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思考,
情感的信封关注2021-04-25 14:47 指南针疯了!原1580元炒股软件,佛山股民可免费领! 妙有绿光水平仪激光2线3线5线平水仪高精度红外线自动打线投线仪 一般白酒的保质期是多久?存放了10年的还能喝吗?看完涨知识了!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思考张北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0级博:£研究生)摘要:寒热错杂证是临床中常见的复杂证候,特别是在慢性病和疑难病症中更多见,包括表里寒热错杂证、上下寒热错杂证、中焦寒热错杂证,病情难以把握,治疗棘手。《伤寒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治疗寒热错杂证效验的方剂,笔者认为深入理解该证的病机特点,借鉴经方寒热并用、巧妙配伍和应用的思路,对于提高中医治疗复杂疾病寒热错杂证的疗效大有裨益。关键词:寒热错杂;寒热并用;经方思路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它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的结果,属于《灵枢?根结》所说的“阴阳相错”。“寒热错杂”一词,原本用于对《伤寒论》诸痞证的病机概括,主要是以方测证归纳而来,但古今医家的著述都显示,寒热并存的病机广泛地存在于诸多病证的发展过程中。临床中各种慢性病、疑难病久治不愈常出现寒热错杂证,包括表里寒热错杂证、上下寒热错杂证、中焦寒热错杂证等,病情复杂,治疗棘手。l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早在《内经》中就有寒热错杂相关症状的简要记述,如“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直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出现,才对寒热错杂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药,如桅予干姜汤证、半夏泻心汤证、乌梅丸证等。若秋曾以《伤寒论》中治疗寒热错杂证的10个经方为基础,博采历代医家用此类方所取得的验方效案,以统计学方法为主,系统分析了寒热错杂证的证候特点。基于《伤寒论》原文、历代医著和现代杂志发表的寒热错杂证证治验案中的症状、体征分析显示:寒热错杂证是以脾胃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所派生出的一类证候群,并与肝的疏泄功能紊乱有重要关系;寒热错杂证一般是从性质互逆症状的并见为着眼点进行确诊的。其主要证候表现多以自觉症状为主,如四肢厥冷、腹痛、心下痞,很难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判定这个复杂的病证。其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闷、四肢厥逆、脐腹动悸、久利及大便异常为其特征性症状,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脉弦为其常见的舌脉特征。上述结论揭示了寒热错杂证的规律性特征,具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临床实际中,疾病的表现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疑难病久治不愈,要远远超出以上所列症状特征,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寒热错杂特征,而投以寒热并用之剂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说明寒热错杂证多有病程较长的特点。2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寒热错杂证的形成,必有寒热之邪并存于体内。邪之所至,一由外感,一由内生,具体来讲不仅与外界环境、自身体质有关,还与脏腑功能失调、误治、失治有关。病机总属寒热错杂,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实夹杂。4272.1脏腑生理病理因素寒与热作为中医辨证的纲领,其实质是阴阳失调在病证属性上的反映。从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来看,其形成与脾胃关系最密切。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若脾虚清阳不升,温煦失职则生内寒,若湿困脾阳,脾阳受损则虚寒内生,中焦虚寒,所谓“虚则太阴”,若脾阳虚损伤及肾阳,则引起下焦虚寒,所以脾虚是引起寒证的主要病理基础。胃主通降,喜润恶燥,胃气易于壅滞,郁而化热,所谓“实则阳明”,若胃火上炎则波及上焦,所以胃气壅滞是引起热证的主要病理基础。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升降相因、纳运相协,燥湿相济,脾胃同病常出现寒热错杂证,若病情进展,极易形成上热下寒证。2.2邪气与体质因素从中医学发病观点来看,疾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正邪斗争,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是机体由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盛衰偏颇而表现出来的素质特征,代表着正气。素体阳盛者,若外感寒邪,易入里化热,如大青龙汤证,或过食生冷,伤及脾阳等均可形成寒热错杂证:素体虚寒者,若复感外热或过食辛辣之品也可导致寒热错杂证;久病体衰者,脏腑阴阳失衡,或阴盛格阳,形成真寒假热证,或阳盛格阴,形成真热假寒证。由此可见,患者体质的偏颇在寒热错杂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2.3误治、失治因素患病之初,多数患者病情简单,或为寒证,或为热证,或为实证,或为虚证,一旦误治、失治,疾病迁延不愈,则易形成寒热错杂证,虚实夹杂证。如本为实热证,治疗时过用寒凉之药,不但不能使热邪尽除,反而伤及脏腑阳气而出现寒证,从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或病情复杂,多种疾病集于一身,治疗时不能全面考虑,顾此失彼,也容易导致病情变化形成寒热错杂证。所以对于误治、失治造成的久病不愈的疾病应考虑其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3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寒热错杂证寒邪与热邪共存于一体,病情复杂,单纯治疗寒证或热证往往难以取效,仲景《伤寒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治疗寒热错杂证效验的经方,并在后世的临床中广泛应用。现将常用的经方总结如下:3.1表里寒热错杂证表里寒热错杂证,包括机体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和表有热,里有寒的证候。如《伤寒论》中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大青龙汤证,均为表寒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是表寒重里热轻之轻证,其方为桂枝汤与越婢汤2:1用量的合方,为表里双解轻剂,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外散表寒,用越婢汤取其辛凉之性,宣泄在里之郁热;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重里热轻之重证,方中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加辛甘寒之石膏,以清郁闭之热,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两者均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以散表寒,以石膏等辛寒之品清里热,寒热并用,表里双解。另外,阳盛格阴之表寒里热证和阴盛格阳之表热里寒证,因其不具备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在此不作阐述。3.2上下寒热错杂证上下寒热错杂证,包括上有热,下有寒和上有寒,下有热的证候。从《伤寒论》的方证分析看,临床中以上热下寒证多见。如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乌梅丸证等。栀428予干姜汤证以苦寒之栀子清胸膈之郁热以除烦,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焦之阳而散寒:黄连汤证以苦寒之黄连清在上之热,以辛热之干姜温在下之寒,辛开苦降,复中焦升降之机,半夏降逆和胃止呕,桂枝通阳散寒∥交通上下寒热阴阳,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中;干姜黄芩黄连人生汤证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泄降胃热,辛热之于姜通阳祛寒,甘温之人参补中益气,清上温下则呕利止;乌梅丸证重用酸性之乌梅,益阴柔肝,敛阴涩肠,以苦寒之黄连、黄柏泄热止呕,以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温阳散寒,以人参、当归补养气血,全方酸甘辛苦复法,温脏与清热并用。总而言之,此类方证均以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清在上之热,以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温在下之寒。3.3中焦寒热错杂证中焦寒热错杂证,主要指误治、失治使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寒热错杂于中的证候。《伤寒论》主要提到了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等。半夏泻心汤证以半夏、黄芩、黄连清胃热降逆止呕,佐以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健脾温中,使脾升胃降,中焦气机调畅,痞证自除;生姜泻心汤证重用辛温之生姜,开胃气,散水气,干姜温补中州,半夏、生姜、黄芩、黄连合用,辛开苦降以和胃气,干姜、人参、大枣、甘草温脾补虚以运四旁,脾升胃降,上下斡旋,其痞自消;甘草泻心汤证重用甘草以温中补脾,佐以干姜、人参、大枣则温脾散寒、补中益气,半夏降逆和胃止呕,黄芩、黄连清胃中邪热,诸药协和,使虚得以补,热得以清,寒得以温,脾胃升降之机复司。总而言之,此类方证主要采用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使中焦气机调畅,痞消邪除。4经方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启示“寒热错杂”一词源于经典,其经方应用验之于临床。在疾病错综复杂的今天,学经典,用经方,有必要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进行思考,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4.1慢性病、疑难重病当辨识是否有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从《伤寒论》寒热错杂方证的分布特点来看,主要属于太阳病变证和厥阴病,多由误治或病情迁延难愈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致病因素和影响疾病的因素日益增多,疾病谱逐渐扩大,对于各种慢性病和疑难重病,西医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根据古人的经验,中医治疗当考虑其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辩证施药或许可提高临床疗效。4.2治疗寒热错杂证当用寒热并用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亦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立法、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即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药以清热,用温热药以散寒。寒热错杂证是寒证与热证并存的证候,二者相互联系,单纯以寒药清热则助寒,单纯以热药散寒则助热,只有寒热并用才能使寒热之邪并除。“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功效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有“取性取用”、“舍性取用”、“舍用取性”三种表现形式。因“舍性取用”和“舍用取性”的配伍形式,只针对单一的寒或热病机,所以治疗寒热错杂证当选用既取其性,又取其用的配伍形式,使寒热药物的性味和功效都能发挥。4.3寒热并用药效发挥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寒性药和热性药是性味、功用完全相反的两类药,将其集于一方之中,其药效能否抵消昵?陆429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