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是我们身体最灵活的器官之一,健康人的手掌应呈现淡红或者粉红色,但是如果当我们的手掌变成白色、黑色、青色甚至是紫色时,我们就要当心了!你可能已经不在健康,有些疾病已经找上你了!手掌苍白说明身体的气血不足,血液很难到达身体的每一个地方,特别是位于神经末梢的手部,会表现得苍白而没有血色,常见于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慢性出血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性疾病等。这个时候,患者最好到医院做一下检查,看是否贫血,如果是则要补充蛋白质和铁,平时应多吃补血的食物,如菠菜、红枣等。对于我国人来说,手呈淡黄色而且富有光泽是健康颜色。如果颜色比平时更深的话,那说明你可能有肝胆疾患。因为肝脏在受到损伤时分解的胆红素减少,使该物质在体内堆积,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如有急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慢性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如手掌部颜色呈浅黄色,但皮肤变得硬韧,没有弹性、光滑而干燥,应多注意先天性显性染色体异常。总之手部皮肤颜色发黄,请务必考虑是不是肝胆疾病所致。这个时候最好到医院的肝胆外科做一个细致的检查。如果排除了肝胆疾病,要考虑是不是贫血,因为气血不能荣于四肢,使得四肢失去润泽,故而颜色萎黄。手掌红色多属于热证,可能有血热、充血或瘀热、积热等证。若红色太重,则说明体内大量积热,预示有高血压,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的倾向,应及时处理,以防不测。此外,体内雌性激素增多,也是引起掌心变红的原因之一,所以个别妊娠妇女,在妊娠期也会出现手掌变红。手掌呈紫色,甚至有些发黑提示病变在循环系统,说明有淤血,血流不畅,常有手脚冰凉、畏寒怕冷之症。手掌部呈暗红或间有紫色斑点,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手掌部呈青紫色,说明这个部位血运障碍,常见于重症感染、心力衰竭、休克等危重病人。掌心呈黑色表示肾脏疾患,如慢性肾炎、尿毒症等。因为当肾脏代谢出现异常时,本应该跟随尿液排出的毒素会留在体内,时间久了就会从手掌的颜色反映出来。手掌受到意外损伤,发生淤血沉积,也会使掌心出现发黑的情况,但不会在手掌受伤之后的第一时间就显现出来,会伴随着肿痛、麻木等异常症状出现掌心变黑。此外,天气过冷也会引发掌心发黑,因为寒冷会使我们体内血液的流动速度变得缓慢,导致出现血液循环运行不畅,手掌心出现发黑的症状,处理应对这种异常症状,我们就要对手部做好相关的复温、保暖措施。
Tips:排除疾病原因,过量饮食也会引起手掌颜色临时性改变。
比如:过量食用橘子或者胡萝卜,手掌易呈黄色;过量食用绿色蔬菜的手掌常呈灰色;过量食用芝麻、黑豆的手掌较正常人青黑。
有些人手脚心冰凉,有时还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肠胃不适等表现,这是脾肺虚弱的表现。
中医认为,阳气外虚、阴气内弱,也就是常说的气血虚弱的人,容易出现手脚又冰又冷。这类人平时可多吃一些性质偏温热,具有温补脾阳作用的食物,如人参茶、姜母鸭、桂圆茶、黑芝麻、甜汤圆等。同时也要注重保暖,多穿点,尤其要注意腿、脚的保暖。
手心发热的人,容易心烦发火,甚至失眠多梦、头昏眼花、双目干涩,那是因为人体在长时间熬夜、劳累、精神过度紧张、高热等之后,体内阴液被大量消耗,导致阴液不足,阴阳暂时失衡。
这种情况可能由血虚或食积引起,这类人要少吃温燥的食品、调味品,如榴莲、花椒、肉桂等,注意规律作息;食积引起的手热则可补充白萝卜、山楂、麦芽等有助于健脾消积的食物。
皮肤有弹性则气血充足,而不少人到了秋冬季手变得粗糙、无光泽、发黄、有斑,这些都显示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导致皮肤“失养”,汗腺、皮脂腺的功能也受到影响。
改善这种状况,要注意补养气血,如吃黑糯米、桂圆、红枣、当归、阿胶、黄芪等。此外,生活中要多喝水,少接触肥皂、含酒精洗手液等刺激性物品,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
有些人手心特别爱出汗,就算在寒冷的冬天手心也会不断出汗,双手总是湿漉漉。这是典型的阴虚内热表现,手脚大量出汗,畏热喜凉,耐寒不耐热。
调理上应以“滋阴润燥,少食辛辣”为主,日常饮食中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补充一些红豆、红薯、枸杞、黑豆、黑木耳等。
作用:针对脘腹胀满、腹痛腹泻、打嗝反酸等脾胃不和症状。方法:将两手十指伸直张开,手心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心,以微微发红发热为度。
作用:针对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不好的患者,或是经常伏案工作者。方法:将两手伸直张开,手背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背;或用一手手心拍打另一手手背,以手背微红热为度。
作用:肾、输尿管、卵巢、子宫、前列腺等脏器有问题者,建议多拍一拍掌根。方法:将两手十指相扣,掌根相对,两手掌根相合拍击,以掌根微痛、能够忍受为度。
作用:相应关节引起的关节炎、关节疼痛都有不错的缓解效果。方法:两手十指相对,一手的五指分别与另一手的五指叩击,以指尖微痛微胀为度。
作用:两手虎口相击,对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者有一定效果。方法:两手拇指、食指张开,虎口交叉轻轻接触,再相互对击。
手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大分部疾病都会在手上体现出来,所以平时多留意自己的手,做到五脏六腑“手上有数”。
但是常笑健康也要提醒大家,手的变化只是疾病在手部的变现,并不能够成为疾病的诊断标准,最科学的做法还是及时前往医院就医,遵循医嘱,正确对待疾病,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