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威尼斯的小艇》(三)

(注:录像来源重庆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竞赛)执教:吴秀英

一、检查预习,梳理结构

师: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来到了威尼斯,把目光锁定在了(手指课题)

生齐读:威尼斯的小艇。

师:写下了一篇散文。吴老师相信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以小艇为线索,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生:我认为写了小艇的外形,小艇和人们息息相关。写了小艇和……(学生说不出了)

师:你说了两个方面,挺不错呀!

生:我认为还写了船夫的划船技术很高明。

师:嗯,真不错,这样就完整了。

师:刚才这个孩子说,写了小艇的外形。我觉得外形还值得商榷。不光写了外形,还写了行动的特点。你觉得哪个更能概括?

生:我认为写了小艇的构造特点。

师:写了小艇的特点。(板书小艇)

师:还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板书船夫)

师:还写了小艇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板书生活)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课文,抓住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资料,咀嚼文字。去领略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风情。(板书风情)

【在看这堂课之前,我很是纠结一堂这样的比赛课该从哪里开始。因为我心中想着可看性,阅读课的可看性一般情况来说得从品味文字来产生。那么按照常规的从字词入手、整体感知、再来品味文字,就会把最精彩的最想呈现的部分位置后移了。虽然这样的说法显得实在是太过功利,但是是在面对这类情境时必须要考量的问题。那么吴老师的这节课就巧妙在从学生的已有能力出发。五年级的孩子,预习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借助预习单和资料补充,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上课直接梳理脉络,迅速进入品读文字阶段。高!】

二、体会小艇特点

1.圈出特点

师: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威尼斯的小艇。请同学们拿出课文来。

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把小艇比作了什么?分别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生自读。

全班交流。

生:作者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了田沟里的水蛇,突出了威尼斯小艇的轻快灵活。

师:嗯,比作水蛇,写出了轻快灵活的特点。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还把威尼斯的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美观的特点。

师:嗯,真不错。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个自然段还把小艇比作了独木舟,写出了小艇又窄又深的特点。

2.探寻特点形成原因

师:孩子们,威尼斯的小艇多有特点啊!他像独木舟,长、窄深;像新月,两头翘起;如水蛇,轻快灵活。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结合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对这个问题有思考吧?咱们就来交流交流。看看小艇为什么会那么长,那么窄,那么深呢?

生:我认为是为了美观,为了多坐些游客,而且为了稳定性。让小艇更容易行走在水上。

师:他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这里的小艇怎么不设计成这个样子呢?一定要结合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看看谁能发现。

生:我认为设计得这么长、这么窄,这么深,是因为威尼斯的河非常地窄。这样的话,行动更加地方便灵活,可以让船夫更好地操作。

师:有理有据。从资料中提出了信息,明白了小艇很窄的原因。这一点,还有补充吗?咱们继续交流,为什么会像新月那样两头翘起呢?

生:如果他们是相向而行的话,就不会妨碍。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样就更合适在威尼斯的河道里穿行,更灵活了?

生:对

师:嗯,不错,很有见地。

生:我认为设计成两头翘起,是为了更增加他的美观。

师:你看,这个孩子有自己独特想法呀!也许威尼斯的人们就觉得这个样子很美观很别致。那孩子们再看看,小艇为什么会如水蛇那样轻快灵活呢?

生:小艇轻快灵活,如田沟里的水蛇是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师:从课文后面的内容知道,是因为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多么灵巧的小艇,多么灵动的城市呀!

生:我认为除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还跟小艇的独特有关。

3.朗读特点

师:跟小艇的构造特点有关,是吧?多么灵巧的小艇啊,多么别致的小艇啊,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样的小艇带到我们的眼前来吗?

指名读。

师:听你这么一读,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孩子们,刚才你们结合资料,与文中的内容相结合,就读出了这个事物背后的丰富内涵。原来,是威尼斯的独特地域造就了这样的小艇。

【关于“像独木舟”这个到底是不是比喻句,在统编本教材中是没有把它作为比喻句来对待的,我深表赞同。在这个部分,如何去体味小艇的三个特点,老师不是直接揪住比喻句不放,而是通过补充资料,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从而让小艇的特点在同学们的心中更为鲜明。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感觉找不到抓手。上一次看到老师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位吴老师用资料补充思考特点形成的原因,我觉得这样两种方式都是非常可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