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和治疗疾病之间的关系

  由病毒所引发的各种传染病,在现代科学技术下,不仅可以发现其形态结构,而且还可以通过基因序列进行研究。

  既然病毒是侵袭人体引起疾病的肇事者,那么,对抗病毒则是首要的想法。回想当时,弗莱明在偶然间发现能够应对细菌的“神奇物质”,它可以帮助人体去处理细菌感染,于是抗生素的研究便拉开帷幕。那么,有没有什么药物可以消灭病毒呢?在历经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部分可以对抗病毒的药物,包括化学制剂以及天然药物。

  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目前和研发抗菌药物的思路差不多:首先,是在细胞水平的抗病毒活性测试,也就是在离体的状态下,如果能够直接杀死病毒,就可以被筛选出来。比如:双黄连、瑞德西韦,这些都是在离体的状态下,经过初筛发现的。然后,再在体内进行试验。通过临床的实际验证:有些药物是感染后的几十个小时之内服用才有效,超过这个时间则效果不明显;有些药物抗病毒的能力有限,到达人体内并不能具备抗病毒的作用,或者是在消化道内早就被分解掉了;还有些药物毒副作用超过了其正作用,只能酌情使用,甚至是根本就不能用于人体内,比如75%的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尽管在体外五分钟就可以使冠状病毒灭活,但不可用作内科药物。

  然而,这种流程存在着缺陷。有没有药物,在离体状态下没有抗病毒的作用,但进入到人体之后,却显出极大的效力?先别着急否定,仔细想想。对啦,疫苗就是其中之一。它本身就是削减之后的病毒,在离体状态下并不能显然表现出对抗,但进入体内却激发了免疫系统,识别之后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除此之外,在天然药物中是否还有这样的药物?想必是存在的,因为疫苗本也源于天然,相似的结构不会是世间唯一的存在,这部分亟待开发。尽管并无法起到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比直接抗病毒还要更加有效。这种思路,无疑弥补了简单机械对抗的不足,同时也为药物研发扩宽了视野。

  药物研发过程中,直接对抗病毒是一种思路,我们不妨多一种思路:激发免疫,同时又能很好地控制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不符合当前的药物研发思路,甚至索性就被一些人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但倘若通过临床实际情况,确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话,扩写现代医药的研发思路则亦是指日可待的。

  综上所述,处理病毒有两种途径:抗病毒和激发免疫。两个国家之间打仗,找个第三方国家从中介入,帮忙把侵略者打跑,然后向被侵略方索要酬劳;或者是,被侵略国出现一个“吹哨人”,全民意识觉醒起来,奋起抵抗,保家卫国。

  当新病毒出现之后,我们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医学原理进行分析,然后投入到临床中使用,通过实际的情况予以判定。有些人,在网上十分活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目前临床的用药予以批判:“某某药物居然还在用,不合理用药等同于草菅人命。难道就是因为这个药是某某药厂出的吗?”将现阶段的探究进行贬低斥责,将一些药物妖魔化,然后话锋一转:“应该用某某药物,这个药物就能够非常有效。”当人们问及该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时候,则称没有不良反应,或是未知;当人们问及此人是否去往一线进行过临床研究时,则称“我和大家一样,在家不出门,每天炒炒股票。”嗯?那你又是如何具有判定资格的呢?毕竟即便你的方法有效,可是和别人是否无效两者之间没有关系,这么明显的排除异己,抑或是因为……

  某抗病毒药物刚刚被筛选出来,一夜之间就被编排出了各种嘲讽的段子;某抗病毒药物刚刚被筛选出来,一夜之间就被奉为“神药”。不必探究抗病毒药物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只要看看所贴的标签,就可以轻松判定主观认定的结论。也真的是挺无聊的。某抗病毒药物刚刚透露风声,就借助各种私聊的渠道声称:“有个武汉的朋友反馈:重症患者用过之后,全部康复了,就像酒精消毒一样,病菌马上就消除了!”简直就是曾经电线杆小广告“一针灵”的即视感。倘若继续问该试验的相关数据,则无言以对,就说是该药目前只用于重症患者,而且全部立即治愈。“是我朋友说的,我也不懂。反正这个药很牛就是了。你别再问了行不行。”事实上,药物的试验阶段,不可能只用于重症患者,而且药物哪有那么容易研发成功。依靠单一的药物就形成以汤沃雪的效果,本身就是太玄幻的事情了。这只不过是前期的推广,借助疫情先形成一定的群众基础,进行广告宣传而已。

  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抗病毒药物研发出来,就等于疾病能治好吗?——灵魂的叩问,实在不太容易回答。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最后敌人确实是跑了,但对中国各方面却有着很长远的负面影响,恢复如初需多少时日?窃贼入室,把家翻个底朝天,赶跑了小偷,或是将其绳之以法,这还不够,还要将这些物件按部就班地放回原位,过段时间之后,才能回到原来的生活秩序中。病毒侵袭人体会引起肺部的病变,严重情况会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还会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临床恢复机能、防治并发症则尤为重要,护理工作和心理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倘若身体抵抗力过度强悍,因于自我保护过激,而引发严重的“内部暴乱”。这个时候,又应该如何处理应对呢?还能单纯地通过抗病毒来处理吗?直愣愣地对抗,其后果不堪设想,一味地抗争可能就是鱼死网破。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医学手段,对这种免疫问题予以紧急处理。医学,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加一等于二、八减五等于三,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有着其重要意义的,不过这是针对外因而言。另一方面,内因方面还要处理得当。协调药物的正作用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则尤为重要,避免得不偿失。对于重症患者,单纯地抗病毒似乎显得太激烈了,必须要同时照顾到机体本身的状态,是否能够承受住,此时“攘外”和“安内”就应该同时进行,甚至应该将“安内”放在首位。因为一切的讨论,都起码保证在宿主存活的前提之下,更何况医疗本身就应该是治疗疾病,恢复机体运行的。对于后期恢复的患者,病毒虽然消灭了,但对身体造成的破坏,各项生理指标尚未及格,仍需进一步医治。

  因此,对抗病毒的特效药,是应对新病毒的过程中,早期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整体疾病的治疗。在研发人员寻求对抗病毒药物的同时,我们前线的医疗工作者日以继夜地不辞辛劳地进行医疗救治,并不着眼于病毒本身,而是对身体的整体各个方面都进行着把控,防止进一步恶化,以及阻止并发症的出现,如此才使得患者由重症转为轻症,而后得以痊愈。

  有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帮助身体,在身体免疫应付不了的情况下,给辅助一下。对于一些药物,我们也没必要指望着有很强的抗病毒作用,但这并不等于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只道是“药物有专攻”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