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贵州人的美食记忆

要说贵州人喜欢的美味,那可以是数不胜数,但有一种植物,那种令许多人不敢碰触的气味,却成了贵州人的最爱,也成了对贵州美食的记忆焦点。它,就是折耳根。

折耳根,有些地方叫它侧耳根。科学名字叫鱼腥草,还有一个更加文艺的名字叫“蕺菜”。之所以说它文艺,其实是想说那个“蕺”字好复杂,许多人甚至不会念,它读[ji],与“记”同音。

折耳根不是贵州的特产,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各省区以及东南亚都有分布,北方的陕西、甘肃也有,日本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但把它作为美食的,好像主要是贵州和四川,但两省的吃法不同,吃的部位也不同。四川主要吃叶子,仅限于凉拌和下火锅,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叫作“猪鼻孔”。贵州主要吃它的根状茎,所以叫“折耳根”很贴切。

折耳根生长在山坡上,菜地里,水沟旁,树林里,好像只要光线不是太强,有泥土的地方,它就能够生长。那小叶片,刚出土时是一个小尖尖,慢慢地展开,却成了心形。叶背有时候呈深红色,翻过来平展在纸上,倒成了一颗火热的心。那叶柄的基部和托叶聚合在一起,紧紧地环抱着茎,倒也显得亲密。互生的叶子环绕着小茎长上几片后,就会在茎的顶端开上一朵小花,终止了生长。等结了果,长了种子,可以长出新的小苗,但更多的小苗是通过根状茎的分枝形成。那根状茎总是在地下拼命延伸,像是要占据所有的地方。那根埋得越深,反而越嫩,吃起来越有味道。

我见过许多来贵州的外地人,第一次接触折耳根时那种痛苦的表情,以及对贵州人吃它津津有味的惊奇,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是因为贵州人已经习惯了它的味道,若是不习惯,那腥臭味,确实气色不小,难怪它叫“鱼腥草”。但如果你大胆地尝试,哪怕是捏着鼻子小心尝试,几次过后,保管你喜爱有加,甚至从此迷上它。

记得曾经有一位从贵州到天津工作的朋友,有一次回到贵州,回天津时,家乡的各种特产堆了一堆,可他什么也不想带走,最后只带了几斤折耳根。我想,那味道,能解他多日的相思。

就像许多人爱吃榴梿,北京人爱臭豆腐,安徽人爱狊桂鱼,独山人爱虾酸,荔波人爱臭酸,爱得都是那么特别。正所谓“闻起臭,吃起香”的感觉。

贵州人对折耳根的爱,似乎更加彻底,更加深沉。吃火锅的醮水里要有折耳根,凉拌菜的佐料里要有折耳根,丝娃娃的素菜里要有折耳根,糯米饭要有折耳根,炸土豆要有折耳根,恋爱豆腐果里更是千万不能缺折耳根。用折耳根还发明了不少的小吃,可生可熟,可拌可炒可蒸可炸,甚至裹上一层面粉,炸成一种圈圈、条条、块块、粑粑,带在远行的路上,慢慢享用起来,感染了故乡的牵挂。

就是因为贵州人对折耳根的普遍喜爱,才有人猜测,那年闹“非典”那么凶,但贵州人赁是没有一人感染,就是因为爱吃折耳根。因为在医学上,它本身就是一种药材。许多得过重感冒的人,都可能在医院打点滴时,输过一种黄澄澄的液体,叫“鱼腥草注射液”,鱼腥草,不就是折耳根?鱼腥草不光治感冒,还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对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按照一些草医的说法,它的用处还远不止这些,什么小儿脱肛、白秃、疟疾、解毒等都能治。据说还可以拔取异物,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还成了治疗弹片外伤的良药,救过不少人的命。

凡事都有两面,据《别录》记载:“多食令人气喘。”唐·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也还有人说小儿吃了会脚痛。我不知道这些记载是否有事实依据,但我曾有过两次吃折耳根中毒的经历,据说是因为那折耳根是生长在牛滚凼里的,吃了之后,有恶心想吐的感觉。不过吐过之后,就自然痊愈了。

是是非非,总之忘不了那美味,不去追究,只满足了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