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华 散文 老梁的故事
食堂厨师的位置,原来有两个正式编制,一位老师傅,一位中年师傅,他们带着几位临时工,负责给全校的师生做饭。或许是过去在苦日子里浸泡的时间久了,老师傅每天吃什么自己都不大讲究,给大伙做饭当然也就凑合。做的饭菜就那两样,菜说炖不炖说炒不炒,最后出锅了说不出是啥滋味儿,这样的菜大家不爱吃。那位中年师傅呢,本身就是个素食主义者,而且一点也不能吃咸、吃香、吃辣,给大家做的饭哪怕是份汤面,他自己吃前都要用水冲过好几遍,以淡化面条中的盐分和味道。这位师傅做出的饭菜口味寡淡,大家吃的时间长了,都产生了心理疲劳,不想吃,更别说喜欢。吃饭的问题关系到人们工作的劲头和状态。所以,大伙嘴上没说,心里却在默默叨念,盼望着这种状况能尽早发生改变,能早点吃上营养可口的菜和饭。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起,这种情况真的慢慢改变了。如春风融冰一样,随着社会上承包制的深入,土地承包了,企业承包了,工程承包了,政府机关陆续把一些原来掌控的事务也简政放权了。大家在观望:国家说承包制就是要在大众化产品和服务上取消政府垄断,取消经营上所有制的限制,引进市场竞争,一件事情谁有条件谁来做,谁有能力谁来做,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国家的事儿集体的事儿,个体可以承包,私营企业可以承包,甚至外国资本依法进入也是可以承包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体制变革,历史上前无古人,国际上也鲜有同行者。我们无任何先验的东西可循,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这种承包制对吗?它能成功吗?承包制能给大家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它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时我们的耳朵里充斥着不少简政放权的负面消息,整个社会也实际承受着改革所造成的阵痛与撕裂。学校班子权衡了利弊,最后还是决定把学校的食堂承包出去。食堂承包后大家的伙食会改善吗?由什么样的人来承包学校食堂?对承包人我们会放心吗?这些问题都是云遮雾罩的,大家也都在议论纷纷,有不少担心和不安压在心里头。毕竟人的本性是习惯安稳的,追求安全、规避风险是大多数人生活中排位靠前的基本需求。
新来的师傅是带着一家子来承包食堂的。师傅姓梁,安徽农村人,老家就在省会合肥附近。老梁当过兵,在部队的几年里都在炊事班中服役,据说有过硬的造厨能力。单位领导同意老梁来承包,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中了老梁当兵的历史。当兵的人吗,忠诚,能吃苦,懂规矩,守纪律,行动力强,团队意识和争先意识强烈。而我们是半军事化性质的单位,正需要有这样的素质。老梁呢,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当过兵,喜欢我们的氛围和环境,才下决心来这里干的吧!大家都这样猜着,推想着老梁来后的种种可能。
老梁四十多岁,中等个,匀称又挺拔的身材,白净脸,细眉细眼的。说话慢声细语,干活轻手轻脚,和他聊天,看他做事,你会莫名地感到轻松,就似在酷热的盛夏,你身旁悠悠吹过一阵清凉的风。可能是因为部队生活的历练,也许是性格天生使然,还或是囿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习惯。在我印象中,与本地酷爽冷冽的气候相搭,北方人天生说话嗓门就大,性情如火,喜欢热烈激昂的情绪和氛围。而梁师傅的家在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温润的气候条件蕴育着与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梁师傅话不多,声不高,为人处事含蓄谦和。但思想深处却如一汪山泉,丰盈饱满,非必要时隐而不发。看到有文章从另一方面去分析安徽人的气质特性,认为安徽自古天灾战乱每每不断,因此成就了安徽人刚毅隐忍、刚柔并济的性格。这话说得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中人们文化上的差异,影响它们的因素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总之一接触,我们就对梁师傅有了一个好印象:这是个做事稳重,头脑清晰,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值得把食堂的事儿托付给他。老梁的媳妇,有张胖胖圆圆的脸,脸颊红红的,能干好动,一刻不停地在食堂中忙碌着。老梁的儿子二十来岁,很文静也很能吃苦,帮他爸爸一起打理食堂。女儿来时是上初中,毕业后也帮着爸爸在食堂里干活。还有老梁从家乡带出来的亲戚老乡。这一支大大小小十来人的打工队伍,他们在学校闲置的平房里驻扎下来,起早贪晚、勤奋敬业地为师生们服务着,高峰时候一天要担负起四五百人的用餐任务。
梁师傅干活手脚麻利,一件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很有逻辑。往往是不声不响麻手利脚把事情处理好了,而腰上的围裙,胳膊上的套袖,都保持着刚穿戴时的整齐洁净。很快食堂就有了新面貌。墙壁粉刷了,窗户擦亮了,厨房里添置了必要的设备,餐厅全部换上了新桌椅。桌面上平铺着雪白的桌布。桌子上摆放着酱、醋调料瓶。重口味的人随时可以向梁师傅要上几瓣大蒜、一段大葱,再来几颗香醋泡椒,吃几口,能让自己酸爽火辣到不行。午餐至少四个菜,每天不重样。在师生们进食堂时,饭、菜、汤盆已经整整齐齐地盛好摆上桌了,热呼呼香喷喷的,瞬间就激活你深层的嗅觉和味蕾。在这里,早餐既可以吃到西式的牛奶面包,又可以享用中式的豆浆油条、煮蛋小菜、米粥、馒头、烙饼。每天午餐都会有一份炖鱼或是炖肉,量大份足,还有不同的炒肉、炒蛋,或是蒸菜,任你吃饱吃好。餐后有黄瓜萝卜或桔子苹果,夏秋时还有汁多味美的西瓜、哈蜜瓜为你去暑解馋。晚餐的菜品也有两三样,充分保证了大家每天的各种营养需求。大伙感觉着梁师傅做出的饭菜花样多、味道好,而且比自己做更加物美价廉,于是每每吃饭的时候,大小食堂人员满满,座无虚席。我很喜欢吃梁师傅做的梅菜扣肉,五花三层的肉块经过煮炸切蒸,做好的肉片色泽红亮,香烂不腻,再加上打底的鲜美可口的梅菜,每一箸都会是满满的享受。我还喜欢梁师傅做的香菇酿肉,十字花刀切好的香菇盖儿,倒着放入笼屉,填满五花肉馅,起火蒸熟装盘,再淋上特制的酱汁儿,香味浓郁,很开胃口。特别是恰逢新年会餐或进修班结业,梁师傅会带领他的团队,为大家烹制出一桌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而此时此刻,师生们会放松身心美美地享用这些大餐,用美食和欢娱去化解时光中累积起的疲惫与辛劳。当一切安排就序,大家都坐下就餐时,梁师傅就靠墙或坐或立,神色自若地看着大家吃饭聊天。看得出,这时候梁师傅的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他是这波热浪的组织者、实施者,现在又是旁观者,他很享受这个真实、热闹且又温馨有序的团聚过程。
我们单位的性质是半军事化的,老师们要定期值班,上面有任务时,还要按照市局统一部署,随时拉出队伍、迅速出警。每到这时候,梁师傅都会镇静麻利地为大家准备好各项餐饮,保证大家执行任务时有吃有喝。一次有个被刑拘的犯罪嫌疑人在郊外指认现场时意外出逃,全局人马都派下去,在东郊的一大片村庄和农田撒网抓捕。出警前梁师傅父子俩默默往警车上搬上了瓶装水、面包、火腿肠,放上湿巾,又放上了一大袋洗净的青脆黄瓜,想得可谓细致、周到。或许在部队时,梁师傅也经常为战友们做这样的出征准备吧。现在他做着这一切,处处凸显着处乱不惊和分寸感,该自己做好的事儿坚决做好,不该自己掺和的事情绝不干预,体现了良好的军人素质。也许正因为这个,梁师傅在学校里口碑特别好,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肯定。学校和他签定了稳定的食堂承包合同,而年终岁尾大伙三五个朋友小聚,也会再叫上梁师傅,一起去校外饭店热闹团聚。梁师傅的儿子结婚,好多老师都送去了贺礼。俨然梁师傅已经和大家融为一体,彼此相互尊重,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我和梁师傅的交集,一是学校值夜班,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时候吃上一顿热乎乎有营养的饭菜,全身上下都觉得有劲、温暖。梁师傅往往会陪在旁边,和你拉家常聊天,给人很安心、舒心的感觉。二是学校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奥运场馆,参观结束后还有时间可以自行安排,我和一位同事搭伴要去市内逛逛。临动身时,办公室打字的临时工小魏带着老梁的女儿,执意要和我们一起走。带上两个小姑娘会影响我们的行程,但她们是孩子,我们没理由拒绝。于是带她们一起转,一起玩,一起乘车,请她们一起吃饭,最后在规定时间内带她们一起安全返回集合地点。因为这事儿,老梁很感谢我们,还特地为我俩每人买了一包香蕉。老梁的女儿以后见面也特别亲,喊我阿姨。想到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人家就记住了你的好,向你回聩着温暖和感激,这件事儿是不是做得很值?不过这样说话有点功利了。其实至圣先师孔子早就说过: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勇。如果你要提升自己,注重自己的修身,那帮助别人的同时,不仅你自身的道德品质会日臻完善,而且帮助别人的过程也会幸福快乐着自己。
这就是老梁的故事了,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身处这个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体制创新和人员流动,我们很可能不会遇见老梁,不会吃到老梁做出的可口饭菜,不会享受到老梁承包食堂给员工们带来的诸多温馨、便利和服务。改革是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是让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紧密地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入追求相统一。改革不是否定,而是涅槃式的重生。所以,敞开胸怀拥抱这样的改革吧!前路漫漫,途中难免有荊棘和乌云,但更多的是美丽的鲜花与高远的蓝天。在新时期,深入推行改革,消除落后、保守、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不科学体制、习惯、做法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出现失误,但更多的是前进,是提升。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持改革让最大多数的百姓受益,勇敢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这样的改革道路,让我们勇敢地一直向前走!而我们和老梁,与神州大地上亿万万劳动者、建设者一样,都携手在这条道路上执着地寻路与垦荒。
注:本文所用照片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可及时联系撤回。
作者简介
黄淑华,女,河北丰润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退休后曾在唐山市公安局《老公安》报担任责任编辑。现为唐山市作协会员,有散文在《唐山文学》发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王翠红 杨晓健 张玉红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