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背锅侠!去世500年后,名字照亮了整个华夏!

网上有句所谓的鲁迅名言:如果你感觉一句话很有道理,但又记不起是谁说的,那基本就是我说的。

鲁迅说过这句话吗?

当然没有,这就跟“孟子曰:包子好吃不在褶上”一个道理,都是被后人杜撰出来强行扣在当事人头上的黑锅。

今天我要讲的这位,背的黑锅比一万个鲁迅加起来还要多,绝对堪称中国第一背锅侠。

子曰:我不是针对谁,若论背黑锅,在座的各位都是弟弟。

01 寂寞的圣贤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史记·孔子世家》里,子贡对老师的描述是:温良恭俭让。

孔子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忍让,同时又庄严稳重。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家有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稍晚一些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早年西潮泛滥时,有种声音悄然兴起,说孔子只会讲仁义道德,不如毕达哥拉斯等人全面,是个“偏科生”。

这种论调不但别有用心,更违背了客观事实,很显然他们连君子六艺都不知道。

莫说孔子本人,仅他的弟子当中,精通“礼、乐、射、御、书、数”而学有所成的,就有70多位。

早在周王室时期,“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这六种技能,就已经成为官学的必修课。

六艺当中,礼排在首位,也就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

子曰:人如果不知礼,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排在礼之后的是乐,要求精通音律,再后面是射。

射包括五种技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除了对力量和准度的基本要求,还要掌握三箭联珠、四矢连贯等高阶技能才算达标。

然后是五御,即五种不同场合的驾车技术: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包括在曲折路面和闹市中对车辆的精确控制,以及仪仗演习和实战训练等内容,既细致又讲究。

第五是书,即书法、识字、书写、作文。

最后是术,要求深谙数理,并精通算术。

六艺可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学贯文理,经天纬地的人才。

六艺达标,才能算一名合格的君子。

孔子身高九尺,气宇轩昂,他克己复礼,琴弹得出神入化,箭射得百步穿杨,车驾得行云流水,《春秋》著成千古绝唱,气象易理了然于胸。

除此之外,孔子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旁通阴阳、胸怀文武、满腹经纶、悲天悯人,当时各国遇到疑难问题经常向孔子请教,就没有他解答不了的,是春秋时期先知般的存在。

其品德之高洁、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技能之全面,放眼同时期整个人类世界,都无人能出其右。

如此一位德及万世、名震千古的华夏人文共祖,在他们嘴里,居然还比不上古希腊那几个袒胸露乳、衣冠不整的农民。

这种数典忘祖的文盲,很显然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02 传统文化之殇

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自古传承至今,这种生命力和延续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但今天很多人谈到传统文化时,会感到有些迷茫,这是为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世界观、道德伦理观、以及个人修养、社会关系、经世治国、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

比如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世界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国家间的关系,是华夏正统,夷狄荒蛮。

道德标准,讲礼义廉耻;伦理关系,讲三纲五常;夫妻感情,讲举案齐眉;个人成长,讲格物致知;治理国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更迭过程中,传统文化早已经深刻融入了每一位华夏子民的血脉。

即便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也懂华夏文明的基本要义,比如孝敬父母,比如艰苦奋斗,比如与人为善,比如正大光明。

中华民族,是奋发图强,勤劳善良的民族!

华夏文明,是雄健阳刚、雍容大气的文明!

倘若全世界都能理解华夏文明中“天下大同”的含义,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宗教战争。

什么是“大同”?

大同是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的最终归途,即人人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

孔子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底框。

我们为何丢弃了传统文化?

近代中国,由于错过了工业革命的风口,导致在历史上领先了2000多年的华夏帝国,沦落成被动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那些思想前进、见识过西方科技的爱国志士,本着破旧除新、维新救国的目的,将本土文化一揽子全盘否定了。

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开创新时代,矫枉过正可以理解,所谓不破不立。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重创了本土文化的根基和精华。

比如四书五经,作为古代中国的宪法精神和文化基石,在五四运动中被全盘否定,一脚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这是对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巨大误伤。

就好比你不能因为故宫是封建社会建筑,就说它一无是处,要把它拆掉一个道理。

以前我读《论语》、《大学》的时候也没啥感觉,等后来去西方游学,真正静下心对比东西方文明之差异时,才体会到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是多么伟岸、深邃、包容、和博大。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今天,有多少人读过《论语》?

就算读过,大多也是宋朝之后的注释版,那还不如不读。

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被后世曲解得太多,尤其是宋儒以后。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评选头号背锅侠,那这个人一定是孔子。

03 千古背锅侠

如今一提孔子,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愚忠、说教、刻板、迂腐。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先秦儒学被后世曲解得太离谱所致。

自宋儒开始,孔子的思想被拆解成僵化的教条,理论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令孔子蒙受了太多不白之冤。

南怀瑾对此说的比较形象,他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打得很冤枉,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店,本来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再加上底下一些伙计如曾子、子思、荀子等。老板卖的东西原本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下来被后人加了水,变质了。

对孔子的曲解,尤以宋儒的理学家为代表,被这么一改,令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蒙上了一层非常浓厚的阴影,因此后人才要推倒孔孟。

我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其实宋儒也有被后世曲解的成分,比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原本是指革除淫欲、私欲、和贪欲,却被后人断章取义,抨击成禁锢人性自由。

宋儒对孔子本就已经曲解,后人对宋儒又进一步曲解,导致原本端庄大气的孔孟思想,最终被扭曲成了鲁迅口中“吃人的礼教”。

这是孔子的过错吗?不,这只是孔子的锅。

身为圣贤,孔子的思想绝对不是反人性的。

比如《论语》中的“贤贤易色”,这里的色本意是指态度,指如果看到一个学问修养很好的人,就应肃然起敬。

但到了宋儒那里,就给解释成“为了做学问,老婆都要丢下。”

孔子曾在《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怎么可能违背人情,让人不近女色甚至丢下老婆呢?

何况“贤贤易色”也不是孔子所说,而是他的学生子夏说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里的“事君能致其身”,也成了打倒孔家店的依据,理由是宣扬专制思想,但其实在中国古代,“君”并不是皇帝的专用词,而是指德高望重的长者。

子夏的本意是,你如果答应了一个人、一件事,就要讲究诚信,竭尽全力、从一而终。

子夏比孔子小44岁,孔子去世后,子夏在河东讲学,其思想启蒙了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知名学者,影响力很大。

学生尚且如此了不起,何况老师。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一个道德高尚、人品纯净、同时天性率真,而且还十分可爱的人。

04 率真可爱的孔子

关于孔子的率真和可爱,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次在郑国与弟子们走散,孤零零地站在城东门,一个当地人看到后,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个人,像条丧家狗一样落魄。”

子贡见面把这话如实告诉了孔子。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平时饱受学生们尊敬的师尊,听到这种侮辱之后应该恼羞成怒吧?

出乎所有人意料,孔子听后高兴地道:说我像条丧家狗,这形容真是对极了!

身处逆境而喜怒完全不受外在因素影响,这就是孔子的豁达气度和乐观精神。

我写这段的时候,脑海里想起了《大话西游》的结尾,周星驰看着远去至尊宝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说:我看他很像条狗耶。

那是一个寂寞的人,在做自我审视时的清醒,至尊宝是寂寞的,孔子也是寂寞的。

另一个故事就更加有趣了。

这次是在卫国,孔子当年虽然不得志,但却是春秋时期不折不扣的偶像级人物,而且粉丝基本都是各国国君、诸侯这个层次。

威灵公的夫人名字叫南子,是孔子的铁杆粉丝,听说偶像来了,很想瞻仰一下男神风采(或者蹭点热度),于是便派人去请孔子。

孔子再三推辞,最后不得已去见了南子夫人。

这件事有多轰动呢?

连司马迁都忍不住要八卦一番,居然在《史记》这么严肃的正史当中,专门为这次会面添了几笔特写。

作为一代文豪,太史公写得非常含蓄,但总感觉透着一丝若隐若现的暧昧。

说南子夫人在帷帐中等待,孔子到了以后,面朝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拜了两拜,还专门提到了南子夫人身上佩戴的玉器,在起身行礼时发出的叮当撞击声。

如果南子当真是为了蹭热度,那她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操作,因为本来绝无可能被后世记住的她,一举把自己的名字,混进了24史之首的《史记·孔子世家》。

更有趣的是接下来的情节。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老师跟女粉丝见面这件事非常不高兴。

子路是孔子三千弟子当中,军事才能最杰出的一位,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子路担任孔子的贴身侍卫,对孔子十分重要。

眼见爱徒不爽,孔子于是解释说:我原本不愿见她,但既然不得已去了,人家以礼相待,咱也总得向人家还礼。

子路听了以后,依然没有释怀。

孔子急了,竟然对天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一定会厌弃我!一定会厌弃我!

为了自证清白,孔子的举动令人忍俊不禁。

这就是孔子,一个既儒雅善良,又率真可爱的人。

05 伟大的境界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

在中国文化里,经学和历史是不分家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华夏文明的精髓。

过去2000多年里,中国的社会治理始终是儒道兼施、王霸并用。

盛世以儒家治国,乱世用道家拨乱反正,所谓盛世儒家乱世道家。

有人可能会疑惑:道家不是出世之学吗?

这又是对道家的理解不够了,道家源头黄老学派,是治国安邦之学,即便老庄思想,也对现实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道家的代表人物,如老子、太史儋等大多出自史官,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总结历史兴衰,以此研究得失成败,否则怎么会衍生出法家这种分支呢?

关于道家,我改日另行解析,今天只讨论孔子。

华夏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跟中国人的信仰有关。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种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就是文盲。

信仰不等于宗教,更不等于西方的一神教。

中国人信仰祖先,说到底就是中国信人不信神。

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宗教战争,就连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都没发生过宗教战争。

对比西方绵延千年、生灵涂炭的宗教战争,足以体现华夏文明的伟大。

这一点,要感谢孔子。

经世致用,是孔子最伟大的思想遗产之一。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敬天地而远鬼神。

这一句话,就将华夏文明的基调,定在了西方一神教永远都达不到的高度。

敬天地而远鬼神,是指我们对“天命”要保持敬畏,而对鬼神,敬而远之即可。

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我们既不愿搭理,又不想得罪,通常就会敬而远之。

孔子对待鬼神,跟对人的态度是一样的,这比西方高明太多。

在西方的一神教里,人是神的奴仆,比如某太民族,拼命跟神套近乎,强调他们跟神关系最铁,是凌驾于其他奴仆之上的奴仆管家,并以此深感自豪。

多么小家子气。

而在孔子眼里,人跟神直接就是平等的,人不需要跟神套近乎,保持距离,大家各自该干啥干啥就是。

多么伟大的境界。

仅凭这一点认知差异,孔子的境界,就比古希腊那些叫花子,和西方各路一神教的大佬们,不知要高多少个档次。

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格局如此恢弘,为人却十分谦虚,尤其是在求知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其实孔子请教过很多人,不是他们比孔子博学,而是孔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06 高山仰止

朱熹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一度狼狈落魄,这并不是说他没能力好好混,而是他为理想付出的代价,是他自己主动选择了这条路。

孔子出生在鲁国,是宋国圣人之后,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拥有宋国,却将君王之位让给了弟弟历公。

孔子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大司寇执掌刑罚,那可是国家的核心权力职务。

孔子还代理行使过宰相职务,代行相权三个月之后,鲁国就物价稳定、社会太平了。

鲁定公十年春天,齐国担心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强盛起来,就约鲁国国君在夹谷会面,想趁机加害鲁定公。

鲁定公毫无防备就想赴约,孔子敏锐地意识到了危险,提前做了武装准备,亲自陪伴同行。

到达目的地后,双方登上盟坛,齐国先后安排了两波不怀好意的歌舞和杂耍表演,均被孔子及时上前喝退,第二波更是被孔子当场据理力争,予以斩首。

在夹谷会盟中,孔子简直就是“蔺相如 关羽”的结合体,极大地震慑了齐国君臣,可谓力挽狂澜,防患于未然。

这种大智大勇之人,如果追求政治野心或荣华富贵,怎么可能会落魄?

春秋时期,全国人口一共不过几百万,而孔子门下足有三千弟子,且个个都是精英。

有子路这种军事专家,有子贡这种外交奇才,那可是一股相当大的势力,连楚昭王都羡慕不已。

孔子若想搞事情,简直再容易不过,但他没有。

随着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日渐强大,齐国的危机感也越来越强,于是便专门挑选了一大批美女和骏马进献给鲁君。

聪慧如孔子,自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但鲁国国君还是忍不住收下了,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后来,孔子发现天下之大,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承载他的政治理想。

于是他放弃了政治,专心讲学,与寂寞为伴。

孔子对后世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办教育的垄断,为普通人启智开悟。

寂寞,是孔子的宿命。

但伟大的思想,不会永世埋没,在孔子去世数百年之后,东方终于迎来了一个能够承载其理想的伟大帝国,大汉王朝。

当冰雪聪明的董仲舒,在历史的尘埃中翻出孔子的学说,庄严地呈现在刘彻面前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激动无比,如同看到了漫漫长夜中最耀眼的那第一束曙光。

只有最伟大的朝代、最伟大的帝国、最伟大的君王和子民,才配得上最伟大的思想。

强汉读懂了孔子的伟大。

汉武帝、董仲舒、司马迁们,都读懂了。

所以司马迁才会郑重地将孔子纳入了与世袭王侯同列的“世家”里面,这待遇在先秦思想家当中仅此一人。

在《史记》里,太史公用在孔子身上的笔墨,比给老子、韩非、孙子、吴起等人所著的列传加起来字数还要多,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伟大的人格,配得上伟大的评价。

对孔子,太史公给出了至高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儒学发扬光大,足足经历了500年,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大抵如此吧。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是我们在未来世界的“精神力”较量当中,最强有力的武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