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23遍《黄帝内经》,以为洞悉了祛湿的...
以为洞悉了祛湿的机密,可屡屡失败,后来土郎中趁着酒劲,沾着酒水写下2个大字,我茅塞顿开!
1998年,我在农村实习的时候,有好几个村民,来找我看湿气,可是我一个都没有看好。
他们的症状,基本都一样:
1、小肚子大
2、头身困重,舌胖大,舌苔白
3、手脚冰凉,怕冷
4、肠鸣比一般人厉害
5、宫寒、痛经
6、喝完水一会就去厕所
7、身体犯困,容易嗜睡
8、大便便溏,稀烂
我很纳闷,我已经翻了23遍《黄帝内经》,祛湿的机密我也洞悉了,就是欲要祛湿,就得先健脾,可为什么还是屡屡失败?
后来,我请教隔壁的土郎中,他趁着酒劲,沾着酒水写下5个大字——交通,我茅塞顿开,为什么呢?
固然说,脾脏是湿邪的克星,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湿邪就会在体内泛滥。
但是,湿气要想排出体外,是不是需要一个通道?这就像交通,如果那个地方发生了车祸,这整个交通就会瘫痪、拥堵。
而湿气往外运行的通道,就是经络。
也就是说,祛湿,单纯的祛湿,是不够的,还需要健脾和打通经络。
最后,土郎中教我一个诀窍,这些年我一直当成宝贝疙瘩:
老姜,艾草,益母草,桑枝、当归、丹参,红花等28味,放在锅里面煮5分钟,把煮好的水,倒在脚盆里,加一些温水,泡半小时。
①艾草:白草之王,有进补之功,改善腹痛,腹寒,脾胃血虚
②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③桑枝:疏通经络、行体液,通气血
④红花:活血化瘀,提高人体免疫力,养血
⑤丹参:安神,养血,静心
⑥老姜:行气祛风、寒、暑、湿,和当归、红花同用调理血瘀
⑦益母草:利尿消肿,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瘀滞腹疼
其它的也都是活血化瘀、疏通气血、打通经络、调节新陈代谢的,它们在一起,没有什么攻伐之力,不伤正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