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好老师,会提问》第三篇
当教师提出好问题之后,学生将会如何处理与回应好问题?
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能忘记好问题的功能是基于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来改进与评价教与学。
这与我粗浅阅读这本书后的猜测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好的问题,提出一些能够使知识更加深入的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个任务驱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师教学的空间。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这些回答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时标准就应该是准确,可接受,适当,率真。
促进学生精准认知的关键是交流。体现学生处理和回应好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展示和讲述;劝阻只用一个词或一句话的回答;询问“你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改述和抄写信息;像专家一样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学习结果的等级,这六点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比如,改述和抄写信息。要求学生改述和改编信息、引用和标注出处,而不是直接誊抄过来。就像我正在进行的读书笔记,都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
还比如,像专家一样教学。就像在参加普通话培训的时候,当导师听了学员的发音后并不是马上提出正确错误,而是导师自己示范一次。如果学员自己错得离谱,是能自己听出来,然后产生“怎么才能像你那样正确发音呢”这样的想法,导师再来解释学员的错误是在哪里。如果学员只是轻微的不到位之类的问题,学员自己是不能提出来的,导师就会追问“你在发音的时候,你的舌头、牙齿、嘴唇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引导学员解释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然后指出学员在这个过程中错的关键点。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所以我把“专家的做法通常是提出问题,给出他们的回答,解释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得到这样的成果或结果的,并展示了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这句话进行了改述。
最后一点,体现的是学生主动性的因材施教。在用问题促进精准认知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层级的选择,当他只选择第一层级知识深度时,教师只能鼓励不能强迫,选择权给学生。这更多是一种理念。
另外一个值得提醒的是,在与学生的交流时,时时用促进精准认知问题推进。比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好时,询问他的思考与感悟,让他自己考虑和反思自己回答的质量,同时给他一些建议,提示他应该研究和探讨一些什么来完善自己的回答。
现在对这本书缺乏的就是实战,怎么来判定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好问题;是属于哪一类的好问题;如果不是好问题,怎么改进可以变成好问题。得提醒自己有意识去思考。
把好问题常用的疑问词和每类问题的指向摘录如下,以备查询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