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怎么读书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朋友圈有点热闹,有人在倡导读书的,有人在引导读书的,还有在演示读书的。
大凡出现一个某某日子,一般都是为了纪念或者是为了提示等,从来没有世界吃饭日,那是因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不用规定日子。可天天都要睡觉,就设立了一个“睡眠日”。吃饭没有吃不好的,睡眠就有睡不好的。
设读书日的目的,无外乎,一者是提醒世人要多读书,二者是读书人太多,倡导大家多读书。
关于读书,我一直觉得这是很私人的事,有些人爱读书,有些人不爱读书,这都是由个人性格和习惯决定的。不读书的人,你怎么引导,他依然不会读书,这就像小时候,父母亲一直要告诫我们要努力学习一样,结果,爱学习的就天天学习,不爱学习的,父母说破了嘴,也一点用处没有。
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刚兴起择业之风,每遇闲暇,只要有点上进心的人,都会认真读书,因为择业需要各种证书,没有证书,在择业市场上一点竞争力也没有。那时候,只要是考证报名的地方,都排着长长的队。满大街都贴着会计证、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培训班海报。
那时候,我们好像都没有社交活动,有的就是,在各种学习班和培训班上。因为读书,所以我培养了阅读的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别人说的读书,在我的概念里叫阅读。
读书,我定义为有目的性、导向性、针对性的阅读,而阅读就不一样了,阅读是遵从于本心,漫无目的、没有因果地选择书来看。在读书的间隙里,为了调剂自己的身心,我会选择一些闲书来阅读。这就好比当年高考前复习,我都是将不同的学科掺杂在一起看,上个小时做的是数学,下个小时做的可能就是化学,我从来不愿意连着半天或者整晚学习一门课程,那样不仅累,而且也觉得不新鲜。
在最枯燥的考研的日子里,每次学习中间,我会穿插着读读林清玄的散文,或者大陆作家的著名小说,那时候,读过《废都》《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最后一个匈奴》等。
专业书,毫无疑问,那是要一读到底的,将来要靠它谋生,这是一点都不能含糊的。在专业上,要是遇到一个好导师,他会给你开一个书单,你照着书单阅读,几年下来,就培养了一个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日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就万事大吉了。假如导师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没有构建,学生也就只能自己学会举一反三,自己构建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
这就像我看闲书一样,从来没有人给我设计过什么阅读清单,顺便说一句,这样的清单通常也是不靠谱的,毕竟文学作品不同于文学理论,不同的人,很难通过阅读相同的文学作品而培养出共同的文学理论水平。看闲书,我一般是顺着作家往下追溯,比如看了林清玄,我就根据他的推荐看了李敖;读了陕西作家的作品,我就想看看河南和江苏作家的作品;读了村上春树的,我就想看他的同行前人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芥川龙之助、渡边淳一等;看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还想看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现在我是在儒家经典、佛家理论和道家思想之家穿插,偶尔地也看一些西方哲学的书,再返回头看诸子百家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著作,如墨子、韩非子的作品。
之所以说这些书是闲书,因为它们实在是没用,以至于看完这些书后,我都没有能力组织起自己的思想去跟别人交流,甚至,都没有人想跟我做这方面的交流,这些东西既不是业绩指标,也不能带来任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他们都不看书,但是,他们张嘴就能说出领导爱听的书名,让同行侧目的篇目。
还是那句话,读书是私人的事。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读书也不是没有目标,而不是将读书设定为物质的目标,读书不是用来告诉别人,读书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
读书是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这个方向明确到,即使喝下了孟婆汤,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地,这就是读书之法、读书之得。假如没有这层领悟,天天都是读书日也是无济于事。
读书日,静下心,遵从内心选一本书,一个人,安静地读着,但愿,你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岁月静好、时光任然。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