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华 散文 老梁的故事

食堂厨师的位置,原来有两个正式编制,一位老师傅,一位中年师傅,他们带着几位临时工,负责给全校的师生做饭。或许是过去在苦日子里浸泡的时间久了,老师傅每天吃什么自己都不大讲究,给大伙做饭当然也就凑合。做的饭菜就那两样,菜说炖不炖说炒不炒,最后出锅了说不出是啥滋味儿,这样的菜大家不爱吃。那位中年师傅呢,本身就是个素食主义者,而且一点也不能吃咸、吃香、吃辣,给大家做的饭哪怕是份汤面,他自己吃前都要用水冲过好几遍,以淡化面条中的盐分和味道。这位师傅做出的饭菜口味寡淡,大家吃的时间长了,都产生了心理疲劳,不想吃,更别说喜欢。吃饭的问题关系到人们工作的劲头和状态。所以,大伙嘴上没说,心里却在默默叨念,盼望着这种状况能尽早发生改变,能早点吃上营养可口的菜和饭。

大概是从那个时候起,这种情况真的慢慢改变了。如春风融冰一样,随着社会上承包制的深入,土地承包了,企业承包了,工程承包了,政府机关陆续把一些原来掌控的事务也简政放权了。大家在观望:国家说承包制就是要在大众化产品和服务上取消政府垄断,取消经营上所有制的限制,引进市场竞争,一件事情谁有条件谁来做,谁有能力谁来做,最大限度地调动经济主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国家的事儿集体的事儿,个体可以承包,私营企业可以承包,甚至外国资本依法进入也是可以承包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体制变革,历史上前无古人,国际上也鲜有同行者。我们无任何先验的东西可循,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这种承包制对吗?它能成功吗?承包制能给大家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它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时我们的耳朵里充斥着不少简政放权的负面消息,整个社会也实际承受着改革所造成的阵痛与撕裂。学校班子权衡了利弊,最后还是决定把学校的食堂承包出去。食堂承包后大家的伙食会改善吗?由什么样的人来承包学校食堂?对承包人我们会放心吗?这些问题都是云遮雾罩的,大家也都在议论纷纷,有不少担心和不安压在心里头。毕竟人的本性是习惯安稳的,追求安全、规避风险是大多数人生活中排位靠前的基本需求。

新来的师傅是带着一家子来承包食堂的。师傅姓梁,安徽农村人,老家就在省会合肥附近。老梁当过兵,在部队的几年里都在炊事班中服役,据说有过硬的造厨能力。单位领导同意老梁来承包,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中了老梁当兵的历史。当兵的人吗,忠诚,能吃苦,懂规矩,守纪律,行动力强,团队意识和争先意识强烈。而我们是半军事化性质的单位,正需要有这样的素质。老梁呢,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当过兵,喜欢我们的氛围和环境,才下决心来这里干的吧!大家都这样猜着,推想着老梁来后的种种可能。

老梁四十多岁,中等个,匀称又挺拔的身材,白净脸,细眉细眼的。说话慢声细语,干活轻手轻脚,和他聊天,看他做事,你会莫名地感到轻松,就似在酷热的盛夏,你身旁悠悠吹过一阵清凉的风。可能是因为部队生活的历练,也许是性格天生使然,还或是囿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习惯。在我印象中,与本地酷爽冷冽的气候相搭,北方人天生说话嗓门就大,性情如火,喜欢热烈激昂的情绪和氛围。而梁师傅的家在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温润的气候条件蕴育着与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梁师傅话不多,声不高,为人处事含蓄谦和。但思想深处却如一汪山泉,丰盈饱满,非必要时隐而不发。看到有文章从另一方面去分析安徽人的气质特性,认为安徽自古天灾战乱每每不断,因此成就了安徽人刚毅隐忍、刚柔并济的性格。这话说得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中人们文化上的差异,影响它们的因素许许多多,形形色色。总之一接触,我们就对梁师傅有了一个好印象:这是个做事稳重,头脑清晰,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值得把食堂的事儿托付给他。老梁的媳妇,有张胖胖圆圆的脸,脸颊红红的,能干好动,一刻不停地在食堂中忙碌着。老梁的儿子二十来岁,很文静也很能吃苦,帮他爸爸一起打理食堂。女儿来时是上初中,毕业后也帮着爸爸在食堂里干活。还有老梁从家乡带出来的亲戚老乡。这一支大大小小十来人的打工队伍,他们在学校闲置的平房里驻扎下来,起早贪晚、勤奋敬业地为师生们服务着,高峰时候一天要担负起四五百人的用餐任务。

梁师傅干活手脚麻利,一件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很有逻辑。往往是不声不响麻手利脚把事情处理好了,而腰上的围裙,胳膊上的套袖,都保持着刚穿戴时的整齐洁净。很快食堂就有了新面貌。墙壁粉刷了,窗户擦亮了,厨房里添置了必要的设备,餐厅全部换上了新桌椅。桌面上平铺着雪白的桌布。桌子上摆放着酱、醋调料瓶。重口味的人随时可以向梁师傅要上几瓣大蒜、一段大葱,再来几颗香醋泡椒,吃几口,能让自己酸爽火辣到不行。午餐至少四个菜,每天不重样。在师生们进食堂时,饭、菜、汤盆已经整整齐齐地盛好摆上桌了,热呼呼香喷喷的,瞬间就激活你深层的嗅觉和味蕾。在这里,早餐既可以吃到西式的牛奶面包,又可以享用中式的豆浆油条、煮蛋小菜、米粥、馒头、烙饼。每天午餐都会有一份炖鱼或是炖肉,量大份足,还有不同的炒肉、炒蛋,或是蒸菜,任你吃饱吃好。餐后有黄瓜萝卜或桔子苹果,夏秋时还有汁多味美的西瓜、哈蜜瓜为你去暑解馋。晚餐的菜品也有两三样,充分保证了大家每天的各种营养需求。大伙感觉着梁师傅做出的饭菜花样多、味道好,而且比自己做更加物美价廉,于是每每吃饭的时候,大小食堂人员满满,座无虚席。我很喜欢吃梁师傅做的梅菜扣肉,五花三层的肉块经过煮炸切蒸,做好的肉片色泽红亮,香烂不腻,再加上打底的鲜美可口的梅菜,每一箸都会是满满的享受。我还喜欢梁师傅做的香菇酿肉,十字花刀切好的香菇盖儿,倒着放入笼屉,填满五花肉馅,起火蒸熟装盘,再淋上特制的酱汁儿,香味浓郁,很开胃口。特别是恰逢新年会餐或进修班结业,梁师傅会带领他的团队,为大家烹制出一桌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而此时此刻,师生们会放松身心美美地享用这些大餐,用美食和欢娱去化解时光中累积起的疲惫与辛劳。当一切安排就序,大家都坐下就餐时,梁师傅就靠墙或坐或立,神色自若地看着大家吃饭聊天。看得出,这时候梁师傅的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他是这波热浪的组织者、实施者,现在又是旁观者,他很享受这个真实、热闹且又温馨有序的团聚过程。

我们单位的性质是半军事化的,老师们要定期值班,上面有任务时,还要按照市局统一部署,随时拉出队伍、迅速出警。每到这时候,梁师傅都会镇静麻利地为大家准备好各项餐饮,保证大家执行任务时有吃有喝。一次有个被刑拘的犯罪嫌疑人在郊外指认现场时意外出逃,全局人马都派下去,在东郊的一大片村庄和农田撒网抓捕。出警前梁师傅父子俩默默往警车上搬上了瓶装水、面包、火腿肠,放上湿巾,又放上了一大袋洗净的青脆黄瓜,想得可谓细致、周到。或许在部队时,梁师傅也经常为战友们做这样的出征准备吧。现在他做着这一切,处处凸显着处乱不惊和分寸感,该自己做好的事儿坚决做好,不该自己掺和的事情绝不干预,体现了良好的军人素质。也许正因为这个,梁师傅在学校里口碑特别好,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一致肯定。学校和他签定了稳定的食堂承包合同,而年终岁尾大伙三五个朋友小聚,也会再叫上梁师傅,一起去校外饭店热闹团聚。梁师傅的儿子结婚,好多老师都送去了贺礼。俨然梁师傅已经和大家融为一体,彼此相互尊重,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我和梁师傅的交集,一是学校值夜班,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时候吃上一顿热乎乎有营养的饭菜,全身上下都觉得有劲、温暖。梁师傅往往会陪在旁边,和你拉家常聊天,给人很安心、舒心的感觉。二是学校组织教职工去北京参观奥运场馆,参观结束后还有时间可以自行安排,我和一位同事搭伴要去市内逛逛。临动身时,办公室打字的临时工小魏带着老梁的女儿,执意要和我们一起走。带上两个小姑娘会影响我们的行程,但她们是孩子,我们没理由拒绝。于是带她们一起转,一起玩,一起乘车,请她们一起吃饭,最后在规定时间内带她们一起安全返回集合地点。因为这事儿,老梁很感谢我们,还特地为我俩每人买了一包香蕉。老梁的女儿以后见面也特别亲,喊我阿姨。想到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人家就记住了你的好,向你回聩着温暖和感激,这件事儿是不是做得很值?不过这样说话有点功利了。其实至圣先师孔子早就说过: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勇。如果你要提升自己,注重自己的修身,那帮助别人的同时,不仅你自身的道德品质会日臻完善,而且帮助别人的过程也会幸福快乐着自己。

这就是老梁的故事了,也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身处这个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体制创新和人员流动,我们很可能不会遇见老梁,不会吃到老梁做出的可口饭菜,不会享受到老梁承包食堂给员工们带来的诸多温馨、便利和服务。改革是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得更快、更好、更强,是让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紧密地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入追求相统一。改革不是否定,而是涅槃式的重生。所以,敞开胸怀拥抱这样的改革吧!前路漫漫,途中难免有荊棘和乌云,但更多的是美丽的鲜花与高远的蓝天。在新时期,深入推行改革,消除落后、保守、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不科学体制、习惯、做法的过程中,每走一步都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出现失误,但更多的是前进,是提升。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持改革让最大多数的百姓受益,勇敢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这样的改革道路,让我们勇敢地一直向前走!而我们和老梁,与神州大地上亿万万劳动者、建设者一样,都携手在这条道路上执着地寻路与垦荒。

注:本文所用照片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可及时联系撤回。

作者简介

黄淑华,女,河北丰润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退休后曾在唐山市公安局《老公安》报担任责任编辑。现为唐山市作协会员,有散文在《唐山文学》发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  篱  王立新  马 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王翠红  杨晓健  张玉红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0)

相关推荐

  • 食堂江湖风云之一:“第九大菜系”食堂菜系有时候比酒楼菜更诱惑

    读过大学的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校园的时候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各种挑剔不满意,但是毕业出了校门又会对学校食堂的饭菜时不时产生一种怀念之情. 食堂菜,因为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食客多,而被大家戏称为& ...

  • 食堂江湖风云之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食堂,是指设于机关.学校.厂矿等企事业单位,供应其内部职工.学生等人群集中就餐的场所. 广泛认为它起源于一九五八年,后来就流传在机关单位学校内部,一直保留了下来.几十年过去了,它也成了餐饮行业里独树一 ...

  • 黄淑华 散文 爱“折腾”的父亲

    想到了父亲的好多事,用一个词来形容,想来想去,还是用爱"折腾"来表达吧.对,我的父亲爱"折腾". 唐山刚解放时,父亲就来到了唐山钢厂的炼钢车间,做了一名技术工人 ...

  • 【华阴老腔一声喊】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亲唱不尽,故事说不

    【华阴老腔一声喊】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亲唱不尽,故事说不

  • 张瑞华 散文 ​鸿篇巨著的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文/张瑞华 我喜欢写文字,但是,报告文学这个体裁却从未接触过.能通过唐山市的文联大讲堂,和各县.市.区的文联主席.作协领导们一起,聆听著名作家王立新对其最新报告文学<海鸥飞不到的城市>谈创 ...

  • 梁立华 :关于奶奶的故事

    谁不曾在心力交瘁后想起一些往事? 人这辈子,最怕突然读懂一个人 转眼间年过不惑,经历一番心力交瘁的折腾和煎熬后,转而试着放下,内求于心,读几本书.不知为什么,这期间竟常常想起我奶奶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 ...

  • 散文天地 · 护工老梁‖总第1034期

    护工老梁 文/周脉明(黑龙江) 那天上午不到十点,我搀着病情加剧的岳父,从门诊室出来,在护士的引导下来到住院部四楼,轻轻地推开410病房门,一股浓浓的大便的臭味熏得护士和我等赶紧用一只手紧紧地捂住鼻子 ...

  • 散文天地 | 梁征:那些年,我们听过的经典老歌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经典老歌 文 | 梁征 喜欢听一首歌,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好听,而是人生的每一段时光,每一种情景,每一个故事,总有一首歌曲能够让你在那段时间的情感,顷刻间释放,甚至让你情不自禁爱上回忆.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许飞原创散文《老狗的故事》

    6月中旬,我们全家回老家刘庄探亲,见到拴了八年的狗,被放了出来,妻儿先下车,我在车上对他们急说"小心狗咬人",妻子说"咱们回家多少次了,狗早已当成自己人了".果 ...

  • 散文||老谭故事之校长

    老谭故事之校长 王亚兵||江苏 吴越之地,幸得老友.与谭先生把酒言欢说故事,老谭给我说他小时候的事儿,说到动情处,嘴角泛起唾沫.讲到深处,眼角放光. 老校长,我有点不喜欢他,因为他拧着我两个耳朵把我拎 ...

  • 探索华州:瓜坡故城村马峪河老桥的故事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古桥佚事 --故城村跨马峪河老桥的故事 作者:李吉超 祠堂初小 马峪-马峪河,是陕西境内秦岭山脉北麓东部看似不起眼山河体系组成部分.马峪的沟沟岔岔里涓涓清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