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深秋最忆君――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4)
病入深秋最忆君
重读《郁达夫全集》诗词卷札记(4)
蒋增福
2014年初,上海的大象(郁兴治),富阳政协的胡主席,鹳山管理处的老许及余共同商定,以“郁风苗子艺术馆”的名义,重印当年郁风未就的《郁曼陀陈碧岑诗抄》。这是碧岑夫人多年心愿。在她病重期间,郁风等兄弟姐妹,于日夜轮流陪护的同时,赶编出诗稿本,拟交上海学林出版社自费出版。遗憾地是老太太仍未亲眼见到。郁风将“学林”的纸型底版捐给了《郁华郁达夫文艺基金会》,希望有机会印刷出版。
这本“诗抄”的品位相当高。廖承志题写书名,唐云题字于扉页,钱君匋装帧设计,王昆仑和吴祖光分别为郁华夫妇撰写传略。
吴祖光撰写《陈碧岑夫人传略》中,对郁达夫的“叔嫂情”和教长嫂学诗均有赞评:
碧岑夫人,安徽泗县人。1911年与富阳郁华结婚,并由郁华先生辅导学习唐诗。1913年,郁华先生东渡考察司法,碧岑夫人随夫及夫弟郁达夫同赴日本。后入东京锦秋高等女校学习日语及谈论诗词,因而学业大进,尤酷喜吟诵写作旧体诗词,为戚友所称道。
叔嫂间不仅相互学习,竟能以诗词唱和,对写旧体诗已经掌握门径。收进郁达夫全集诗词卷的《奉答兼呈曼兄四首》,似可窥见一斑:
定知灯下君思我,只为风前我忆君。
积泪应添西逝水,关心长望北来云。
原注:步原韵
昔年作客原非客,骨肉天涯尚剩三。
今日孤灯茶榻畔,共谁相对话江南。
原注: 侨寓牛込时,三人围桌烧炉,辄谈营东鹳山房事
垂教殷殷意味长,从今泥絮不多狂。
春风廿四桥边路,悔作烟花梦一场。
原注:或作“树上晓月黄昏后”
何须指日比长安,春水灵槎会岂难。
删去相思千万语,当头还是劝加餐。
一九一六年二月十八日 日本
诗词卷第4页,用整整一页入选这4首组诗,因是对长嫂来诗的“奉答”,编注者很是看重。而且还收进另一首写给长嫂的诗。原题《有怀碧岑长嫂却寄》,但在诗后特别注明,诗题当改成“奉还”。这“奉答”“奉还”都属唱和之作,既证明他们对旧体诗的掌握,也说明叔嫂情深非同一般。同时亦借以揭开了长嫂诗作“为戚友所称道”的面纱。以《小隐山房诗稿》中的《寄怀达夫弟二首》为例:
犹忆当年同作客,哪知今日独思君。
一家寄旅留京国,千里家书望暮云。
扶桑西望是长安,横海风波道路难,
何日小屏红烛底,相将斗句理盘餐。
为将这首诗与“奉答”“奉还”之“步原韵”作一对照,长嫂写旧体诗的水平,几乎与达夫难分伯仲了!达夫的另一首“步原韵”却直名《酬答》的七律,更证明长嫂之作诗,也是“学业大进”:
怅望中原日暮云,一声征雁感离群。
行经故馆空嘶马,病入新秋最思君。
知否梦回能化蝶,记曾春尽看湔裙。
何当剪烛江南墅,重试清谈到夜分。
碧岑夫人《小隐山房诗稿》中的《怀鲁迅》和《夫弟达夫》为例,足见长嫂非等闲之辈。在《怀鲁迅》的诗题前,写有长长的“小款”,证明鲁迅那两句名诗,她是现场的亲历者:
四十年前(1932年5月),夫弟达夫夫妇设宴上海聚丰园。在座者鲁迅夫妇、柳亚子夫妇、曼君及余。席间鲁迅先生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诗,即在余室中尚悬有先生手书此诗复制墨迹立轴。物在人亡,而聚丰园亦不见影迹,怆然赋此。
一九七六年十月三日
1945年,碧岑夫人获知郁达夫已经殉难海外,又作《夫弟达夫》。诗题下虽有“一九四五年殉国海外”句,但她此时得到的讯息,乃根据胡愈之的《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报告。诗曰:
国破家亡作苦吟,埋名异域岂甘心。
乍传捷报身先殒,忠骨茫茫何处寻。
一首七绝28字,足能看出长嫂对小叔的深深怀念,并以诗寄托哀思,表达叔嫂深情。尤其是与达夫一道在日本的岁月里,郁风曾撰文有过记述:
在东京的一年,是娘的启蒙黄金时代。直到老年,还常常对我们说起。父亲回到北京以后因工作繁忙,与留在日本的幼弟通信,大半是母亲的事了。她也不顾自己没正经读过书,曾学着写诗寄达夫。三叔把嫂嫂当亲姐姐看待,而把长兄当做严父,他有时向长嫂多要点钱花,有时会把对女性的烦扰而作的诗,写给嫂子看,又注明“慎勿为曼兄所见”。
这种情状曾为极少数郁达夫研究者误读和曲解。我们赴日本作学术交流期间,某大学的几名女教授女讲师,自述专门研究郁华夫妇及郁达夫兄嫂情的。他们则以互致书信与诗歌中的“慎勿为曼兄所见”等语。妄加猜测,说“叔嫂情”已经上升到了相互爱慕之情!以这种观点所撰论文让“批评指教”时,我们也毫不客气回应:“你们这是误入了死胡同,走偏了道。”也许“长兄若父,长嫂为娘”的中国传统文化已被她们所摒弃而不可能理解。
曾经有人问我,碧岑夫人的书斋因何取名“小隐山房”且作诗集名?以笔者所见,源自富阳城北的小隐山与鹳山(松筠别墅)一脉相连,此处乃宋代谢家五诗人(亦五进士)的“结拜处”之一。那里有谢绛的《自题读书室》,范仲淹的《题小隐书室》等存世。而杨维桢的《小隐书室》,描述过当时诗人聚会的盛况。另一原因是,与郁达夫教长嫂学诗,特别强调当读宋诗有关:
吾嫂学诗,盛唐不及中唐,中唐不及晚唐。与其失之粗俗,宁失之纤巧。女人究竟不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语,……,李杜诗可以不读,入手应从李义山温八叉诸人诗……吴梅村诗,风光细腻,唐宋诗集大派者,家中曾有全集在,可取读之。不必半年,行见吾嫂之诗句较香菱更敏丽也。
2020.1.20
作者介绍
蒋增福,1934年生,浙江富阳人,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工作,任富阳县文教科(局)科员,主要从事城乡扫盲工作,后参与《富阳县志》编撰,又为县委党校秘书,80年代初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党委书记,后迁任政协常委兼秘书长,又迁任文联主席,1995年退休,任富阳市文联名誉主席、郁达夫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80年代后从事乡邑文史调查和郁达夫研究,曾参与采写编撰《富阳风貌》《富阳文史资料》《100个富阳人》等系列丛书,并倡办地方文艺刊物《富春江》和《郁达夫研究通讯》。30余年笔耕不缀,出版专著《郁达夫及其家族女性》《鹳山魂》《富春闻见录》《走近三国》《富春文集》等;主编或参与编撰《郁达夫手迹》《众说郁达夫》《抗战中的郁达夫》《历代诗人咏富阳》《富春江今古散文选》《富春江畔话三国》《见字如晤——文坛师友书信集》等,多次获杭州市优秀作家奖,“五个一工程奖”,郁达夫文艺奖。
排版|盛玉峰1565811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