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用“麻黄”的思考与临床体会。通常来说...
心慌用“麻黄”的思考与临床体会。通常来说,治疗心慌不会用到麻黄。反而,治他病时用麻黄会担心引发心慌副作用。然而,临诊还是会碰到病人心慌却适用麻黄的时候。例,某男,心悸失眠半年,屡用益气补血,宁心安神之剂罔效。现频发心悸,动则甚,伴胸脘痞满,肢寒纳少,舌苔白腻,脉沉缓。方用麻黄半夏丸而愈。
此方出自《金匮》: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虽然病人同样主诉心悸,但此类心悸与常见病人心慌主诉并不同。并不是常见之虚证,应是水饮所致。属饮盛阳郁型心悸,患者多会兼有喘、呕等肺气闭郁,胃失和降的表现。曹颖甫先生在《金匮发微》中说:太阳寒水内陷,水气凌心则心下悸,此非可漫以镇心之治治也。皮毛不开,则水气之在表者不去。浊阴失降,则水气之在里者不除。半夏麻黄丸,用半夏以去水,麻黄以发汗,不治悸,悸当自定。
医学在发展,古人无从知道的事,如今我们搜索一下文献就能知道。如果废医验药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半夏有较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其煎剂对犬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有拮抗作用。所以此方能治心悸。但是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了麻黄中的麻黄碱会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β1使心率加快。那么,古人将麻黄与半夏同用,是画蛇添足吗?懂中医,并在临床践行者,显然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临床实际病例验证了古人这种治法的有效性。
是人都会犯错,出现认知偏差。用现代人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去评价古人的医学经验,可以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所以,我们比古人更聪明;所以,我们面对复杂人体时比古人的认知更深刻。这种结论科学吗?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坐下来,与古人一起测下智商,PK结果会如何?古人不懂什么麻黄碱、什么肾上腺素能神经β1,却已知道面对这样的病例应用麻黄时不宜煎剂而宜丸剂;若用煎剂宜少量且须配以甘草。而今天我们好似知道很多,但真的能清晰地解读“水气凌心”四个字的物质基础为何吗?《金匮》里提出“心胃同治”理论,读了点现代解剖学,所以这种理论就变成了应丢弃的玄学?与古人相比,谁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