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美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环、玉玦鉴赏
01 殷墟妇好墓 玉环
此件商代晚期玉环外径91.0毫米,内径57.2毫米,厚3.6-4.5毫米,重量为44.8克,静水密度为2.99克/立方厘米,未受沁部位硬度为6-6.5莫氏度。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可能是新疆料。
玉环呈淡黄色,有灰白色及褐色沁色,可见絮状物,微透光,表面残留有朱砂痕迹。玉环扁平,孔大而圆,周缘不甚规整。两面均刻同心圆周线三周,线条规整。《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妇好墓出土的实物中,肉好比例并不规则。此件器物,孔径超过全器的二分之一,器身呈细条圆圈状,宜称之为环,其用途当为礼器。
看妇好的美玉,不能只看其形其色,只看造型的别致和匠心的乖巧,那样就失去了欣赏古玉的真正乐趣,好比买椟还珠,买来盒子丢了明珠,本末倒置,真是要受古人嘲笑了。那么我们看这美玉到底要看什么呢?
其实不用故弄玄虚,简单说就是透物见人,透过古玉而见到古人,这是欣赏妇好玉的最终目的和高级趣味,也是一切古玉鉴赏的题中之意。倘若不能真正认识这个问题,就无法领会古玉之美的核心内涵,只把它当成时间久远的工艺品,实在可惜。
眼之所见,心之所及,玉的主人创造了玉,反过来,玉又是人的精神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延伸。在玉石的身上是人体的余温,玉的形状和用途寄托了人的思想和感情,玉身上的每一刀刻划都是意识的表达,出于人的审美,人的象征,人的实用,物就这样连接了人。然而接着走向纵深,古玉背后的阵容往往不是一个人,不是个体生命的诠释,而勾连到了集体生活的演绎。
通俗点说,透玉见人,还要见你来我往,见世事洞明,见家国天下。有时候,一枚小小的古玉恰恰是古老的社会制度的缩影,是文明形成早期社会关系的见证。说不定,哪块不起眼的玉里面,就记录着国家怎样形成、礼仪如何教化这样的大事。
02 殷墟妇好墓 玉玦
此件商代晚期玉玦外径38.7毫米,内径17.2毫米,玦口宽4.6毫米,厚4.7-5.0毫米,重量为12.9克,未受沁部位硬度为6-6.5莫氏度。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为较典型的岫岩料。
玉玦呈黄绿色,可见絮状物。半透光,局部有白色及土色沁。器形扁平,器身中间钻一孔,上大下小,未磨平。器身中间有一缺口,整器素面无纹。
这件玉玦尺寸非常小,用作耳饰真是不错。它的“家族势力”很庞大,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兴隆洼文化,有一个浩浩荡荡的玦类家族。圆环形有一缺口的玉器称作玦。玦这种器类在整个历史时期都非常常见,史前和先秦时代的墓葬中,玦常出现在墓主人的耳侧,它作耳饰的功能应该很明显,相当于最早的耳环。
后来和其他古老的器类一样,玦也被赋予了表达人心的内涵。古人相信玦代表决绝,代表杀伐果断,想象一下曲终人散、从此天涯各路的场景,一般女子会送给男子一块玉玦,“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君王也佩玦,象征绝不优柔寡断的领主风范。
兴隆洼文化出土玉玦
我国上古史中,玉玦制作和使用的一个高峰出现在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距今有 8000 余年,素面小玉玦出土量相当可观,有学者分析这与当时古人类的神话人体观和宗教祭祀观有关。耳朵是人体小宇宙的微缩标本,而玉是通灵的宝石,从玉玦出土的一些规律性中可以看出,在兴隆洼文化背后的史前社会,玉玦是为巫觋萨满之类的宗教权力的高级把控者所独享的特殊象征物。它的内涵深远,不只是饰品那么简单。
妇好墓出土这种单体素面的玉玦很少,有可能就来自北方更古老的时空里。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