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是一代人心中的小英雄,不是炒作带货网红的外号

近日,因为知名小品演员潘长江与童星谢孟伟之间的闹剧,这两位淡出主流视野很久的“前名人”再次被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这其中的过程我就不赘述了,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在我个人看来,我支持任何人通过任何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方式去赚钱——名人带货行为,只要不卖假冒伪劣产品,不是恶意炒作虚假宣传,能挣多少钱是人家的本事。

但是潘长江与谢孟伟的闹剧,主要首先是因为谢孟伟在带货中过多运用炒作手段,过多绑定自己是“小兵张嘎”这一经典艺术形象的演员,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同时潘长江在直播中以长辈的身份劝谢孟伟,说网络水太深你把握不住,结果潘长江转头就去给谢孟伟一样直播带货,这种双标且搞笑的行为直接引发了舆论热议。

然而大家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并不会称呼谢孟伟的大名,而是直接把他称作“嘎子”——他曾经扮演形象的名字。这一方面说明了,谢孟伟多年来并没有在其演艺事业上精进,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舆论所追求的“反差感”与“新闻效果”——曾经的童星、抗日英雄小兵张嘎的扮演者,现在直播炒作卖货了。面对这样的舆论思维定式,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两句。

其实我不是想批判谢孟伟或者潘长江,只是想给大家安利一下《小兵张嘎》这部经典红色电影。你要说谢潘两人有多大的恶也没有,比那些窃国窃民的垄断资本家们简直不值一提,他们也就像当年马保国一样给大家提供点茶余饭后的乐子罢了。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都不知道《小兵张嘎》有多好看,实在是太遗憾了,我觉得必须给大家推荐推荐。

首先谢孟伟是2004年《小兵张嘎》电视剧的主演,并不是真正的嘎子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出处。1963年的革命电影《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红色电影,由著名导演崔嵬(《青春之歌》《红旗谱》的导演)、欧阳红樱(《野火春风》《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经典电影的演员)联合执导,安吉斯、张莹、葛存壮(葛优的爹)、于中义主演。电影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尤其是深受广大少年儿童欢迎,成为了一代经典作品。而2004年的电视剧在制作上确实精良(花钱多)了不少,不过相比于原版也有了不少争议,其中主演谢孟伟相比于原版主演安吉斯不够精神、不够灵气,就是大家所诟病的焦点。

红色电影《小兵张嘎》的故事剧情很简单,在抗战时期的河北白洋淀,少年张嘎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撤退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想要成为八路为奶奶报仇。之后在他“参军”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事故”,最终阴差阳错的帮助八路军打下炮楼,自己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电影虽然不长,但是充满了亮点。首先人物形象非常饱满,演员演技顶级。就拿奶奶被日军严刑逼供的场景来说,奶奶的表情先是对敌人与汉奸的轻蔑、不屑;被鬼子上刑后又是坚忍、仇恨、怒目圆睁;最后见到八路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暴露身份并被鬼子带走,又是震惊、担忧、无力、伤心欲绝……奶奶的饰演者老戏骨李健几乎每一秒都在变换表情,简直就是在炫技。当然,这对于人家老一辈艺术家来说,那是基本功;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审美滑坡流量为王的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其次,电影艺术表达手法先进。嘎子一路经历的故事,可以看做是“公路类型片”的先锋之作,剧情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摄影非常有艺术感,随便截几张图,即便是黑白颜色也能看出画面构图的水准。

作为河北人一定要说一句:白洋淀真的很美,欢迎大家去玩。

还有影像的深层次表达,比如这四幕镜头,从一个人变成一支队伍,这就是画面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

电影的配乐也是顶级,这里没办法贴音频了,希望大家能亲自去看一看电影。

《小兵张嘎》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三段长镜头:嘎子找到八路军,八路军开组织生活会,嘎子爬树上房。这三段镜头被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那时候摄影设备非常简陋,拍这三段镜头涉及到主人公钻地洞、爬树翻墙、七拐八拐,现在要有个大摆臂什么都解决了,但在那个年代能拍出这种镜头来,可想而知当时的电影工作者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天才的创意。

第三,对真实战斗细节的还原。电影最后高潮部分攻打炮楼,八路军战士用两层棉被中间裹上湿土冲锋,这是真实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战斗经验——因为鬼子三八大盖子弹比较特殊,这种“土装备”可以有效的抵御三八大盖的子弹;历史中有些战士还会在湿土间再夹一层木板,这就已经接近于防弹衣的构造了。而当鬼子换上机枪后,区队长拦住了还想用这种装备再次冲锋的战士,因为它无法抵挡机枪子弹。

同时,打炮楼先偷偷潜入在楼底放火,也是当年八路军惯用的战术。因为烟雾可以有效影响炮楼中鬼子重火力的视线,为我军冲锋制造条件,就相当于是一个低配版土制烟雾弹。还有八路军对鬼子喊的那一句“卫生丸新交滴干活”,这也是当年战斗中的流行语,“卫生丸”就是子弹的黑话,“新交”是日语进贡的发音,连起来就是喂你小鬼子吃枪子儿的意思。这还是当年我姥爷给我讲的,他老人家经历过抗日战争,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也足见电影中方方面面细节的真实。

当年像《地道战》《地雷战》,包括《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这些革命电影,不仅仅是电影,也有民兵教学片的成分在,道具用的都是当年真实的武器,复原的都是当年的战场,请来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士亲自指点,寓教于乐、备战备荒,看电影也顺便学习战略思想与战斗技巧。所以那些老电影对于战争战役的还原程度,远远不是现在那些“抗战神剧”可以比拟的。

最后,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革命电影一贯的思想高度。例如《地道战》,展示的是民兵队伍学习《论持久战》后,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与日寇开展新形式的战争。例如《平原游击队》,展示的是只要广泛联系群众、发动群众,让鬼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那再狡猾的“冈村宁次”也注定一败涂地。而《小兵张嘎》,展示的是一个八路军的成长史:张嘎怎样从一个鬼机灵、摔跤会耍赖、堵别人家烟囱的“嘎小子”,变成了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为老百姓挺身而出不惜自己被俘的战士。剧中部队的群众工作、思想工作与宣传工作是怎样展开的是一大看点。

须知,曾经的红色电影重点不是拍打打杀杀、抢占爆炸,拍的是革命思想、拍的是先锋队的工作方式、拍的是人民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2004电视剧的《小兵张嘎》中,这些优秀的思想境界全部看不到了,很多内容都是对前作的拙劣模仿,更为了充斥时长,增加了很多自作聪明的原创注水内容。尤其是在一部儿童向的革命电影里,增加了许多桃色情节,一时间备受争议。

还是那句话,本文的目的不是想批判谢孟伟或者潘长江,而是想让大家记住小兵张嘎——记住这部经典文艺作品,以及抗日战争年代千万万万的英雄们。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也是一名光荣的“红小鬼”“八路军战士”,他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也如小兵张嘎一样是一位“侦查员”,组织上看他天资聪颖,就贴别培养让他识字读书,之后又送去学校。此后徐老先生就走上了文学道路,堪称“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创作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一直以来都有人问徐老先生,“小兵张嘎”是不是写的他自己?老先生很谦虚,说他小时候很呆,不似嘎子这版“鬼机灵”,他回忆自己在宁晋县大队时,听到过赵县两个小侦察员机灵勇敢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这两个孩子是当地出了名的小英雄。他们经常装疯卖傻混进敌人据点,打探消息给八路军或者游击队,或者运走弹药,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帮助我军拖延日军。小兵张嘎就带着他们的几分色彩。

而电影大火之后,人们再去当地寻找“瞪眼虎”和“希特勒”却不得踪迹,但是按照徐光耀老先生的描述,找到了最符合的几个英雄——燕嘎子、张沉底、赵波,而真正是谁已经不重要了。“瞪眼虎”和“希特勒”他们可能已经牺牲了,也可能在抗战胜利后作为普通人平凡的过完了这一生,这样的无名英雄们在我们的历史上太多太多太多了。抗战时任雁翎队政委的马仲秋曾说,现实中没有这个小兵张嘎,张嘎是雁翎队队员的化身,像张嘎这样的人和事在抗战时期有很多。

文章最后再多两句嘴,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一点:演员本身,跟其扮演的形象,是一定要分开的。小兵张嘎这个角色不仅仅属于谢孟伟或者安吉斯,而同样属于编剧、导演等主创团队,属于千千万万的广大观众。无论是谢孟伟或者安吉斯本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演员本人未来选择的道路,既不应该被“小兵张嘎”这个角色所绑架,更不应该让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影响角色。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也没啥别的意思,就是感觉大家似乎忘记了曾经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小兵张嘎,忘了曾经深入人心的抗日小英雄燕嘎子、张沉底、赵波、徐光耀们,忘记了属于这个名字背后的时代意义,我只是想把这些写出来而已。

之前所谓的“窃·格拉瓦”大火的时候我就说过: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只要能“火”,不在乎你是个正人君子还是鸡鸭猪鹅。我一直对网络亚文化持一个宽容的态度,认为这是一个舆论环境蓬勃有生机的表现。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没有底线的,亚文化和恶搞不是一切为所欲为的“免死符”。

亚文化、解构主义,确实是现在互联网的一个特点,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亚文化都是无害甚至有积极意义的,绝大多数解构都是富有娱乐精神的,但不代表所有。就事论事在“窃·格瓦拉”这种梗上,我认为网络上的解构过分了。电瓶车有什么错?电瓶车的主人有什么错?他的做法不是违反主流价值观了,而是标准的违法犯罪了。

切格瓦拉是什么人,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知行合一的巨人,是高尚无私的灵魂,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切格瓦拉毕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战斗:“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没想到他们走后,不但被当成了文化商品印在了衬衫上,更被解构为与一个偷车毛贼相提并论。这样明目张胆解构崇高、解构伟大、解构进步,是我坚决反对的。

总有人说玩梗、恶搞、认真你就输了,而我恰恰就是要批判这句话的不负责。就是朋友之间开玩笑也要讲究一个底线,你觉得好笑别人觉得冒犯那这就是个垃圾玩笑。同理,“梗”也有优秀的智慧梗和冒犯的垃圾梗。在有些人眼里,“玩梗”两个字就成为了一张护身符,做出了什么low穿底线的事情就把玩梗、恶搞、认真你就输了。

而在这个崇高被解构,伟大被虚无,道德被嘲讽,信仰被抹黑,万事万物娱乐至死的年代中,如果认真就是要输的话,我不介意做一个输掉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