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连环画,你还记得多少?
这个时候再回首前尘岁月,其实都是一地鸡毛。
图片性生活中女人最喜欢什么姿势?
图片点击这里看一看!
余生也晚,古人“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的经历倒是没有的;但若要说自己怎么就喜欢上了看书,理由却说不上来。这里有一种“偏偏喜欢你”般的情愫,不可理喻且不可言喻。
在我六七岁时,我便迷上了看连环画——川人谓之“画本”,北方人谓之“小人书”。父亲在外服役,我们作为随军家属,跟他辗转于川、鄂、鲁三省。三十多年前,这种小人书是可以一本一本租着来看的。这在当时,是作为一门生意来经营的。老板先买来各种小人书,然后再在街面上一本一本地将书平放于地面,在其侧放些小凳之类,或者干脆没有什么小凳。阅读者们先从其摆放着的连环画中选出自己想看的,然后交上一分钱或二分钱不等的租金,或坐在凳子上,或蹲于地上看完。待你看完后,老板将你看完的小人书放回原处,便算是完成了这趟交易。
交易担保 阅史知事 赌王何鸿燊陪葬品那么昂贵,下葬时不怕被盗吗? 小程序
在我的幼年时光,小人书是我的最爱之一。要想看的时候,便只有跑到场镇上去,即到前面所说的书摊去,一本接着一本地看。一毛钱,就基本上可以看个半天。我现在仍有印象的连环画有《三国演义》《林海雪原》《三毛流浪记》等等。特别是《三国演义》我对诸葛亮的风采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段时间,是专门寻找有诸葛亮故事的小人书看,而其他连环画的内容现在大多忘记了。
这么看着,时间长了,甚至后来与摆连环画摊子老板的儿子,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连环画迷成为了好朋友。记得有一次,老板临时外出,让他儿子子帮着看摊,我却让我的这个小朋友帮着我去买冰棍,条件是由我出两分钱也给他买一根,我则坐于小板凳上津津有味地看“画本”。哪知,老板很快返回了,见儿子没有守摊,老大不高兴。
由租着看开始,渐渐地我也开始买来看。父亲驻军曲阜,孔子故里。那时曲阜街上摆小人书的摊子很多,圣人故乡生意也做得活,对于摆在地上的小人书既可租又可折价卖,价格则全看品相。我当时好像看上一本《草原姐妹》,这名字不一定记得准确,反正是反映草原上与搞破坏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隐约记得书中的蒙古勇士们背着的枪很特别,前面装刺刀的位置,像是内陆用来薅草的呈“八”字状的东西。我既然看上了,便一定要让父亲买。哪知父亲觉得这画本没意思,愣是不给买。好说歹说不见效后,我只有使出倒地撒泼打滚这最后一招了,但终未能奏效。
我喜欢看小人书的爱好,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四五年级吧。这个时候,父亲已从部队转业回了老家。此时的我并无所谓“藏书”的想法,手上的小人书也是东一本西一本,丢三落四,班上的同学借着去看便沓无音讯也显得比较正常。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借来借去,也不知把它丢到哪去了。而由此发端,自个儿也渐渐有了看书的兴趣。那个时候看书、买书的唯一途径只有去国营新华书店这一途,而当时每逢过“六一”儿童节或者其他节庆日,新华书店必搞些“特价优惠”活动,即将店里的一些滞销书打对折销售。每每从县城的广播中听到这一好消息,我就会央求母亲拨付些钱,多为五角到一元钱不等。此时的书价原本就不高,一般多在一两角钱左右,如果打对折,甚至于低到几分钱一本。
这些书多为“文革”后期或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版的一些知识普及类图书。至今我仍记得我买过诸如《祖冲之》《徐光启》以及《上海的故事》等有些人文色彩的书。前两本主要介绍人物,颇为励志,两位古代科学家真是了不起,虽然当时并没有特别看懂,但对先贤还是很崇拜的。后一本是讲述上海历史风物的套书,有好几册。这套书讲述了上海开埠的历史,如租界的由来,富豪沙逊的崛起,上海通自来水的经过,以及“小刀会”的几次起义,“洋枪队”等等,我到现在还有印象。这样的书看得多了,我就渐渐对历史有了兴趣。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