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斩首之邀》,与卡夫卡《审判》的比较
《斩首之邀》中译本
《斩首之邀》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版于一九三八年的长篇小说,无疑容易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审判》,尽管纳博科夫在一九五九年所写的前言中否认了此书与卡夫卡的作品存有任何联系。当然,纳博科夫对卡夫卡是极为认可的,在康奈尔大学讲解《变形记》时称赞“他是我们时代的最伟大的德语作家”,反是贬低了里尔克和托马斯·曼(见《文学讲稿》)。
这部小说与《审判》较为相似的地方,就是主人公都莫名其妙地被宣判有罪,并且两位主角的最终的命运,都是被处以极刑。不同之处是,《审判》中的K还是自由之身,得以到处奔走求助;而《斩首之邀》的辛辛纳特斯则是一直被关押在牢狱中。一动一静,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差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斩首之邀》有点像一出荒诞的舞台剧。
另外,K的女友只是名字出现了几次而没有现身,辛辛纳特斯的妻子马思则以一个荡妇的形象而抛头露面。——关于两部小说的比较,应该是很多评论家早已探讨过了的吧。
《斩首之邀》的开头让人想起作者的另一部小说《黑暗中的笑声》,马思则使人想到作者众多作品中经常塑造的轻佻放荡的女性角色,特别是《透明》中的阿尔曼达(马思探监时对丈夫说“只是要做得快一点”,阿尔曼达在林中对休·珀森说“如果你做得快的话”,两人提出的性要求如出一辙)。
除了辛辛纳特斯与马思,小说巧妙地设置了皮埃尔这个重要角色。他是辛辛纳特斯的死刑执行人,伪装成后者的狱友,不断在套近乎。辛辛纳特斯听到挖地道的声音,以为有机会越狱,却不料是皮埃尔的恶作剧,这个情节显然也是对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戏仿吧。
至于小说的主题,则相信又会令人想到《审判》(或者说评论家对《审判》主旨的解读)。第八章中,辛辛纳特斯用铅笔记下自己的感受(不妨说是他的意识流活动),认为这个世界是“可怕的醉醺醺的”,是“灾难、恐怖、疯狂、错误”。当然,在前言中,纳博科夫已奉劝读者不必深究社会背景。
最后顺便说一下,“斩首之邀”这个译名多少有点怪,不是太符合汉语的习惯用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