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验案介绍
初诊:2012年09月13日。黄某,40岁。
主诉:阴道不规则出血10余年。
现病史:患者月经7天/35天,Lmp:8.30-9.7,量适中,色偏暗,血块(+),腰痛(+),9.9阴道不规则出血,咖啡色,自行艾灸治疗后9.11日血止。9.13复见少量出血,纳可,寐差,需服安眠药维持,耳鸣,二便调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既往史:否认其它病史。药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1-0-0-1(顺产)。
方药:温经汤 ,7剂。
二诊:10月12日。Lmp10.1-10.7,无痛经,自汗,口干,失眠,需服安眠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柏子仁20g,浮小麦30g,7剂
五倍子30g,研末,敷脐。
三诊:10月20日。盗汗止3天,寐较佳,动辄汗出,怕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生黄芪30g,酸枣仁20g
五倍子50g,外用。
四诊:10月27日。腰、背、膝酸,目酸,动辄多汗,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软,月经将近,夜寐明显增多。
七味都气丸+桑叶15g,龙齿30g,豆豉10g,醋30ml(冲),7剂。
五诊:11月7日。Lmp10.31-11.6,经期腰痛,动辄汗出,身冷,耳鸣,胃寒,下午饥饿感,要持续到进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桂枝加附子汤(淡附片10g)+龙骨、牡蛎各20g,鹿茸(调)2g,红参(调)10g,7剂。
六诊:11月14日。胃寒除,下午饥饿感消失,多汗,寐差,腰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鹿角胶(调冲)10g,柏子仁20g,龙齿20g,杜仲15g,7剂。
七诊:11月21日。多汗,寐差,多梦,身冷明显减轻,大便稍结。
红参(调)10g,茯苓10g,柏子仁30g,龙齿30g,磁石15g,浮小麦30g
鹿茸(调)2g,山萸肉15g,酸枣仁20g,7剂。
八诊:11月28日。汗出量明显减少,精神明显好转,寐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红参(调)10g,茯苓10g,柏子仁30g,紫石英30g,磁石15g,浮小麦30g
鹿茸(调)2g,半夏20g,酸枣仁20g,秫米30g,远志6g,石菖蒲6g,7剂。
九诊:12月7日,Lmp12.5,量中,无腰腹疼痛,头晕一周,血压110/85mmHg,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圣愈汤+肾草30g,阿胶(调冲)10g,天麻10g,荆芥10g,藁本10g,白芷10g,5剂。
按语:患者初诊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马老师辨证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予以“温经汤”治疗1周,后多次复诊,患者月经周期及经期转常。温经汤为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方剂,此方证系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故患者自行艾灸可以暂行止血,而患者病情日久,瘀血内结,阴血耗伤,虚热内生,寒热虚实错杂,非单纯艾灸治疗即能根除。温经汤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符合本证,疗效确切。
二、三诊:患者以自汗、恶风,失眠为主诉。马老师认为,此证为阴阳营卫不调,卫阳不足,阳不护外,阴不内守,阴津不能自藏而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汗多心伤,加之本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故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固涩安神治之。先后加上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养阴敛汗;生黄芪、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尤为特别的,马老根据《集灵方》记载的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治疗自汗、盗汗,多次验之临床,确实效果甚佳。
四诊:考虑患者已40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加上多年功血史,耗伤气血,月经将行时,气血下注冲任,精血更虚,肢体百骸失于濡养,出现腰、背、膝酸,目酸,而汗出仍存。故予以七味都气丸补肾益精,收敛止汗,加龙齿以增强收敛止汗功效。一味桑叶既能明目,又能敛汗,还能补肾止腰痛,一物而能多用,事半功倍。豆豉能发汗,亦可敛汗,醋味酸,二者配伍冲服,加强收敛止汗之功。
五诊:患者仍汗漏不止,又出现一派阳虚的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腰部和耳窍失养,故腰痛,耳鸣;阳虚则火不暖土,则胃寒。马老师调整,予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桂枝汤调和营卫不变,另加附子、鹿茸、红参益气温阳固脱,以防汗多元阳虚脱;加龙骨、牡蛎以固涩。鹿茸甘、咸、温,甘温补阳,甘咸滋肾,禀纯阳之性,具生发之气,能壮肾阳、益精血。《本草纲目》曰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六诊:患者症状减轻,考虑鹿茸温补之性峻猛,改同样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鹿角胶,但不如鹿茸之峻猛;加柏子仁、龙齿安神敛汗;杜仲补肾止腰痛。
七诊:汗症持续存在,汗为心之液,汗多心伤,“汗血同源”,加之本阴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而不寐;阴虚不能濡润大肠而大便干。当务之急需要止汗,再次予以红参、鹿茸温阳益气,复脉固脱;龙骨、磁石可镇摄浮阳,固护真阴,收敛固涩,安神定志;山萸肉、酸枣仁性酸涩,收敛止汗固脱;浮小麦敛汗;茯苓、柏子仁及酸枣仁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方中多药均有一药多用功效。
八诊:经上方治疗后,汗症明显减轻,继续原法治疗。但患者睡眠欠佳,加紫石英、远志、石菖蒲增强镇静安神功效;《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和胃化痰,秫米化浊,《灵枢·邪客》的半夏汤仅有这两味组成,是治疗失寐的良方。
九诊: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脑窍失养,故头晕,现正值经期,气血易耗,且经期脉络空虚,外邪易袭,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故风邪易致头痛。虚实夹杂,故扶正祛邪并用,补而不滞,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而不伤正。故予以圣愈汤及仙鹤草,阿胶补肾养血同时亦可止血,以防经期出血过多。荆芥、藁本及白芷祛风散寒治头痛,天麻治眩晕要药。
总结:纵观本病例,马老师对汗症在不断的尝试性用药治疗,最后发现红参、鹿茸配伍,用于阳虚卫外不固所致的汗漏不止,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