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上瘾是什么?食物,糖上瘾的4个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首发自瘦龙健康,中国肥胖问题的死磕侠,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免责声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请随意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编辑字数3322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你是不是特别爱吃甜食,好不容易戒两天,又暴食了?
明明吃饱了、吃撑了,但看到蛋糕、奶茶、冰激凌,仍然忍不住伸手...
不开心了就要吃甜的,一个蛋糕下肚什么烦恼都忘光了...
每天想喝快乐水,甚至喝不下没有味道的白开水...
戒糖几天后,就不舒服,甚至有点想喝酒?
这种“不吃甜食就难受,吃了甜食就开心”的现象,并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实实在在的大脑的奖励机制,这也是糖上瘾的根源。
糖上瘾是什么
毒瘾,大家都知道它有多可怕,但是,吃糖上瘾也很可怕,很多人不以为然。
→为什么吃糖会上瘾?
“成瘾”表示心理依赖性,有时是无法控制的,这种行为以牺牲其他活动为代价,并随着重复使用而加剧。
滥用药物上瘾大家都很熟悉,例如吗啡、可卡因,尼古丁和酒精。
而吃糖的过程中,大脑也能够迅速反应,分泌阿片类和多巴胺,阿片类具有成瘾性,而多巴胺是一种,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物质。
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表明,吸食可卡因时大脑的反应,居然和吃糖的反应是一样的。
如果有以下症状,其实就已经有比较危险的糖上瘾了:
极度爱吃甜品,吃到停不下来;一天不吃就心慌、脾气暴躁;喜欢一个人偷偷吃;吃完却很后悔,甚至会出现催吐行为。
下面将从4个阶段揭示糖上瘾的过程。
糖上瘾的阶段一:暴食
有过节食经历的人都知道:辛辛苦苦熬了半个月,路上偶然走过一家汉堡店,一个没忍住开始暴食,前功尽弃,吃的甚至比不节食的时候还要多。
明明已经吃撑了,还会不断塞进肚子里。
不断重复吃甜这个行为,你已经形成上瘾习惯,一段时间不吃,很容易导致暴食。
→糖上瘾后,暴食很快就来
普林斯顿大学格林霍尔心理系教授拉达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一篇研究,发现暴食糖,会反复释放伏隔核壳内的多巴胺,同时会降低乙酰胆碱的饱腹感。
这个结果与滥用药物上瘾在神经化学上简直一模一样,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实验表明:糖上瘾后,暴饮暴食很快就会随之而来。
→戒糖后,吃更多的糖
两组大鼠,一组每天间歇性地喂食糖和食物,另一组可以随意取用,两组均增加了总摄入量:
惊人的研究发现:
随意取用糖溶液的动物整天都倾向于喝糖,包括不活动期间。
但间歇吃糖的大鼠在12小时内的糖摄入量,就达到了随意取用的动物在24小时的摄入量。
21天后,间歇喂糖的大鼠摄入更多的糖,也减少了食物的摄入。
所以,对于已经糖上瘾的老鼠,控制糖摄入量,更容易暴饮暴食,暴食之后大鼠对糖的依赖性也会更高。
糖上瘾的阶段二:戒断反应
戒断反应,通常是指毒瘾或者阿片类药物上瘾的人,断药之后的反应,包括攻击性强、焦虑、烦躁不安和抑郁...
→对糖形成依赖或上瘾后,突然减少糖摄入,也会产生戒断反应。
有很多节食的女生都吐槽过节食期间身体的种种不适:比如烦躁不安,比如心神不宁,比如心情抑郁...
这些症状,其实并不只是节食饥饿带来的心情不适,而是在突然减少糖类摄入后产生的戒断反应。
可以看看,大鼠的纳洛酮促进戒断实验(纳洛酮是一种戒断药,可使中枢神经兴奋):
将大鼠分成四组,进行了初始5分钟的强迫游泳试验,测量了大鼠的逃跑攀爬和被动漂浮行为,
给大鼠分别每天喂食间歇性蔗糖和食物,间歇性食物,任意摄食蔗糖和食物,任意摄食食物21天。
在第22天,所有的老鼠都被注射纳洛酮以促进戒断反应,然后再次放入水中进行测试。
在所有的大鼠中,每日喂食间歇性蔗糖和食物的一组,明显逃跑的欲望降低,被动漂浮取代了逃跑。
这个研究表明,每日间歇性喂食蔗糖和食物的大鼠形成了糖上瘾,在戒断期间产生了行为抑郁。
断食24小时后,还会出现鸦片戒断的迹象,包括躯体体征,如牙齿颤抖,前臂震颤和头颤抖,以及焦虑感。
在长时间不摄入糖之后,还产生了攻击行为。
糖上瘾的阶段三:极端的渴望
有过断糖经历的人会发现,断糖开始期间对糖的渴望达到一个巅峰,这种渴望也是很多人断糖失败的原因。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抵挡不住诱惑,更不是自制力差。
大脑对糖上瘾后的机制,就决定了戒糖之后对糖的反应是增强的,而且是越来越强。
如果把对糖的“渴求”,看作是获得糖的强化动机,在上瘾后然后被迫戒断,这种强化动机会随着时间而增长。
→馋糖、吃更多的糖
强化动机,还会导致一些没有回报的操作性反应,比如断糖期逛蛋糕店,或者网上浏览美食图片或视频。
此外,如果再次摄入糖,会比戒断前吃得还多,这种强化动机的增加很容易会导致控制不住。
大鼠实验中采用“剥夺效应”范式,研究了大量摄入糖的老鼠在戒断后的糖摄入量。
在每天摄入糖12小时后,老鼠在戒断2周后的测试中比以前多摄入23% 的糖。
每日摄入蔗糖0.5小时组无明显效果。
此外,获取糖的动机,似乎是随着戒断时间延长,而继续“孵化”或生长的。
在戒糖14天后,每天摄入糖12小时的大鼠明显增加了对葡萄糖的杠杆压迫,达到戒糖前反应的123%。
而且与1周或1天相比,戒糖30天后对糖的反应更大。
这些结果表明,强化动机背后的神经回路会逐渐发生长期变化。
糖上瘾的阶段四:敏化
敏化,是对糖上瘾后如果反复多次戒断和渴望,会导致对糖更敏感。
比如经历过多次的断糖又”破戒“,很容易因为一点点诱惑又忍不住。
同时,敏化还会带来出交叉敏感。
交叉敏感指的是对一种药物的敏感,可能导致另一种药物摄入量的增加。
换句话说,一种毒品是通往另一种毒品的”通道”,比如糖上瘾的人,断糖之后可能喝更多的酒。
潜在原因其实是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变化,例如多巴胺(DA)的适应性变化。
戒糖的行为,通常伴随着伏隔核中多巴胺/乙酰胆碱(ACH)平衡的改变,糖上瘾的人,每天都会反复释放伏隔核壳内的多巴胺,一旦停止这种刺激,身体会促使大脑寻找替代品。
这也是糖上瘾带来的另一个不好的影响,除了会暴食、肥胖、损害牙齿等等直接的后果,还可能导致酒瘾、烟瘾等间接后果。
关键的瘦龙说
暴食,无法控制食欲,归根结底的原因都是糖瘾。
戒掉糖瘾,才能真正让你成为自由人,不再是食物的奴隶。
很多小伙伴戒糖,戒碳水之后,会出现暴食、或者严重的戒断反应,却把责任推荐给戒糖,觉得不应该戒糖。
实际上,戒毒也会不舒服,但是你会认为戒毒不健康吗?
滥用糖和滥用药物之间的行为和神经化学相似性高度一致,可以认为在“狂欢式”的消费方式下,糖很可能会“上瘾”。
糖比起药物如可卡因或吗啡,上瘾产生的影响要小,然而,这并不表示糖上瘾的影响就对身体的伤害小。
糖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细胞老化、影响大脑认知功能、心脏病等等。
而糖上瘾的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暴食会带来胃病、肥胖;
戒断导致暴躁、抑郁;
渴望导致摄入更多的糖;
敏化则会带来其他上瘾。
如果您本身有糖瘾,希望尽快想办法减除,如果没有,也希望能够控制糖的摄入量,千万不要走到糖上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