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下肢关节肿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胡希恕讲座)
主治:关节疼痛;下肢关节肿痛。
《金匮要略》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麻黄二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胡希恕讲解]
“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尪羸”就是畸形和瘐,身体不是那麼匀称,它是有些地方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很厉害,“如脱”,它疼得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
“关眩短气”,这都是里有湿,有饮,有水肿。 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了,这个人头晕,
咱们有苓桂术甘汤,还得利尿。头晕,这个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於气往上冲,水携气一起往上冲,所以寒水在上,也即在胃,再有冲气,影响头脑,就头晕、头眩或者头沉,这都是水在心上,这就在胃。那麼同时有水,它也短气,它压迫横膈膜,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我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头,“气上冲心”。 “温温欲吐”,胃有水啊,它要吐的。 “温温欲吐”并未吐出来了,古人“温温”与“愠愠”通用。
“人不知面不愠”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就是恼怒、烦恼,我们现在说这个恶心,令人烦恼,就是这个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它就叫“温温欲吐”。 那麼我们根据上边讲的,这个方子治关节痛湿邪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他有桂枝芍药汤主之。那麼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这个脚特别肿,挺好使,这个我常用。 这里头饮也盛,水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脚气上冲这种情形,它有用的机会,主要是桂枝,它是治气上冲的。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附子二枚(炮)]。
我们临床上遇到恶心得厉害,多加生姜,后世称其散寒,其实不是,它是祛水气、降逆,所以生姜有这个作用。
这个方子仍然是桂枝汤化裁而来,去大枣,大枣有些壅满,这个地方它往上冲,甘药不要太多,所以把大枣去了。
另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用桂枝这个方子,主要目的加上麻、防祛外邪。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往上冲,不是光用麻黄剂,桂枝用量特别重,由於恶心得厉害,所加生姜加量。知母不但能够解烦,同时它能祛水,尤其是去下边的水,由於“独足肿大”,所以它搁上知母、附子、术,我们讲过了,它是祛湿解痹的,它能除皮肤外水气,那麼这个方子最常用啊,一方面能够解所谓风邪,同时偏於祛水气。
我们要是浮肿,祛水剂没有不用麻黄的。不用麻黄,无表证则已,有的话,更得搁麻黄。但是呢,一方面,搁知母,更能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常用,不一定得是关节都疼痛,如果下肢关节肿痛,这个也好使。
来自:逍遥帮主 > 《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