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了中药无效”
在遇到某疾病时,人们就会着急慌张。俗话说:“有病乱投医。”找这个医生试试,找那个大夫治治。在市井的闲聊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无奈:“我家孩子发烧,吃美林、泰诺也不管事。后来大夫说是甲型流感,又吃几顿奥司他韦,也没什么效果。喝中药了,也还是不行。”在这样的句式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人们会将西药进行明确的分类,但是对于中药就只是笼统的概称。
曾经我一个朋友,天天在朋友圈里直播带孩子看病。我留言说:打点滴三天都还没效果,估计就是不管事了,赶紧换个方法吧!我心念小孩的可怜,紧接着我又说:你看看孩子天天这折腾的,禁得住吗?就这句话人家不爱听了,跟我说:孩子生病我不着急吗?你说换方法,怎么换啊?我说:这种情况,打点滴不管用,就找个中医看看吧!然后,这个朋友就跟我说了这样的句式:你以为喝中药就万事大吉了?又不是没喝过中药,不管用!再后来,我了解到,那个所谓的中药,根本就是一般中医院里的套方,根本就不对症!
对“中药”这个概念模糊化,反映了对于中医药知识的匮乏。中药与中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药物所具有的性质是有所差别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即便是同种药物,生长在不同的地区、时间等环境中,其功效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中药就特别强调道地药材、正时采集。
对西药化学制剂的详细列举,反映了对于人体生理病理医学知识的匮乏。医生是在经过诊断之后,对病情进行判断,然后具有目的性地用药。而作为没有医学常识的人,用药往往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说白了,就是把药试了个遍,排除了一些错误的答案,然后记住了一些名字而已,丝毫没有任何经验的提升;等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再从头到尾重复一遍,走老路。
把西药化学制剂按名称分类,一个药名就自成一类,然后把中药整体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方法是能够让人笑掉大牙的外行分类法。就好像西瓜、葡萄、香蕉、苹果、橘子各成一类,然后把“蔬菜”当成与之并列的一类。似曾相识呀!当时,段子手们带节奏说马兜铃酸不光导致肾毒性,而且还有致癌的风险。药物的错误使用,导致肾毒性倒确实不容否认,但是如何增加致癌风险却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就说中药必然有毒了!有理有据呀,把图表拉出来看一看,西药的类别分得好好的,每类西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然后看看扇区所占比例最大的那个,大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百分之十几呢,标注是“中药”!天呐,中药可不能吃啦!看看,西药的每种才各占百分之几呀,而中药就占了快要五分之一了呢!这是堪称一篇医学专业分析的论文呐!
从中西药物本质来说,中药应该根据药物或组方的性质进行分类,而西药化学制剂应该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对于没有医学概念的人,在描述中药药方时,至少要谈及药物的名称,或者明确到“清热解毒”、“止咳祛痰”、“调经止带”这样的层面上;在描述西药化学制剂时,药物名称能够记住最好,不过有很多药物是同属一类的,所以一般情况就明确到“青霉素类”、“苯二氮卓类”就可以了。具体的选药,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就是医生的任务了。
我每每听到那样的句式,对方都是饱经沧桑的无奈,间或有人还夹杂着“你看看,就说中医治不了病嘛”这种现代人坐井观天的狭隘态度。有时候我就会反问道:“中医给开了什么方呀?”这时候,一个侃侃而谈的经历丰富者立即萎软下来,支支吾吾说:“就……就是……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找大夫看病开的呗!”只要看方子,十有八九都是不对症的。内行人要看门道,外行人才是看热闹,而有的人看的全都是自己的热闹。
没有医学常识的一般人,最好不要简单地说:“服了中药,无效!”
反中医的人借坡下驴,连连说道:“服了,中药无效。”
我笑笑,说:“服了!中药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