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学II 诗与评 (131期合集)
本期诗人:
项见闻 其木格 刘建彬 秦淮一叶 王汉中 田间布衣 水云间 马正凯
本期诗评:
周慧卿 何澍清 万斌 冯岩 顺其自然
阳光的味道
文/项见闻 (北京)
阳光的味道,是油菜花的味道
在故乡的平原上,金黄的油菜花一夜开放
最先能品味阳光味道的
不仅仅是蝴蝶和蜜蜂
还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民
阳光的味道,是春天的味道
当一株株嫩芽,从地底里冒出新绿
你会闻到春天勃勃的生机
并豁然顿悟:阳光的味道,还散发着真诚
朴实和自然的气息
阳光的味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嗅觉到
阳光的人,才能品尝到阳光的味道
【周慧卿评诗】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阳光的味道。”通过“油菜花”和“嫩芽”的清新可爱、细香可嗅,自然过渡到:只有“阳光的人,才能品尝到阳光的味道”主题上来。
无端动荡
文/其木格 (辽宁)
再回到从前一次,记住那天的雨声
她眸子的露珠,深不见底
书页上洇湿的诗句
还在绕梁三日
再回去爱一次,替白驹留下蹄音
所有的路口都重新走一遍
要十指相扣
郑重写下:君似故人归
还要回去再恨一次,让那些满地灰烬
孤帆远影,失散的前世今生
都无计可消除
好了,现在一切准备就绪
只等最慢的那列火车,某人出现
【何澍清评诗】抓住生活中瞬间的某种情绪,也许是忽然想起的某个人或某段往事,由此浮想联翩,而这联想与最终是否行动似乎无关。捕捉并恰到好处地表达,已经实现了诗歌的意义。
火 我再一次写到火
文/刘建彬 (江西)
火是否愚蠢?!
一次又一次戳烧自己
在同一地方或同时间里作案
把树木放倒,把生命涂炭
把怒火重新点燃
我如此写火是不是火上浇油
再一次写火又再次亡羊补牢
给火给我再覆盖一层雪
让大地,森林,太阳,月亮
让一切一切再次安静下来
我折下树枝上最后一声鸟鸣
去撞击被火烧红的警钟
我是个聋子瞎子智障患者
泪水静静地在眼眶里打架
火呀火!
请您放下您的屠刀
请您做一回聪明的火
春风又吹起来了
我想用什么把你遮掩
【万斌评诗】《火 我再一次写到火》,诗人开句就让火走到愚蠢,无疑是一剑封喉式的侠客。其实哲学才是最愚蠢的。那句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峡谷,只是对一些哲学国度而言,而对另一些哲学国度来讲,白天是他的黑夜烧黑,而黑夜是一些诗人不能说出的白。在此,我们对哲学的沉默,对哲学的吞吞吐吐,对哲学的道不出的黑白,都应该是真正诗人的苦处,而这时你手里拿起的笔,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应该是一段河流的伸展和终结。
冬天,我多像一棵树
文/秦淮一叶 (江苏)
冬天,我多像一棵树
我的毛发和它一样,日渐稀薄
那是寒风肆虐过的荒地
没留下几枚恋情的树叶
冬天,我多像一棵树
我的皱纹和它一样,日渐增生
那是冰霜侵袭过的辙痕
没露出几块光滑的肌肤
只是啊,在这个薄情的尘世
严寒,我还可以躲藏在几片瓦的小屋,过冬
而它 ,只能以赤裸裸的躯体
面对风和雪的刀锋
冬天,我真的像一棵树吗
【何澍清评诗】诗人怜悯老年的自己恰似一棵冬天里的树,但对比之下却发现树的情形更糟糕,比人活得更难。由此诗人的悲悯转向冬天里的树。弱小者还能同情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写在清明节的诗
文/王汉中 (河北)
1
今年的清明节
政府不让烧纸
不让燃放鞭炮
道理很简单
为了环保,为了
别引起不该燃烧的燃烧
这会不会苦了先人
收不到纸钱
还能不能吃到面包
美国正大肆印钱呢
借着疫情,想再薅一把
全世界的羊毛
2
突然想回到童年
戴上红领巾
去把烈士墓扫
有些该记住的
我们是不是已经忘掉
比如敬礼
比如口号
3
给儿子打电话
带上他的儿子
一起回老家祭祖
他说不行
他正备战
高考……
4
今年,一定要
把老祖宗的坟添高
这么多年了
风吹,雨浸
流失得快要找不着
【何澍清评诗】由清明节烧纸钱这种传统的祭奠方式联想到我们应该传承的某些文化美德是必须要传承下去的,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而不是只为读书而读书。比如:对先辈的怀念,对先烈的缅怀。
父亲和他的架子车
文/田间布衣(河南)
弓腰,低头,任一根绳子勒紧肩头
拉着山包一样的煤、土、庄稼、柴草
在纤瘦如麻的乡间小道上,一步步把岁月丈量
滴嗒汗水,爬过脸上沟壑
被一枚土坷垃收藏。来往的风
怎么也搓不净身上的泥腥
“把酒话桑麻”被车轮压断
阡陌交错的地方,一声声鸟语
在替他轻轻喊着喜悦或疼痛
当车子卸下旧时光,呆在犄角里
等一把火时,月亮挂上屋檐
再也照不见那个弯腰低头的人
【何澍清评诗】这首诗注重让诗歌本身去呈现,把想像空间留给读者。父亲和架子车的关系恰似父亲与生活的重负的关系。而架子车的结局也映射出了父亲也是这样付出到最后一刻,这种间接委婉地表达更具触及灵魂的力量。
父亲的棉衣
文/水云间(山东)
一件棉衣,灰色的
父亲曾用它御寒多年
如今,每到冬天
我都会用它围在身上,阻挡风雪、也阻挡尘世的薄凉
而每次围着它时
我会先掏空体内的故乡与炊烟,不安与动荡
才可以独自面对
那些逝去的时光
又到春暖花开
把父亲的棉衣清洗、晾晒
并学着母亲的样子
把一些温暖的阳光也
缝进去
【冯岩评诗】诗人用具象的棉衣意像为对父亲的思念,情感在层次递进的掏空体内的"故乡""炊烟",在时光流逝中"晾晒"奔涌的情感,让深入眼眸的每一个句子湿润读者的心间,即使不面对作者,已知泪流满面。
一尺的距离
文/马正凯 (辽宁)
母亲坟头的草
又长高了
我的脚步
比春风慢了一程
曾经枯萎了一个季节的草木
再泛绿
年轻的我
却已快拎不动那条山路
我只想早一天
将这一尺的距离剪短
怀揣春风
摇出母亲内心的绿
【顺其自然诗评】诗语可以写的很轻,但读起来却很重!这就是诗意的重量,每一句都像是不经意间的挥笔,但字里行间却又是心思极重。细细的品味,真的会让人沦陷。谢谢!
新媒体文学下期同题通知:《拐点》4月10日周五晚8.00--9.00群内收稿,精选优秀作品刊报纸副刊,请参与的诗人保证质量,避免错字。届时《新媒体文学》微平台刊出诗人们作品。同时新媒体文学承办各类文学大赛和平台下方广告位招租,欢迎各界朋友洽谈合作。(注:同题诗不超20行,为了更多人有机会登上纸媒,版面有限)
2020年《新媒体文学》首届诗歌征文诗赛:
稿件要求题目《泥土的味道》+姓名+省份(注:群外投稿一定留下微信联系方式125期详细说明)截稿日期:从2020年3月26日——4月15日晚八点止!获奖优秀作品刊发日报纸媒。
关注平台有更多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