的途中,成员们就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这几年贵州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础设施建设。初到湄潭,大家就被窗外的景象所深深震撼。条条大道宽敞通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到处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发展建设。这与我们印象中西部的小县城截然不同。

在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成员们认真、详细地对浙大西迁的主要历程进行了回顾。陈列馆设在湄潭文庙(即当时浙大的校址),也让大家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当时的环境和那一带浙大人的坚忍不拔一心报国的精神。正是因为浙大、浙大人来到了湄潭,才让当时十分贫穷落后的湄潭有了质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是因为浙大农学院的帮助,不仅使人们吃的更好了,更让湄潭的特色产业——茶的发展得到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湄潭的一方水土也哺育浙大师生的研究成果,让求是精神焕发生机。

我队一行又来到了创办不久的浙大小学,这是一所有着十分浓重浙大气息的学校。从校徽里别具一番风味的“求是鹰”到广场的上戴红领巾的竺可桢老校长的雕塑,还有校训中的“求是”元素,无不散发着一种浙大气质。而它的远远不停留于具有“浙大元素”和浙大带来的光环,而且在实质上享受浙大的帮扶。在浙大小学总务主任张纯乾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大致参观了学校教学楼和体育馆等设施,校内也正在对足球场主席台处进行施工,大家还了解到了在浙大和湄潭县政府的帮扶下,浙大小学在教育资源、校园设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校内的很多设施都是由浙大或者是校友捐赠,且校内正在修建一所公寓,专为来进行援助或交流的浙大师生服务。

湄潭这座城市,并没有忘记历史,就像湄江的水,浙大西迁的历史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也是对浙大和求是精神的最大肯定。

最后,成员们参观了湄潭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在展出的文物中,大家近距离感受的茶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湄潭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上也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于湄潭茶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在茶上的积极探索。湄潭曾经出现过敢为人先的村书记,在物质条件还不是十分富裕的年代里,带领全村以(茶)园换(水)田并成功走上了致富路。除此之外,湄潭也较早的设立了专门研究有关茶的种植即制作工艺的专业性研究机构,这让茶的产业化成为可能。在其发展历程中,浙大也曾扮演过推动者的角色,在西迁办学之时,浙大农学院的师生也针对湄潭的茶事业发表过数十篇论文,为其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参考。

浙大的西迁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人才和精神,改革开放为它带来了机遇。西迁历史已经逝去,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西迁的精神或者是新意义下的“西迁”仍然是值得提倡的。像浙大小学一样的项目,尽管产生的影响也有限,但这种将优质教育资源像落后地区倾斜的做法,对于解决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新时代所要进行的“西迁”。

供稿: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赴“两边两路”贵州小分队

文  王富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