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息怒方”,平人间怒气!清口苦,解肝郁,除烦躁,值得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现代临床方剂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要从我之前的一个患者说起。

我记得,她是一个私企的中层干部,不到40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动不动腹胀、胃里难受。

她到医院做过详细检查,证实没有任何问题,于是给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那怎么办啊?人家自己治。

她通过自学,认识到自己可能属于肝胃不和,于是用过逍遥丸,也用过香砂养胃丸。效果如何?别说,还真就可以。一旦用上,感觉好很多。

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再犯。再犯,人家继续吃药,倒是也能改善。

只不过,越到后来,她越发现自己的“拿手药”不管用了。在找我的前一周,她忽然就上腹部胀满疼痛,而且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心烦意乱。怎么办?她又把之前的药拿过来吃了。结果,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加重。

慌忙之中,她找到我。

我一看,患者脉弦数,苔薄黄,舌红,大便偏干,小便发黄,心烦意乱,脾气急躁,而且口干口苦、嗳气反酸,胸腹胀满疼痛。

我的第一印象是,以前的药吃多了,伤阴化火。这是典型的肝郁化火之症。而类似的情况,我在研读内科医案的时候遇上过。治疗的方子,我还特意背过,就存在我脑子里。

于是,我尝试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丹皮、栀子各12克,柴胡9克,茯苓、白芍各15克,当归、白术各12克,郁金、香附各9克,黄连5克,吴茱萸3克,竹茹、车前子、麦芽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7剂以后,口干口苦之感消失,胸腹胀满之感减半,大便通畅,心里头也不烦躁了。就这样,遵原方再用10多剂,诸证悉平。

好,现在,我给你说说这里的学问。

说起来啊,这里头有一个患者误用药物的问题。

你看,她最初,就是腹脘胀痛。这个现象,说老实话,用香砂养胃丸、逍遥散之类的东西,不无道理。这些东西,确实有理气之能。

但是,你用久了,或者说用得不那么准确,可不行。理气之品,往往偏温燥。你温燥的药用多了,就容易伤阴。伤阴了,就容易化火。

所以说啊,患者到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局面,就是肝郁化火。肝郁气滞,化火伤阴,所以患者胸腹胀满,口干口苦,脾气烦躁。肝胃不和,所以嗳气反酸。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这些都是有火的表现。

这个时候怎么办?可不能再简单的理气了,否则的话,会继续伤阴,让病情加重。正确的做法,是清热去火,兼理肝胃。

实际上,这个道理,我以前在研习中医误诊案例的时候,碰上过好几次。正确用药,应该是丹栀逍遥散加减。我前文所列的方药,其实也是脱胎于前人的经验。咱们再看一遍——

丹皮、栀子各12克,柴胡9克,茯苓、白芍各15克,当归、白术各12克,郁金、香附各9克,黄连5克,吴茱萸3克,竹茹、车前子、麦芽各10克。

这里头,丹皮、栀子、柴胡、茯苓、白芍、当归、白术,这个基本就是丹栀逍遥散的配伍。它是在传统的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入丹皮和栀子。所以,它又叫做加味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用于养血柔肝疏肝。白术和茯苓,健脾,培土荣木。丹皮和栀子,用于去肝火。肝郁化火的人,用这个方子很合适。

在这个基础上,用郁金、香附、吴茱萸进一步疏理肝气,用黄连、竹茹、车前子进一步清热。麦芽一味,既能健脾促消化,还能升发肝气,顺达肝郁。这就是基本意图。

注意啊,我再次声明,这可不是我的独家心得,我这是跟别的医案里学来的套路。我不过是照猫画虎,运气好,画对了而已。

在这里,我想特别地跟你聊聊,这个丹栀逍遥散。

这个丹栀逍遥散啊,你仔细看,它往往是被列在《中医方剂学》里头逍遥散的后面,作为类似方或者附方来介绍的。也就是说,它的牌头,不如逍遥散那么正,不如逍遥散那么响。但是,我个人认为,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比逍遥散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什么?因为现代人肝郁化火的人太多了。典型表现,就是容易生气、发怒,脾气连自己都捉摸不定,常常因为不大的小事儿发脾气,同时还容易吃不下饭、吃多了胃胀难受、胸闷、口干口苦,身体容易冒汗,脸红,眼睛干涩。这些,如果配合脉弦数、舌红苔少或苔黄,基本可以看成是肝郁血少,兼有火象。丹栀逍遥散用下去,是比较好的。

所以说,在我眼中,丹栀逍遥散,就是一张“息怒方”,平息因为肝郁化火导致的烦躁、不适,是调和体内环境的有效方剂。它给世人带来的帮助,是非常广泛的。单就是丹栀逍遥散这一张方子,就可以写成一本书,里面包含各类疾病。

正因为它有用,所以我把它详细地写一写,说一说,供您体会。有需要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中医师或者中药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