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快】年来了,是冤家......
年来了,是冤家......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勒儿走娘家,爹爹要腊肉供菩萨,婆婆要糯米打糍粑,急得当家的把头抓,逗得小孩笑哈哈。——这是一首浠水人耳熟能详的民谣,讲的是困难时期过年的窘境,冇得钱过年,做么事都办不成,用浠水话说那就是“叫冤啊”,“叫得个冤啊”......人是英雄钱是胆,经济不景气,做人没底气啊!
按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了,现在的日子跟四十年前比,那真是天渊之别,平常的日子都比那个年代过年的日子强一甩!如今过年的日子更不是那年那月可以比拟的了!可是一到年关,“年来了,是冤家”的感叹照样像喝多了汽水的胃,那往外冒的气泡儿,想憋都憋不回去啊。
1.
转眼就是腊月八
老板欠薪不发话
你不发钱我发狠
老板我要啖你大
一年到头,打工一族最怕的就是结不了工钱,瘪妥妥地回家过年;承包工程的最怕辛辛苦苦干一年,工程完工了,老板的工程款却不能到位;投资放债渴望钱生钱的,自然也巴望着从债务方讨回一星半点的利市来......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经济搞活了,反而人心不古了!那些欠薪欠钱欠债的都成了这个时代的大爷,而讨薪讨钱讨债的反倒成了遭白眼的孙子。“老板我要啖你大”——问候欠薪老板家里的大人是每个讨薪人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2.
过了腊八就是年
可恼抢票好为难
灰机不到家门口
高铁自管自向前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老一辈人都说,过年是从喝腊八粥开始的。在外打拼的人们能回家喝腊八粥的几乎为零,能在大年三十前几天赶回家里那就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是几亿人口在短短几天内进行南北西东的穿插移位,那可是一票难求啊!就算割肉打飞的,飞机它却飞不到家门口,只能接着打快车、叫顺风车,但是它们居然比飞机票还贵;高铁又快又安全,可是座机手机计算机全用上,也似乎是永远抢不到它的一张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载着别人回别人的老家。
3.
历尽艰难回老家
去见发小乐哈哈
发小送来婚宴帖
半个钱包包给他
在外打拼一年,总算回家过年,虽不是衣锦还乡,久未谋面的发小聚一聚自然是少不了的。又是击掌捶胸,又是勾肩搭背,然后呢,然后......然后,令人高兴、令人惊喜、令人羡慕、令人嫉妒、令人肉痛的消息必然要到来:总会有某一个发小掏出早已在怀中焐热的大红烫金的请柬来——他要在这个春节结婚了!一起穿着开裆裤长大的兄弟,不客气,包个红包恭喜你!回头看看钱包,早已瘪塌了一半,肉痛过后,只得心里暗暗发誓:明年我也要结婚!
4.
喝完发小婚庆酒
摇摇晃晃朝家走
爷娘迎我在半道
咱家几时添丁口
在发小的婚庆酒席上,看人家幸福地拜天拜地拜高堂,个中滋味谁喝喜酒谁知道。一口一口又一口,酒不醉人人自醉。喝到面红耳赤,喝到人影散乱,也无心思闹新房,也无气力听壁脚,心力交瘁地回自个儿家去——借着乡道旁新竖起的路灯的朦胧的光亮,看到自己摇摇晃晃的影子拖在地上,都觉得孤单寂寞冷。偏偏老父母还来半路上接自己,嘴里也不闲着:二狗子都做爹了,三苕也结婚了,四喜儿要定亲了......次日早晨酒劲还未过呢,七大姑八大姨就来说了:侄儿(外甥)呃,走,姑(姨)带你相亲去!
5.
十冬腊月望四方
盼回儿孙聚一堂
围坐一桌低头族
凭谁问候爷和娘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首唱红于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曾经感染了多少人哦!可是今天,它不大可能再打动人了,因为亲情输给了手机!
6.
春雷声声大地红
中国乡村年味浓
城市街道空荡荡
忙坏老家村村通
农村变化大啊,村村通公路啦!乡下孩子真争气啊,打工一年就把小汽车开回了家啦!可是当长年在城里上班的农村青年们开着代步车回乡下过年的时候,他们无情地把冷清丢给了城里人,却把城里的拥堵热情澎湃地带回到了乡下——平日里只有几辆小巴车屁颠屁颠跑的村村通公路,因为设计成只有两辆车能勉强交汇通过,一下子迎回了成百上千(也许更多)的城里“亲戚”,它、它、它还没有准备好啊,它是多么地手足无措哦!
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女要花......
我此前写的”短评快“——
【短评快】2018年,司马火伊遭遇的坑儿(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