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屡试屡效方:小儿哮喘方5首】
小儿哮喘——小儿哮喘发作期方(马莲湘方)
【组成】 炒紫苏子、浙贝母、连钱草各9g,炒葶苈子、前胡、杏仁、橘红、瓜蒌皮各6g,竹沥半夏5g,炒莱菔子3g。
【功效主治】 小儿哮喘发作期。
【方解】 本方为马老师多年临床结晶,简而不烦,疗效也好,方中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药;前胡、杏仁,味苦能泄能降,助三子降气祛痰平喘,兼能疏表;浙贝母、竹沥半夏,味苦性偏寒助三子化痰止咳;瓜蒌皮,橘红行气宽胸化痰;连钱草味辛苦,性质和平,马老师常用于感冒、咳嗽多痰等证,可与解表药,清化热痰药,温化寒痰药等灵活配伍,起到解表祛痰止咳之效。
【加减】 本方降逆平喘,止咳化痰疗效显著。若偏于风寒者,去葶苈子加炙麻黄、桂枝各6g,竹沥半夏易姜半夏;偏于风热者,加桑叶、白菊各9g;若见烦躁、发热、舌红苔黄者,加大青叶9g,炒淡芩6g;无外感表证而咳喘剧烈者,加广地龙、五味子各6g;有过敏因素者,加钩藤、苦参各6g;若喘促渐平、咳嗽痰渐轻者,去葶苈子加紫菀、款冬花各9g,以善其后。
【验案】 张某,男,8个月。1979年10月25日初诊。患儿感冒2天,昨晚突然咳嗽,气急喘促,不能平卧,喉间痰鸣音,无发热,指纹色紫,舌苔薄黄。拟降逆平喘,清肺化痰。炒紫苏子、炒莱菔子各3g,化橘红4g,竹沥半夏5g,瓜蒌皮、浙贝母、杏仁、柴胡、葶苈子、广地龙各6g,连钱草9g。3剂。
二诊:药后咳喘即平,咳痰减轻,喉中稍有痰鸣音,指纹淡紫,舌苔薄腻。拟化痰止咳健脾,处方:茯苓、炒白术、紫菀、款冬花、浙贝母各6g,怀山药、连钱草各9g,橘红、炙甘草各4g。5剂。
按:患儿首次发作,疗效显著。二诊时除健脾化痰外,仍加用清肺化痰药浙贝母、连钱草且增用紫菀、款冬花以止咳化痰,痰祛肺清,诸症自愈。
【体会】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多表现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肺为清肃之脏而主气,以降为顺,上升为逆。痰浊内壅,肺气阻塞,奔迫上逆,发为喘促痰鸣。本着“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及“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采用平喘止咳化痰之法。
综观全方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所选药物大部分味辛,辛者能行能散,兼能发表,小儿哮喘多由表邪触引伏痰,本方诸药配伍既能疏内壅之痰浊,又能散外感之表邪,痰浊清,表邪解,肺气得以通畅而喘逆自平;二是方中诸药寒温并用而性偏寒者居多,意在以清解为主,因哮喘发作期每以痰浊内阻,肺气上逆邪实为主,且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之邪极易化热,临证表现往往寒热错杂而偏于热者居多,又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温燥,故组方药味略偏寒凉,旨在清润肺金而免伤津化燥之弊。小儿稚阴稚阳,阴气未盛,阳气柔弱,过用温燥香窜,不仅伤阴,且易伤阳,此方组成体现了马老师擅用清凉轻剂的学术思想。
【方源】 盛丽先.马莲湘老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0(5):22
【验案】 马某,男,5岁。1979年10月10日初诊。患儿婴儿时期有湿证史,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已4年余,近年来更频剧,有时一月复发数次。本次发作来诊,服发作期基本方加减后喘咳已平,惟面色晄白,鼻梁青筋,形体消瘦,胃纳不振,夜寐盗汗,舌苔薄润,脉细软。治拟补肺健脾益胃,处方:党参、黄芪、茯苓、炒白术、炒山药、焦山楂、稚豆衣各9g,五味子、钩藤、苦参各6g,炙甘草4g。5剂。
按:上方加减服药20剂,近半年来未见复发,冬春季节气候骤变时也未见发作。嘱注意饮食起居,继续观察。
【体会】 哮喘缓解期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寒暖不知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感病、脾胃病屡见不鲜。若哮喘自幼而发,多与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有关。然对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来说以脾为至关重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中所需津气赖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养,肾中所藏精气也赖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故脾胃健运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强盛的关键。
缓解期患儿多表现为面色晄白,鼻梁青筋,气短乏力,容易感冒,胃纳不振,大便溏薄,或尿频、遗尿,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软等症。明代张景岳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未发时以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故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扶正治疗是治本大法,马老师用补肺健脾益肾而重在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
【方源】 盛丽先.马莲湘老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80(5):22
寒喘——姜子平喘汤(孙浩方)
【组成】 干姜1.5~3克,紫苏子10克,莱菔子3~5克,白芥子3~5克,红枣3枚。
【组成】 煎汤20~50ml,顿服。
【功效主治】 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主治:寒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
【方解】 寒喘因外感寒邪伤于肺气,加之痰阻气道,肺失肃降,其气上逆所致,治当温肺化痰,降逆平喘。方中干姜,性味辛温,能散能守,善“治胸满,咳逆上气……消痰下气”(《本草纲目》)。清·吴仪洛《本草从新》更为明确地指出:干姜能“利肺气而治寒嗽”。《伤寒论》方小青龙汤中,即运用干姜温肺化饮,以平喘逆。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为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功专化痰消滞,顺气降逆,加大枣(甘温)以缓姜、子之性,与姜合用(名姜枣汤或姜枣饮),又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之用。微信搜索 行之医话 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加减】 如有恶寒发热风寒外感证,可酌加辛温解表药。
【验案】 李某,女,3岁。1995年11月2日诊。初冬感受风寒,发热,咳嗽2天,热退后咳未已,反增气喘,喘息与痰鸣交织,声如曳锯,三凹征明显,面灰唇绀,脘满纳呆,口干,但不欲饮水。舌淡紫、苔白厚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和痰鸣音,血白细胞不增高。证属寒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法当温肺化痰,降气平喘。处方:淡干姜2g,紫苏子10g,莱菔子5g,白芥子5g,大枣3枚。1剂煎2服,每煎约20ml。服后,咳止喘平,再服1剂即愈。
【方源】 孙浩.经验方介绍(上).中国农村医学,1998,26(5):18
咳喘痰——杏苏二陈汤(席梁丞方)
【组成】 杏仁、茯苓各6g,苏子、半夏、桔梗各3g,前胡4g,橘红5g,甘草2g。
【功效主治】 宣肺降气,祛痰止咳。适用于不发热,咳嗽甚,喉中痰鸣,流涕鼻塞,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浮,及表证不著,痰湿阻肺,气逆咳喘者。
【验案】 杨某,男,6个月。初生2周后发现婴儿痰鸣气促,呼吸困难,口唇指甲发绀。在某军区医院诊治,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准备手术治疗,家属未遂,以西药保守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即抱来就诊。诊时患儿喉中痰声漉漉,犹如拉锯,喘息抬肩,点头呼吸可见三凹征。抱起稍轻,卧则喘息痰鸣更剧,整日不能平卧,病情每因感冒而加重。舌苔白腻,脉弦滑,指纹紫红。证系心脾阳气不振,痰湿阻肺,治宜宣肺降逆,燥湿豁痰。处方:炒杏仁、陈皮、贝母各3g,紫苏子、法半夏、莱菔子各2g,茯苓5g,白芥子、甘草各1.5g。服2剂后痰鸣大减,但平卧仍闻痰声犹如拽锯,呼吸困难。上方加桂枝尖、蜂房各2g,瓜蒌3g,以强心宽中,温通祛痰。进2剂见患儿面色好转,已无发绀。呼吸微促,喉间偶有痰鸣,三凹征消失。效不更方,原方再投3剂而临床治愈。
按:此例患儿证系先天禀赋不足,心脾阳气不振,痰浊内生,阻遏气机,肺气不宣,痰湿不降所致。先以本方加白芥子、莱菔子、贝母宣肺降逆开窍祛痰以治标,终以本方加桂枝尖、瓜蒌、蜂房调和肺胃、强心益气以治本,使病情日趋好转而临床治愈。
【方源】 席书贤,席英贤.席梁丞儿科用药特色及临床验方举隅.新中医,1993(9):
小儿肺炎多由外感引起,临床以风热者为多,这是因为小儿疾病传变迅速,风寒之邪常即化热,因此小儿肺炎多为风热闭肺或痰热闭肺型。本方组成药性偏寒,旨在清宣开闭,符合小儿病理特点,临床运用数十年疗效满意。
【加减】 小儿肺炎临床常见肺蕴痰热,外感风寒的外寒里热证。本方去金银花、连翘加桂枝2g,淡豆豉6g,以增强辛温表散之力。
临床所见肥胖患儿肺炎发病率较高,因脾虚痰湿内蕴,外感后痰气交阻,临床以喘促为主,甚则张口抬肩。治疗宜泻肺豁痰平喘。予上方去金银花、连翘、玄参,加紫苏子、莱菔子、地龙、炙麻黄各6g。若肺气痹阻,心血不畅紫绀者,加桃仁6g、红花3g;喘甚痰涌大便秘结者,加猴枣散1.5g(吞服),生大黄、枳实各6g,导痰下行,通腑泄热。
【验案】 贺某,男,10个月。发热3天,体温40℃。经用抗生素、解热剂3天,面赤唇略紫,咳嗽气急,喉中痰鸣,鼻翼扇动,口渴喜饮,尿少色黄,四肢时有抽动,烦哭不宁。舌红苔黄腻,指纹色紫。证属痰热闭肺。拟宣肺平喘,清热豁痰。药用:生麻黄1.5g,杏仁9g,生石膏15g,生甘草3g,炒葶苈子、天竺黄、瓜蒌皮各6g,万氏牛黄清心丸(研吞)2粒。2剂后体温降至37.8℃,唇口转红,咳嗽转轻,气急已平,便溏,每天2次或3次,舌苔薄黄腻,指纹偏紫。再予上方去牛黄清心丸、瓜蒌皮、玄参,生麻黄易炙麻黄3g,加炒谷芽9g、天花粉6g。继服3剂而愈。
【体会】 运用本方时首先需辨别痰热轻重。痰重者咳嗽剧烈,痰多喉鸣,甚至痰声漉漉,气促鼻扇,胸高气急,舌红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可在上方中加服猴枣散1.5g,清热涤痰以开闭。热重者高热稽留,汗出热不退,面赤唇红,烦渴引饮,躁动不宁,干咳无痰,大便秘结,舌红起刺、苔黄燥或糙,脉洪数,可在上方中加万氏牛黄清心丸(研吞)2粒。万氏牛黄清心丸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不必待热入心包再用,而应见一二主症时及时应用,可避免肺炎高热发生。若服药后见腹泻,不必急用止泻药,此为肺移热于大肠,痰热泻下,病情缓解。药停后腹泻自愈。
【方源】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