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粉文学II春节散文展(62期合集)
河粉文学II 春节散文大展62期合集作者: 1. 岳晓东2.于金凤 3.王宪赫(按交稿时间顺序)
我八九岁时的新年
文/岳晓东
那时天很冷,雪很大,年味很浓,年总是在孩童们的祈盼中姗姗而来。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吃,数着手指头盼呀盼呀……年就一天天的近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我不知道为啥叫小年,也许小年是大年的姐姐或者哥哥吧,所以他总是先声落地),这一天母亲总会带领我们这帮小兵(我们姐弟六人)一起打扫、擦拭屋子里的角角落落,母亲说要做到窗明几净,而父亲则把院子、仓库打扫的整洁一新。晚饭后,母亲把大块糖、小点心等吃食摆在灶台上,不让我们靠近,馋的我们直流口水,母亲说:“你们先不能吃,得让灶王爷先吃。”然后嘴里叨念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据说,大块糖能粘住牙,能让灶王爷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多说好事,少说坏事。这就是传统的祭灶。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新衣服,好吃的在前方散发着诱人的芬芳,日子似乎过的很慢,父母忙碌着置办年货,这几天父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去坟地祭祀先人,鞭炮声在树林里蹿来蹿去,纷飞的纸钱寄托着哀思,临回家前父亲还要虔诚的说一句:“过年了,回家过年吧。”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是挺难熬的,母亲把新裤子叠好裤线放在我们的枕头下,那时候没有熨斗,只能用这种方式让裤线变得笔挺。然后我们就盼天亮呀,盼着,盼着就睡着了,这一夜注定很甜美!
除夕早晨的太阳是鲜亮的,空气中飘荡着喜庆,母亲唤我们起床,新衣服、新袜子、新裤子,把我们打扮的焕然一新,母亲用白面和水和(huo)成浆糊,父亲拿一把新笤帚在门楣挥动几下,寓意是除尘(辞旧迎新吧),然后庄重的贴上对联和大红的福字,抬头见喜、金鸡满架、肥猪满圈……隆重的鞭炮声过后,父亲说:“过年喽!”这几个字是新年的起点,也是对我们姐弟的一种提示,也就是说这几天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提有禁忌的字,否则会受到训斥的。父亲在院子里挂上灯让院子亮堂起来,自制的大红灯笼升腾在空中,屋子里也会有几个在现在看来有点单调的彩色灯泡,但在当时却是那么的美,光彩灿烂!临近天黑时母亲会把剪子、刀和一些利器、笤帚、扫把这些东西收拢隐藏起来,应该是怕惊扰了来家过年的诸神和先人。那时候好像还没有春晚,但有《射雕英雄传》和《渴望》,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温暖快乐,也就是那时候我认识了郭靖、黄蓉……那个慧芳大姐总惹的全家人鼻涕一把泪一把的,那时候没有插播的广告,但在电视剧片头和片尾的序幕时母亲会端来冻梨、海拉尔雪糕、花红(一种水果)等一些吃食分享给大家。快到十一点了父母开始忙碌起来,姐姐们帮父母包饺子,一排排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总有几个饺子引起我们无限向往,因为那里面有糖块,有硬币,母亲炒完菜就可以休息一会了,因为剩下的工作按传统和禁忌由父亲完成,父亲抱来一捆柴禾(寓意:抱财),锅里的水欢腾起来,饺子荡漾在其中,厨房变得热气腾腾,烟雾缭绕。快到十二点时,院子里摆上桌子,菜和饺子都摆在了桌子上,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燃放鞭炮、烟花,然后全家人跪拜行礼,敬天地、敬先人。礼成后,把饭菜端回来,母亲重新加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母亲炸的带鱼和虾片是我最爱吃的,那时没有饮料,小孩们可以喝一点色(sai)酒(葡萄酒)。吃完饭父母端坐在椅子上,我们哥仨给他们磕头拜年,然后父母分别给我们分发十块、二十块左右的压岁钱,姐姐们不用磕头也会得到一样的压岁钱。小小的仪式完毕后已经凌晨十二点多了,父亲说:“去,给你大伯拜年去,你大伯家一个人上班,困难,别要压岁钱”,于是,我就领着俩弟弟,提着父亲为我们制作的精美的灯笼,在没有路灯的小路上,走将近十里路到大伯家,进门哥仨齐刷刷的跪在地上说:“大伯、大娘,我们给你们拜年了!”大伯乐呵呵的拿出挂在腰间的钥匙去开柜门,我们能感觉到是准备拿压岁钱,于是就一溜烟转身离开,连跑带跳的回家了。在一个正月里按习俗要去大伯家两次,年三十晚上一次,初二带礼物去一次,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很多年。父亲退休后就去河北定居了,晚年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最怀念的日子就是当年一家八口人走在路上惹来那么多羡慕的眼神。”
父亲是一位精致、善良、严厉、睿智、幽默的老人,在我心中他是无所不能的,男人能干的事他都能干的最好,女人能干的活他也全能干的优秀,在领导岗位上他最关注的是底层的职工,多年以后一些老工人谈起父亲还有口皆碑。爷爷是曾经教过私塾的先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却没读几天书,他所认识的字都是后来自己翻字典学来的,他有那么多故事和典故,有那么多技能和绝活我都没有继承,唯一继承的就是老人家那颗正直的心……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这个时节总有一颗思念的心游荡在星空里,不见归程……(太多快乐的瞬间和画面,需要我们姐弟六人坐在一起时才能表述完整)

作者简介:
岳晓东笔名:丘山,黑龙江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军报记者网》、《诗选刊》、《星星》诗刊、《长江诗歌》、《辽河》、《文化前沿》、《齐齐哈尔广播电视报》、《新余日报》、《参花》、《青年文学家》、《山东诗人》、《大兴安岭日报》、《辽河》等。2017年7月荣获《文化前沿》最受欢迎诗人奖。2017年8月在《诗选刊》和江西新余市主办的首届“仙女湖”杯全国爱情诗大赛中,荣获佳作奖;2017年获得首届“诗酒文化”大赛佳作奖;2018年5月荣获“凤凰山杯”首届全国山水诗大赛三等奖。
醉白肉
文/ 于金凤
在我儿时,村里能杀得起年猪的只有大小队领导几户,谁能跟他们沾亲带故,谁就有可能被邀请去吃猪肉。
母亲是后来户,异乡里没有亲属。表姑是养父亲那边的亲戚,表姑父是小队出纳,他家每年都能杀得起年猪。我家六个孩子过年能沾点荤腥,全指望表姑家了。
表姑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姑娘,长相像假小子,走路穿哒穿哒的,性格像男人一样大大咧咧,心肠特别好。她家也是六个孩子,家中生活条件相当优越,豆油用二缸装,粮食从来不缺。刚时兴牛仔裤,人家孩子就能穿上。而我家粮油紧缺,冬夏母亲为我们缝补衣裳。
这年母亲再次接到表姑邀请,腊月二十三杀年猪,带上一个孩子到家吃猪肉。
以往,哥哥姐姐跟母亲都去吃过,小妹也去过,唯我见不得世面,人多的地方怯场。与其占个名额,去了扭扭捏捏,不如让能吃的去。所以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去过多次。
俩哥经常讲评书似的神乎其神地讲。十五六岁的大哥将四根手指横起来形容:“那肥肉膘四指厚,放在碗里像大豆腐颤微微的还闪着光,吃一块就能把你香个跟头!”
听了哥哥的叙述,我一直渴望哪一年主动报名,跟母亲去吃一回闪着光的白肉。
见表姑亲自登门来邀请,客套一番后假小子似的一穿哒一穿哒地走了。我拉着母亲的衣襟,意思这次要跟着去吃猪肉。
小年那天早上,母亲给我好好打扮一番,头扎上绿发凌子,脸蛋摸了腮红,拉着我的手出门了。路上,母亲告诉我:“开始上菜时,会上一大钵杀猪菜,还会有一些配菜,之后就是每人一小碗白肉。白肉太香你不要动筷,待妾(客)的问你咋不吃,你说第一次怕受不了香味。这时东家、也就是你表姑,会吩咐待妾的给你单独上一小碗瘦肉。这碗瘦肉你就都吃下去吧!几年没吃猪肉,亏你了。记住啊!千万不要动白肉,上筷子就得吃下去了。”
“为什么一开始不上瘦肉呢?”
“若谁都给瘦肉,这些穷肚子不得把东家一头猪吃光?白肉就是想一下子香住他们。”
我很感激母亲路上告诉我这些。到了表姑家,母亲被表姑安排到妇女主滨位置上,地上是男人们,我们小孩另安排在北炕圆桌上,
第一次坐在人家的餐桌上,我的心砰砰直跳,和那些孩子一样激动地等待着。
终于上菜了,男人桌每人眼前一二大碗白肉,女人的白肉碗里点缀着手撕瘦肉。热气腾腾的肉香弥漫着整个屋子。男人们酒盅碰酒盅喝口酒,便同女人桌一样,趁热开吃碗里的白肉了。
小孩这桌菜上齐后,每人眼前都有了一小碗冒着热气的白肉。肉的芳香沁人胃肠。我忍不住倒了下口水,当听到表姑说菜齐了,开吃吧!只见几个男孩一把搂过那碗热乎乎颤巍巍闪着亮光的白肉,像吃面条一样嗦喽嗦喽吃起来。
面对久违的白肉,我忘记了母亲路上的叮咛,用小勺操起一块,趁热送进嘴里,没嚼几口,白肉顺嗓眼出溜到肚腹。口齿留香之际,我又吃了第二块,这时脑袋“嗡”地一下,白肉的香气好像一下子钻入右脑脑骨里。脑袋一阵眩晕继而像喝醉了酒,脸蛋发烫,困意袭来,眼前混沌。我欲向南炕的母亲呼救,可来不及了,只听这孩子怎么了,我便倒了下去。
母亲把我背回家,我昏睡了整整两天,醒来后才知我吃白肉醉倒了。母亲心痛地看着我,对父亲和邻居说:“这孩子身体弱,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看到母亲一脸懊悔的样子,我下意识地想到不该去充这个人数。我慢慢坐起,难过而愧疚地看着母亲。母亲却起身到外屋地端来一小碗瘦肉:“你表姑后悔当初咋就没给你上一碗瘦肉呢!这是她给你送来的,给你的补偿。”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时的亲情味依在我心中荡漾,那碗白肉依然在我的唇齿留香。

作者简介:
于金凤、笔名余茵,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林县,现居大连。辽宁省作协会员,大连作协会员。江山之星,网站发表精品文章三十多万字。曾江山文学网杨柳社团小说影视编辑,现杨柳社团名誉社长,2017年5月大连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威虎山下的母亲》,散文、诗歌、小说见于多见杂志、报刊。
守岁
文/王宪赫
五十多年前,家在农村时,每年的除夕夜,都要守岁,这是咱东北人过春节的习俗。所谓守岁,就是一夜不熄灯不睡觉,通宵达旦。这将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精神饱满,无病无灾。暮色苍茫中,声声鞭炮里,除夕夜姗姗来迟。远远望去,火树银花,万家灯火。火红的灯笼挂在屋门下,映照着崭新的彩练,洋溢着春节的喜气,年夜饭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火炕上的饭桌前,兴高采烈地吃着饺子,唠着家常。我坐在爷爷奶奶中间,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听大人唠着家常,正吃着,忽然牙齿遇到硬物了,吐出来仔细端详,原来是一枚五分钱的硬币,我狂喜,大声叫着:我吃到钱啦,我吃着钱了!急忙将钱吐出,展示给全家人看。我深知大年三十饺子里包有硬币,谁吃着硬币意味着新的一年谁有福,这是咱东北人过年的习俗。爷爷高兴的哈哈大笑,边笑边说:还是咱孙子有福气。奶奶则一把将我揽进怀里,摸着我的头说:孙子就是有福嘛,看咱孙子这长相就是有福的人,浓眉大眼的,一脸福相。父亲则面带笑容不语,母亲不时地往爷爷奶奶的碗里夹着饺子,看着我在奶奶怀里撒娇,嘴里不时地唠叨着:都是爷爷奶奶惯的,都十来岁了,还撒娇,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我狼吞虎咽,只一会儿便吃饱了,起身跳下炕,我知道小伙伴们在等着我呢,除夕夜是个守岁的日子,更是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东家串西家走的日子。我穿戴一新,衣兜里装满小鞭,便随小伙伴跑出了家门,来到了院子里,点上一炷香,放起了小鞭,父亲嘱咐道,离柴垛远点,我随口答应着。只见小鞭带着火光噼噼啪啪地响着,三五个小伙伴欢笑着蹦跳着,一会儿便来到了大街上,大街上的孩子越来越多,像一群小鸟叽叽喳渣,欢蹦乱跳,并结伙串门儿,东家进西家出,结伴的孩子越来越多,游戏的花样也愈加多样,什么打陀螺打溜溜等,玩腻了,便来到大河冰面上,玩起了滑冰,孩子们提着灯笼,灯笼里点着蜡烛,照着冰面。一时间,大河上下,到处是孩子们的身影。这边孩子玩得正高兴,那边的孩子却放起了小鞭,那噼噼叭叭的声音,吓得正滑冰的孩子一哆嗦,随之便是欢笑声,嬉戏声,把个大河吵得热闹非凡,直到夜深时方解散回家。
回到家中,灯火通明,父亲正在供桌前为祖先们敬香,我站在父亲身旁,望着父亲脸上那虔诚、毕恭毕敬的表情,心中顿生敬重之意。母亲端坐在爷爷奶奶的炕上,正与二老唠着家常。姐姐和妹妹正在打扑克,邻居家的姐妹们围坐旁边观看。我深知今天是个守岁的日子,爷爷奶奶父母是要今 夜不眠的,老人们要守候着全家人的平安、幸福,守候着明天那火红的日子。我上了炕,坐在奶奶身边,一会儿便睡意来袭,奶奶边说,今天守岁,别睡,边放下被褥和枕头,我便睡着了......时光荏苒。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爷爷奶奶父母早已故去,现代文明也让今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的习俗也随之淡忘。然而,每当除夕夜时,我仍然怀念五十多年前的时光,怀念那久久挥之不去的亲情......

作者简介:
王宪赫,网名江河。1955年生于大连庄河,2015年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庄河分校副高职退休。有二百多篇(首)诗歌,散文,随笔,通讯报道发表于<<精典阅读>>,<<党员天地>>,<<白天鹅诗选>>,<<冰峪>>,<<庄河报>>,<<庄河记忆>>,<<庄河之窗>>等报刋。有多篇作品获奖,<<老枣树>>荣获相约北京等五届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
原创征稿信息
原创征稿信息:3-5首现代诗歌(个人专辑); 一诗一译专辑(个人专辑诗);800--1000字散文一篇(个人专辑),闪小说600字(个人专辑),小小说1500字(个人专辑);人物专辑等专栏(个人专辑)等,各个专栏投稿提交个人2张横版清晰照片,不少于百字作者简介。
现代诗投稿邮箱:zhangyuehui168@163.com (彩虹)
小说、散文、随笔投稿邮箱:1365660703@qq.com(于金凤)
1140321004@qq.com(脱微娜)
翻译诗投稿邮箱:1137509288@qq.com (小河马)
(注:本平台欢迎洽谈出版河粉文学沙龙合集书刊,欢迎洽谈赞助支持!)
打赏须知:凡平台采用的稿件,专辑作者自行打赏。百分之八十归作者所有,百分之二十留平台运营费用。20元以下(含20元)不发放,合集费用留平台。自平台发布日起7天后发放稿费,投稿自愿,文责自负。
河粉文学沙龙 编委
主编:冯岩 文华
编委:小梅 彩虹 于金凤 脱微娜 张涛
河粉文学沙龙 媒体支持:品悦酒行
品悦红酒:张涛 18842688458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大都会(免费快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