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DIY爬藤的18岁女孩,比90%的父母更有勇气

听多了补托福刷十几万,找顾问上名校花掉大几十万的故事,有时候看到名校的娃们,脑子里第一反应都是奇幻电影的 “吞金兽”,有妈妈这样说:“粗略算算,高中还没毕业,花出去的钱都是个奔驰车队了!”

孩子的事最输不起,也耽搁不起!

秉承这一理念,美国出了纽约上东区妈妈,国内也有近期火爆的北京顺义区妈妈,教育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产品化,越来越机构化。

于是,现在1年级的小孩就会说“学校英文抓得不紧,我妈给我报班抓得紧!”7年级家长听闻某娃因为观察蚂蚁被名校录取,就问:“哪儿有教孩子观察蚂蚁的机构?”还有家长为了上双保险,市面上有名的机构都得找全……

在这些故事里,本该是教育的主角的孩子,却几乎都没有姓名。

然而,有位家长曾这样一语道破:“孩子的人生这么长,什么叫输?输不起的其实是家长罢了!

在这种看起来更是艰难的时刻,也唯有清醒的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独立自主的孩子,本文主角Jessie就是其一——8年级选择出国读高中,“不走寻常路”,实现N多不可能:

1

从申请美高和11年级转学,都没有用过中介,都是100%DIY完成

2

在大部分学生武装到牙齿,回家就上补习班的今天,自学拿下8门AP满分

3

申请大学,没找顾问,查学校,找专业,做申请,写文书,拿下藤校康奈尔大学王牌专业之一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CS)的offer!

▲2019年,藤校录取率再度跌入低谷,康奈尔大学的录取率跌至22.65%,是跌幅最大的一年

这种承担犯错的风险,并把申请大学仅当做人生旅途一站的勇气,可能是现阶段越来越精细化的国际化教育里,最让人赞叹也最宝贵的力量。

作为刚18岁的学生,她把申请大学当做了她的成人礼,让她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完美小孩,还是会犯很多错误。

但这不才是18岁孩子该有的真正的样子吗?

☀以下分享来自第一人称。

做出DIY申请这个有点非主流的选择,因为我觉得这是我成长的总结(提醒:DIY对孩子和家长要求都很高,自家得准备评估)。可能是我有点年少轻狂的任性,但从8年级选择一个人离家来美国读书,我一直就想自己来决定未来的方向,为我的人生掌舵,不被其他人相对套路化的意见框定住。

毕竟,只有我自己最了解我自己。

在高中阶段,我一直忙忙碌碌,刷标化做活动考AP忙得停不下来。真到了申请季,面对那么多资料,我知道我必须得静下来、停下来,认真想一想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希望在大学学到什么?又怎么向大学展示我呢?

▲康奈尔大学

不过不得不说,没有人催着和盯着,DIY对于时间管理要求很高,过程很磨练人,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可能自己多争取资源,学会利用资源:

  • 去不了访校,那就要努力尽可能找到网上的种种资源,勾搭学长学姐;

  • 没人帮忙做活动规划,我就按照兴趣走,却在不断探索中更明白自己的喜好;

  • 找不到中介改文书,我就去找美高热爱文学的老师(很多美高有非常厉害的老师),无数遍来回后,得到一篇被夸“Perfect”的文书;

  • 全靠自学考了8门AP,每道题怎么解,每门课怎么学,都得有领悟……

DIY选校

得学会用在校生视角看学校

选校是我认为在申请过程被很多人忽视了的一个部分,选校选对了,就像指南针一样,在一团迷雾的申请森林里,指引着方向,可能会极大增加录取的概率,要知道,有些顾问贵,也是贵在提供选校的策略。

因为我11年级转了一次学,所以开始正儿八经选大学时候,已经有些晚了,很可惜没有机会去访校,就只能用网络去了解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要想找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就必须得用在校生的视角看学校。

渠道一:USNEWS

用学校名 年份 admissions搜取基本信息,打个比方,你可以看到这个学校每个院校在每年各录了多少个人,还可以看录取的人标化范围,根据自己情况基本定位。

渠道二:YouTube上的大学视频

有学校学生毕业时会发一些有趣的视频,可以看到学校,上课方式,还有公开课,当然还有吃的、宿舍等,还可以私信up主聊聊专业和就读体会。

渠道三:最原始的方法,也是我用得最多的,就是看学校网站

学校网站都做的很全的,不过看网站要提前做功课,不能每个页面都看,不然会来不及,我会重点看这个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授研究方向等。

渠道四:当然就是微信啦!

中国学生申请还是不太一样,所以我会联系感兴趣的学校里在读的中国在校生,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从申请到在读,他们都很热情给了我很多帮助!

这几步下来,我获得了学校的各方面信息,不仅是基本信息,还有生活体验,就读反馈等,不仅很快地了解了学校,写在文书里更可以展现出我是对学校是真的感兴趣,以一个在校生的视角去看了学校,试想了我在这里四年会怎么过,是想清楚了一定想来这所学校。

一圈看下来,结合我的兴趣,康奈尔大学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专业就成为了第一选择。

一来康奈尔是一个文化底蕴很强的大学,常青藤学校之一,二来其计算机专业也是排第六名的王牌专业,是TOP20学校里综排和专排都很好的学校,保险系数最大,所以我就早申请了这所学校。

▲根据2018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可知,留美中国学生的专业选择比例里工程是最热门选择

挑好了学校,就要进入正式申请阶段了,我了解到学校非常喜欢创新和探索精神很强的学生,申请时标化成绩、学术奖项,高中课程的难度和学术难度和课外活动都很重要,所以不仅要好好保证GPA,参加竞赛,学AP,并且还要向招生官体现自己不是“书呆子“,有很多思考和特长,而且非常适合进入康奈尔大学。

DIY做规划
兴趣太多?可以联动呀!

前面提到我在早申的时候就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专业,这是因为我喜欢计算机,自学了计算机语言并开发了两款APP。

不过,其实我的兴趣非常广泛的,并不只是计算机:

  • 我喜欢哲学,尤其是关于新技术革命下的科学伦理的探讨,代表学校对AI与人类关系在大会上发言;

▲Jessie参加Long Island Philosophy Conference

  • 喜欢音乐,在学校里组织过欧洲古典乐器俱乐部,进行过多次公开表演;

  • 喜欢学语言,学了3年拉丁语,拿了好几个国家拉丁语比赛金奖,还学了西班牙语;

  • 喜欢交朋友,在美高组织了多次国际文化节……

但兴趣一多,活动就比较杂,就像一团毛线缠在了一起,我一直在纠结,如何展现我自己,如何才能让招生看出我是谁呢?

解开谜底的,就得回归初心,找到乱麻中的源头,就得抛开“做活动如何对申请有帮助”,回归做活动的初心,我发现这些兴趣之间是相通的。比如我喜欢学语言、参加比赛、交朋友,都是因为对国际文化感兴趣。

那么,我怎么样才能以这个为核心串起我的兴趣,展现给大学呢?

答案就是我做了一个给各国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APP!——这样就把我做的这些活动,如了解古欧洲、学其他语言、爱交朋友和喜欢计算机连接了起来!而且不仅把我的兴趣展现给了大学,更说明我除去具备知识外,还在实际应用这些知识不断进行着创新和探索。

▲Jessie制作的APP截图

👇向下滑动👇

查看Jessie推荐的AP自学书籍和网站

👉AP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推荐非常有用的ACDC Econ,有视频总结题目的解法。每个视频三四分钟,讲得都在点上,非常有针对性,里面有很多表格非常有用!

👉AP欧洲历史/美国历史:这门课很难学,我的小窍门是记时间轴,每个时间点发生的类似事件等都可以搜罗起来,Quizlet上有很多这样的时间表。作文有用小窍门:多总结,多联想。

👉AP化学:推荐网站Princeton review和书《Barron》(巴朗),巴朗稍微偏一些,题目刁钻一些,AP更少考。我一般把Princeton Review的基础只是看一遍,再看巴朗,查漏补缺。我还会做一下5 step to a 5,列举了500道题,跟AP考试是有蛮高的契合度。

👉AP CS:选择题很难,有很多闭环和逻辑题,有点复杂,我在考试前2天找到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网站:AP官网上有个Course description,里面找Search and Sort,里面把很多复杂的变量代码都给出来了。Youtbube上有个视频《AP CS 60 Minutes review》也很有用!

DIY写文书

我可以不是个完美小孩

大家都知道文书在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也是我觉得我被康奈尔大学录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写文书,可能也是DIY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

我先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学长学姐们成功被大学录取的文书,看完后反倒压力更大,非常纠结,总觉得我想出来的事例和表达方式,都是别人早已写过的,会有点无聊,没有新意,招生官不会喜欢的。

▲Jessie参加的一个比赛,图中是她自己编程的3Dmodel打印而成

后来我自己意识到,申请的人千千万,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独特的故事。所以我最终选择了最让我感动、也最能代表我的成长的故事,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展开——也就是 “营造场景、产生共鸣,引发同理心”。我用了蒙太奇手法,选了三个特别小的故事写了从小到大的三个片段,把整个故事都给串了起来。

文书最重要的是展示出我是谁,我是如何产生这样的思想的?以我为例,我从小是个非常“技术派”的人,大家从我的分享中应该也能感受出来,但是通过文书写的这三件事,我发现其实我是在从一个极度理性的人,慢慢变成了一个能平衡理性和感性的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现在的“我”。

👇Jessie总结了写文书的五大经验👇

文书的5大经验

1️⃣要叙述故事情节,最好能让招生官看到一个画面,像写个剧本一样。我一直坚持用英文写日记,并把场景描绘下来,这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2️⃣主文书的功能就是讲我是谁,讲出我的故事,不用太宏观。我文书题材非常普通,但是反而更让招生官能够理解,我能从身边取得能量;

3️⃣故事不用讲得特别完整,尤其是前因后果都非常清楚,这样很容易像流水账,一定要取舍,需要把重点压缩出来,千万不能列举。

4️⃣讲感想和感悟也可以,不过这些想法需要用经历去支撑,让招生官觉得是可以理解的。还有个建议是,刚开始写文书的时候,不要太管字数,尽可能多写,最后再删减。

5️⃣故事最后不一定要有个非常完美的结局,比如犯了什么错,但是解决了问题,现在变成了一个非常棒的人。我觉得招生官是知道我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是会犯错,还是在学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问题,可以是个不完美小孩。

写文书真的很辛苦,没人管着就更难受,所以我给自己定好了非常明确的时间表,从7月开始构思到11月提交,完全按照时间表走。

前文还提到,DIY一定要懂得自己用资源,我就天天往高中学校老师办公室跑,让native speaker给我建议,老师是个热爱文学的大文豪,很热心,没日没夜的帮我改语法,提建议。在一次一次修改后,最终被他夸“Perfect”我才定下心来,交了上去,当然也很有信心。

在这之前我也很忐忑,但是就像我妈妈说的:

我们选校有策略有梯队,各项指标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家并没有特别的妙招,咱们做好了每个人尽量能做的事了,就等幸运降临。

早申拿到offer后,我写下这样一段话:

如果要我再来选择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DIY。我更了解自己是怎么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尽可能寻找别人的帮助,也知道我真的可以做到,这场成人礼,不算完美却成就感十足!

后记:承担试错风险,

是国际化教育最缺失的一课

其实,走国际化教育这条路,大家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但是这颗初心早就被藤校、高分、找工作等蒙住了厚厚的一层灰,不敢放手,也不敢试错,就想打造或复制一个成功的升学路径给孩子。

但是,考上大学后怎么办?

于是乎,一大批留学后服务又风风火火出炉了,找实习、改简历……在种种包装下,我们是不是离国际化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呢?把孩子放在一间靠别人撑起的全天供应新鲜氧气的屋子里,那么当他不得不走出房间时,他还能学会自己生活吗?

放手&信任,可能是当代家长最缺的一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