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隐于世 平淡天真,元钱选绘画作品心隐之研究

道家思想注重自我文化修养和身心修养,这与老庄的“心斋”“虚静”有关联。隐逸心态和身份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归隐方式。心隐,是达到最高境界的忘我,物我合一,浑然天成,追求精神高度自由。在宋元易祚后,钱选立志不仕元朝,在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秀丽景色的家乡吴兴退避隐居,他以一种恬淡平静的心隐潜心绘画,对元初绘画的发展有承先启后之功。

一 皈依老庄的心隐逻辑起点

在理论上构建心隐逻辑和框架的是道家学说,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点,“涤除玄鉴”就是要去除人类的各种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从而实现对“道”的观照。庄子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心斋”,即空虚的心境。排除心中的各种欲念,超然物外而不热衷于物,用空虚的心境直观、把握无限的道。达到“心斋”的途径就是“坐忘”,即“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他的“心斋”“坐忘”思想,即是对心隐的最好诠释。“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一个人排除了内心的各种利害观念,抛弃世俗名利,保持心灵和精神的高度自由,追求“逍遥于天地之间”平易恬淡的简朴生活,完成生命意义的传达。

元 钱选 瓜茄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先从“庄周梦蝶”的故事来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庄周梦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子?恰是一只形随心往,和风起舞,自在从容的蝴蝶,对诗意生活的不懈努力,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性自由的维护。

再者从《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天地合一的逍遥游,渴望率性淡泊的生活,能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逸,不带面具,不用趋炎附势,主张修身养性、清净无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然澄明的人性”。

最后,庄子的心隐理论首见于《庄子·杂篇·庾桑楚》:“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心隐就是隐于心,便是“忘”,在“清贫”和“简朴”中让各物按其物性自由发展,不受外物侵扰,不依赖任何外在的纯粹自由的心灵遨游于天地之间。隐心于世俗之外,坚守内心的追求,正确看待自己和外界,顺应事物的自然运转,注重的是精神之隐,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建构起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

元 钱选 来禽栀子图 31.2cm×95.4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钱选 来禽栀子图 局部

在中国的历史上,在朝代更迭以及战乱等大事件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一直是士子在其选择入世和出世的精神支柱。“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老庄主张道法自然,清新寡欲,提倡隐逸避世,这就提供给元初战乱过后的文人一种思想依托,道家遁世的思想契合了当时宋元交替中大部分士子不仕新朝的民族气节。在元初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信奉道教,则选择隐逸于山林、市井,以自然之美好,抚慰其现实生活中的伤痛以及政治上的失意,曾被称为苕溪道人的钱选也是其一。隐士因隐逸心态、身份、时代、意图等不同又有着不同的归隐方式,以及不同隐逸方式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和人生。钱选的心隐是最高境界的忘我求静,注重独立的人格,追求心灵的纯净,诠释精神的自由。

二 仿效陶潜桃花源的隐逸生活

隐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历史上的隐逸之人,即所谓的隐士。中国最早的隐士从上古时代的许由、巢父开始,至商周伊尹、姜尚、伯夷、叔齐,秦汉时的商山四皓、张子房,再汉以降的诸葛亮、陆机、谢安、陶渊明、陶弘景等直到明清,远离公众遁迹林泉的士人时有出现,且为数甚多,其中谈论聚焦相对集中的还是“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陶渊明虽多次出仕,但终坚决隐居,所谓“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在陶渊明生活的晋宋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他找不到疗救社会之方,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只能像无数面对黑暗茫然无力,无可奈何的文人一样,将目光投向理想中的极乐世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才是他向往的真实生活,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沉浸在乡居和农耕的欢乐中,远离官场的险恶,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成为东晋以后历代文人士大夫称颂和仿效的楷模。心隐在晋朝被世人尊奉,不论是在野者甘于寂寞,乐守清贫的自我情操激励,还是高居庙堂者急流勇退,不恋仕途的自我坦荡比附,均借此来高蹈情怀,宠辱不惊,不求闻达,从而获得自己内心的自在与和谐。

元 钱选 梨花双鸠图 97cm×30.2cm

美国辛辛那提美术馆藏

陶渊明的诗作在清新自然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种恬淡宁静、纯朴自然的境界,这正是老庄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的合一。钱选追慕陶渊明式的的隐逸生活,他曾画了多幅《归去来图》以示对陶潜的景仰之情,画中曾经题诗:“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当世宜沈酣,作色召侮辱。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钱选的传世作品《柴桑翁像》卷描绘陶渊明头戴明纱巾,脚着木屐,携杖款款而行的样子。画中题道:“晋陶渊明得天真之趣,无青州从事而不可陶写胸中磊落,尝命童子佩酒以随,故时人模写之。余不敏,亦写此以况。”可见钱选是借陶渊明来书写胸臆,仿陶潜之隐逸,寻道老庄,建自身之心隐,表达对陶潜自喻的隐居素志和平淡生活情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钱选在生活和绘画创作中极力营造心目中“桃花源”,一个平和、繁华但又远离尘世,隐心俗世之外,又从世外深情俯视人间之境。

三 钱选的心隐之路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清癯老人、习懒翁。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无定论,推断在一二三九年至一三〇一年是他大致活动的年代。钱选自小接受的是四书五经等儒家教育,经过多年苦读,在南宋末年时期曾为乡贡进士。此时南宋却朝不保夕,动荡不安,尚未展己之所长,已是国破家亡。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宋元间王朝的更迭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更令人惊心动魄,少数民族的统治地位对汉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尤其是其后接踵而来的各项政策。首先是民族歧视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地位最低下的是“南人”,包括原来南宋统治区的南部汉人和其他各族人。钱选正是居末的地位最低下的南人。再者是元政府削弱或取消科举制度等,严重地打击了以“学而优则仕”为信条的中国文人,文人第一次在传统的以文治国的国度里丧失了尊严和晋身之阶,令汉族知识分子倍感耻辱,仕进无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士大夫文人丧失了优越的政治、文化地位,民族的自尊心又不肯屈从于异族新政权的统治,于是便纷纷避世求隐,过起半酒半仙,不问世事的生活,这似乎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五代十国或是宋元之交。在老庄之道盛行的时代,无力更改历史进程的文人,唯一可做的就是在诗画中寻找乐土,所以整个元朝的隐逸之士特别多。

元 钱选 归去来辞图 106.6cm×26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入元之后,忽必烈派人至江南大搜遗逸以抚文心,拉拢南方文人精英,以此来稳定南方知识阶层的情绪。而钱选对南宋的失望,对元朝的不悦,以及自幼受的“忠”“孝”的教育,在南宋灭亡后,他将撰著的《论语说》《春秋余论》《易说考》《衡泌间览》等书全部焚毁,与传统儒家文化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做了一个了断,断然绝意于宦海,从此“不管六朝兴废事,一博且向图画开”(《元诗选二集·习懒斋稿》)。开始了向往老庄隐居求逸的别样生活。

元 钱选 归去来辞图 局部之一

钱选虽不接受元政府的招安,明确了“励志耻作黄金奴”的志向,但也没有像龚开、温日观、郑思肖那样将对元朝的愤恨全部付与纸素,表达强烈憎恨之意,而是“跌宕真率,格力优暇,无怨愤不平之意”。当赵孟頫响应征辟做元朝的官员,钱选并没有讽刺挖苦,还与他保持深厚的友谊,这从赵孟頫诗文中称钱选为“师友”及他们的唱和作品中可以看出,但两人却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此时的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勇于仕进,而“吴兴八俊”中唯钱选一人拒绝出仕,钱选的耿直在当时受到世人的敬仰,与赵孟頫的模棱两可的立场正好形成了对比。

元 钱选 归去来辞图 局部之二

钱选选择心隐,不是被动,而是主动。把“乐天知命”的精神融进道家思想,尤其是融入佛教禅宗的精神之中,以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追求率真适意的优雅情怀和坚守不仕二姓、刚强不屈的高风亮节。他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的价值,不愿羁绊于尘世的荣辱,而更希望保全自己内心的尊严和独立,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宁静,求“静”求“达”,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人生境界。“隐于绘事以终其身,”从此心隐于绘画之中,用心专注,进入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比开阔和广阔的境界,此境界为钱选的绘画和绘画理论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元代初期吴兴地区有“吴兴三绝”的雅称,分别指的是钱舜举画、赵子昂字、冯应科笔。可见钱选以画名世,在元初画坛上,钱选与赵孟頫、王子中、牟应龙、肖子中、陈无逸、陈仲信、姚式并称“吴兴八俊”。

四 钱选绘画作品中的心隐之迹

(一)吴兴的厚泽提供心隐之土壤

元 钱选 八花图 333.9cm×29.4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钱选 八花图之一

蒙古族入主中原,故国不存,山水依然。湖州相对偏安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宋遗民寄情山水,切磋书画的理想桃源。宋都遗民文人回避动乱,纷纷移居于太湖之滨、风景秀丽的吴兴。钱选的活动范围就是以吴兴为中心,因为这里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得湖州在文化经济各个领域都得以发展。元初的江南吴兴,不但有累积历代的诗文传统,如文学领域有皎然、孟郊、张先、胡媛开创“湖学”。在绘画技艺上的传承也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先后在湖州任官或寓留的有颜真卿、梅尧臣、苏东坡、米芾、姜夔等人,为湖州的文化发展起着人文引领的作用。这些有利的艺术环境,使得此时的钱选能够在文人绘画中抒发主观情怀和笔墨情趣,并将诗书与绘画结合,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得文人画在元代兴盛并发展起来。

元 钱选 八花图之三

钱选终生居住在家乡吴兴,太湖一带丰富的自然景色为他的绘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他描绘家乡的浮玉山、弃山,直接取材于真山真水,让笔下的山水与宋代宫廷画院闭门造车式的假想富贵山水拉开了距离。他本人的文化修养与家乡深厚的文化资源也让他在绘画里凸显地域文化传统,进行真情实境的描写,形成独到见解,传达了江南文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客观上也担当了汉民族文化传承的部分责任。

元 钱选 八花图之八

历经了宋元更迭的钱选,渴望过一种远离战乱和政治纷争的宁静安谧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并非归隐于深山不与世人相来往的孤独与藏匿,而是陶渊明所形容的“世外桃源”式的既有生活情趣又脱离世俗纷扰的田园家居生活,他试图在绘画中表现的便是宁静淡泊、怡然自足的乡土生活。

(二)诗书画艺术创作成为心隐之载体

钱选饱读诗书,工诗善文,南宋亡国后将自己撰著的《论语说》《春秋余论》《易说考》《衡泌间览》等书全部焚烧,有诗文集现早已散失,《元诗选》二集中收存有他流存下来的诗二十余首,名为《习懒斋稿》,堪可引据的文字只有赵汸《东山存稿》中的《赠钱彦宾序》一文。他喜欢篆刻,辑有《钱氏印谱》。明代陶宗仪评他的书法“小楷亦有法,但未能脱去宋季衰蹇之气耳”,看来钱选只是于小楷自有一套心得,他的书法基本上还是传承着宋代书法的旧风。钱选的传世作品几乎每画必有题,每题必有诗,钱选是在继承前代文人画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作,突破了旧有的诗书画印这一艺术形式的格局,并将之进一步发展与弘扬。

元 钱选 白莲图 90.3cm×32cm 山东省博物馆藏

钱选自幼习画,在天分和技巧上远远超过多数的业余画家,所画人物、花鸟、蔬果、山水、鞍马等都被称为妙品,造诣高深,被誉为“老钱丹青近世无”“真成一纸直千金”的美称。《画史汇要》中记载:“人物山水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千里。尤善作折枝,其得意者,赋诗其上。”《元诗选》二集中也有关于钱选师承的介绍:“山水师赵令穰,人物师李伯时,花木翎毛师赵昌,皆称具体,用笔高者,至与古人无辩。”他的绘画题材大多以隐居为主,反映出了他的心隐思想。他所表达的幽静闲适和哀愁,是一种归于平淡的心绪,是在经历了家国之变,沉潜于身心与自然的境界。钱选的存世作品绝大多数都属工细风格,绝少草率应酬之作,每件作品都用笔精工,赋色清丽,但又能于工致中显活脱,清丽中见典雅。如《八花图》《山居图》《西湖吟趣图》《秋江待渡图》《蹴鞠图》《浮玉山居图》,等等。

1、洗尽铅华的折枝花鸟

“钱舜举画品甚高,人以花鸟见称。”钱选的花鸟画接受了赵昌的写生理念,运用院体在造型上的精致技法,结合他独特的文人气质,心隐的精神追求,他的花鸟画作品既生动自然又清淡雅致,成了体现那个动荡年代文人矛盾、彷徨、自我放逐的心境和艺术追求的载体。他是从南宋的富丽画风转向元代清雅风格的重要画家,上溯晋唐的复古之风与“近世”拉开距离,作自我艺术取向的探索与推进,承接宋人传统并开启元人风韵,于后世影响较大。

元 钱选 花鸟图三段卷 316.7cm×38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元 钱选 花鸟图三段卷 局部之一

钱选花鸟画的题材多选自生活中常见的梅花、梨花、桃花、山茶、菊花、蜀葵、石榴、牡丹、杏花、竹子等,蔬果瓜类也是经常出现的题材,以及还有极富古意的鞍马等。《八花图》卷花卉的描绘细致工整,随自然之态入木三分,无一丝造作之势。正如赵孟頫言“写花草宛然如生”;《梨花图》《花鸟图三段》等卷色调明润、含蓄清雅;《草虫图》(《早秋图》)《桃枝松鼠图》有着对物趣的重现、细腻敏感的观察;《花鸟图》卷、《白莲图》卷、《秋瓜图》等则较为清淡平实,质朴古雅。观之瓜果蔬菜还是禽鸟花木,物态的造型结构细腻严谨,有铅华零落,平淡清冷之感,别有一种生机和娇态。君子“无欲则刚”,绘画的价值由无求而至完全自我的状态。钱选的花鸟画的平淡审美特质也是心隐思想的一种外化。其绘画品格追晋唐“古拙”之格,似有还无,与文人画在艺术主张上有高度的契合。

元 钱选 早秋图(《草虫图》) 120.7cm×26.7cm

美国底特律艺术馆藏

元 钱选 早秋图(《草虫图》) 局部

钱选的花鸟画富有深层的文化底蕴,画面诗书画印结合,《秋瓜图》中“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说故秦侯”在宋亡后摒弃儒士身分,转为地位不高、卖画的职业画家钱选,对东陵侯召平跌落红尘的共感之情。《梨花图》画面左侧有钱选的自题诗:“寂寞阑干泪满枝,洗妆犹带旧风姿。闭门夜雨空愁思,不似金波欲暗时。”诗中梨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引思绪不断,“寂寞阑干泪满枝”诗词与绘画融入纸素,更加使得整幅画散发的是一种淡雅高冷的文人格调,题诗于画上也是自我精神的纵意放达。在这种诗书画结合的艺术表达中,钱选将自己的隐喻暗含其中,实是个人本体心境的真实写照和缘物寄情的表现。与时下的文人写意主流画风还是有一定距离,他独自营造本体绘画心隐的的“世外桃源”。

元 钱选 梨花图 95.4cm×31.2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钱选 梨花图 局部

2、隐于湖山的桃源之景

钱选的山水画亦以清丽见长,存世作品有水墨浅着色和青绿山水两种面貌。前者代表作品有《浮玉山居图》,后者有《山居图》《幽居图》等。《浮玉山居图》墨线纵向勾勒山体结构和多重质面,小斧劈皴表现山石,林木的形态与关系也交代得非常清楚,赋色清雅,艳而不俗,工中有写。《山居图》山体空勾,皱很少,多用石青石绿傅染,较富古拙之意。《幽居图》在构图、布景等上与《山居图》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更加稚拙。作者力图摈弃近世山水的格调,转而采用早期山水画空勾无皱的技法来表现对象,钱选的《秋江待渡图》《烟江待渡图》中的江面异常开阔渺远,两幅待渡图用平远和加大江水的面积形成的巨大浩渺空间,使得远方对岸成为遥不可及的世界,引发无限的想象,抒“待渡”渴望之情。钱选在淡淡的青绿色调中传达出文人寄情写意的雅逸之气,通过对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的可游可居的恬静优美环境的表现,以文人的视角将唐宋青绿山水从宫廷华贵富丽转向田野清新隐逸的主题,将庙堂之气的庄重礼仪与主体自由奔放的内心逸气相融合,通过色彩的淡化使得青绿色调中传达也体现一种文人寄情写意的雅逸之气,开创了青绿山水画隐逸一格的先河。

钱选 桃枝松鼠图 44.3cm×26.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钱选山水绘画中的题画诗一直有着他心隐的思想,幽栖的自我表白和力图隔绝尘世,在追求内化的精神归隐。如《浮玉山居图》中,钱选自题诗:“瞻彼南山岑,白云何翩翩。下有幽栖人,啸歌变徂年。丛石映清泚,嘉木淡芳妍。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神襟轶寥廓,兴寄挥五弦。尘彯一以绝,招隐奚足言。”又如钱选在他的《山居图》中有这样一首自题诗:“山居惟爱静,白日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鹏俱有意,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正如画跋上之后的画家和评论家的所评,古意的确是其精髓所在,重新拾起了数百年前尘封已久的画风。

3、复古微妙的古往今人

钱选的人物画在元初是独具一格的,其画法上继承了李公麟、阎立本的风范,用线匀细严谨,着色明净清丽,远追唐人。所画题材广泛,多为古代的高人逸士,偶尔也作宫廷仕女世俗题材,所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真实人物,有对历史经典的膜拜,也有对现实的关心,还有自身的抒情。代表作品有《柴桑翁像》《扶醉图》《蹴踘图》《贵妃上马图》《羲之观鹅图》等。取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入画,人物服饰、构图特点、设色及取材等几个方面体现在工整中又带有质朴和稚趣,追求复古之意。《贵妃上马图》图中共绘神态各异的有十四人,人物从表情到动作的细节刻画皆细微、生动。造型多偏于唐代人物画丰腴雍容一路。衣纹线描工整,连绵转折,顿挫有力,皆为游丝描。傅色虽艳丽而又雅洁清润,有唐周昉华丽淡彩之风,画人物不着背景,突出了人物活动场面,这些均受唐代绘画的影响所致。《扶醉图》《柴桑翁像》《竹林七贤》《卢仝煮茶图》等均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其心隐思想的根深蒂固。也自喻流连诗酒,作画时酒不醉不能画,绝醉亦不可画,唯半醉半醒之间,醺醺然,心手调和,物我俱忘,始得其趣。

元 钱选 秋瓜图 30cm×6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钱选 秋瓜图 局部

钱选“心隐”的追求和自处贯穿于他整个生活和绘画创作之中,他的艺术理念超前并具有前瞻性。明顾复所评甚是:“画苑既设,谬习相师,苑中人以讹传讹,而不知有作家士气者相将二百年。钱舜举能扫除谬悠而引入大雅,有功于画道不小,奈何天不以大任降之,子昂有挺生不令其出人头地,伤哉人乎天也。是时程文海采人才而等朝宁,惟舜举甘心遗民终生。其题画不书年月,诗句郁纡不迫,以寄当歌当泣之深衷。呜呼,画家知士气,胜国得完人,非舜举其谁与归?”且不论后代画家对钱选的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钱选在宋元易祚环境下,心隐于世,潜心专研画艺,上承南宋画体,下开元代画风先河,复古晋唐,书写胸臆。

我们重提钱选的心隐,是因为时至今日,社会物质快速发展,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现状,艺术和艺术家的思维空间变得日益狭小,民族的、纯粹的艺术渐渐被人们遗忘。我们呼唤格调高雅的艺术,呼唤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有能耐寂寞,能守清贫,不以物欲为怀的艺术家能够涌现出来。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不忘初心,固守本心,书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的生活。

(0)

相关推荐