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拉车or抬头看路
低头拉车,也得抬头看路,
在中药行业,
低头拉车的太多了,
要怎样才能让大家时刻抬头看路呢?
假如我在显微岗,
我已经第100次将金银花打成粉末,
然后去寻找里面的腺毛,非腺毛,花粉粒。
但我仍然还要重复的不断的,
把这个结果报告打印出来。
事实上,
如果这个金银花喷含量了,
我的那些显微结构还是能找到。
如果这个金银花掺少量杂花了,
我的那些显微结构还是能找到。
重复的不仅仅是一个金银花,
重复的是千千万万的品种和工作人员。
按照药典要求重复的做实验报告,
我们不是在利用仪器,
而是在被仪器利用。
完全按照药典方法操作,
很多药材都能合格,但真合格吗?
很“聪明”的人,是可以控制含量的,
你想要什么值,我就能让它测出来是多少?
比如在药材表面加某些物质,
改变溶液的极性,提高提取效率。
比如改变分子的手性,
使成分转换成同分异构体,提高含量。
希望药典要求的报告模式,可以有所改革,
我们不要低头拉车似的实验报告,
我们要的是抬头看路似的实验报告。
如果我们那么多的人,都在看路,
整个行业会进步的非常快。
每一批货,总是能找到差异的。
如果我们的实验报告,
以差异对比的结果呈现。
这样经过反复探索几次,
大家就会对这个品种非常熟悉,
认识的高度,就会不断被刷新。
足够熟悉之后,
就可以避免被“聪明”的人,
耍的团团转,而毫不知情。
足够清晰之后,
就可以推动整个中医药行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可以去做差异分析,
但若是整个行业都在做,
人多力量大,
中医药行业的进步可以加快上千年。
我想要的实验报告不是药典的实验报告,
我想要的实验报告是这样的:
两个外观有肉眼可见的差异了,
在差异背后,他的理化数值是怎样的?
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常规木瓜的木瓜?
乍一看还可以,
细看会发现里面有些颜色深,有些颜色浅,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颜色差异?
那是不是说明他在新货里面掺了一些旧货呢?
在这种差异之下,
它的含量,它的其他理化指标有什么区别呢?
苦杏仁基源那么多,
含量的差异那么明显,
都能合格,但各种基源含量不同的苦杏仁,
最后有没有用到最适合的病人身上?
这三种杭菊为什么不一样,
供应商说是不同采收阶段导致的,
长到后面中间的盘子就小了。
供应商说是不同施肥方式导致的,
施有机肥花盘子就大,中间的管状花就多。
那么哪一种阶段的才是最适合药用的呢?
掺在三七里面的一些小三七,
是移栽时候不要的苗,
他们是真不能药用,还是可以药用的?
他们会不会比普通三七效果更好呢?
既然他们存在,
为什么不通过实验,给他们一个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上面这些应该研发去做,
但实际每天面对各种差异和问题的,
明明就是企业,
企业才是最直接面对问题的。
企业的研究结果,决定了是否放行?
放行与否,意味着广大消费者,
将要购买的产品是什么样的。
我不希望,
我的每一次做差异的请求,
让被药典要求下,
已经忙的团团转小伙伴们,
感觉雪上加霜,
我太忙了,
我不想检验你的那么多小样。
明明差异才应该是“主”的。
我还想知道:
他们有什么差异?
不同颜色的蒺藜子。
不同产地的姜黄:
剥皮与否的莲子:
变色与否的党参:
性别不同的海马:
开放程度不一的玫瑰花:
切片厚度不同的丹参:
山楂的边皮与中心片:
如果我去实验室工作,
我不敢相信自己检测的数据,
因为我不会按部就班的按照药典来。
我也不想相信别人的数据,
因为太按照药典来了。
我和姚明一起检测,
得到一个平均身高,
就算标准是180吧,定高点,
(226+158)/2=192
但是他可以打篮球,
我乒乓球都不会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