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仕女绘画,面部着色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仕女画在用笔上也与其它画种—样,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二者都要求意在笔先,不过工笔的用笔必须笔笔送到,写意则可意到笔不到。

下面谈谈仕女画面部着色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1、勾线

对于仕女画面部的重彩着色部位,必须有针对性地运用浓淡不同的墨线勾出。

如头发及眼眉部分的墨色可稍浓一些,而脸、鼻、口,脖颈及手属于肌肉皮肤的部分,则都要用较淡的墨勾出。

再如上下唇,也要用较淡的墨勾,嘴缝的一道线则要稍深些,这样就为下一步着色作好准备。

头饰部分一定要用浓墨勾出。勾线时用笔要细紧有力,并根据骨骼和肌肉的关系,勾出轻重、松紧、粗细和虚实。

同时还要讲求匀称,如果粗细太悬殊,则不协调,甚至很难看。

2、头发和眼眉的染法

首先用淡墨将发髻染出第一遍,染时要注意额头与发际的严格界线,既不要染过头,又要染够,以免破坏形象或污损额靓。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控制笔上所含水分,也就是说,染到发际的边界时,笔上含水量要逐渐减少。

发髻染出后,再用淡墨将人物的眉和眼染出。染眉时要将墨色烘开,染眼时应将上眼睑的深度染好,然后再将眼珠染出。

3、染两颊、眼窝、耳轮及手指尖

这些部位都要用曙红染出(曙红即洋红),其中双颊尤其要用曙红染,这里有两个表现意图:

其一,用以表现人物皮肤健康的颜色。

其二,表现特定的妇女化妆效果。

举凡男女老少及婴儿的面部,都应先染洋红,就连现代题材人物面颊的画法也是如比特别是工笔重彩画人物的面部着色更是这样。

这种势田先染洋红的方法,主要来自传统人物画及肖像画(古时称写照或写真)。

元代王绎在《写像秘诀》及《彩绘法》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他在肖像画中用洋红染面部,不仅是表现健康色,而且也是表现古代妇女用胭脂涂两颊的化妆效果。

这一点在清代《瘫正十二妃像》中,也可明显地看出。

4、三白法的运用

三白是指人物的额、鼻,下颏用较厚的白粉染出。

三白法开创于唐代,如前所述,它既能表现人的面部三个受光的凸出部位,又能表现中国古代妇女施朱粉“盛妆”的化妆效果。

在唐,宋两代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法,一种是用粉由眉毛一直向额上染去,染到发际为止;一种是由额头发际处往下染,染到眉毛为止。

这是两种部位完全相反的染法,现在惯用的是后一种。

5、开脸,完成

这是最后一道着色程序(其实在染好三白之后,就已经将眉,眼画好,而且嘴的部分也已完成了上嘴唇的一半)。

首先将头发加到最浓度。

第二步,用淡花青在发髻部位罩一遍,以使头发更黑。

第三步,用深墨将眼眶勾足。

第四步,用深墨点出眼珠,点眼珠用八成黑就行,不要点到死黑,要看出原来勾线时点出的瞳孔,才能生动。

第五步,在眼睑的内部及白眼球的下边,还要用淡花青染出,眼睛才显得晶莹有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